晚年毛泽东给护士孟锦云讲故事开玩笑尽显幽默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dx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毛泽东晚年岁月里,有两个不得不提的年轻女人:一个是机要秘书张玉凤、一个是护士孟锦云,她们是陪伴毛泽东走过了最后两年岁月的幕后人物。张玉凤为大家所熟知,但对孟锦云则较为陌生。
  作为毛泽东晚年少数的身边人之一,毛泽东对孟锦云的工作相当满意,经常让她读报纸、文件,有时甚至让她处理信件、代毛圈阅党中央文件等等。孟锦云与毛泽东朝夕相处、日夜相伴,共同度过了489个日日夜夜,成为了毛泽东最后一段生命旅程的见证人。在他们相处的日子里,经常还会有一些欢笑声……
  孟锦云来了之后,主席与她有说有笑。饭后茶余,花园小径的散步,卧室客厅里的谈天,显得十分和谐,主席常常把小孟逗得开怀大笑。多一点幽默,生活中就多一些欢乐的音符。
  “孟夫子,来,我给你讲个故事。”主席喜欢用这个名字来称呼她。
  小孟把沙发椅向主席的身边搬近一些,主席操着难懂但还能让人听懂的湖南话,给小孟讲起来。此时的小孟,就像几岁时,听爷爷奶奶讲故事一样,听得那么专心,那么入迷。
  “有一个人,从自己脖子上捏下一个虱子,害怕别人嫌脏,赶忙扔到地下说:‘我当是一个虱子呢,原来不是个虱子!’另一个人马上捡起来说:‘我当不是个虱子,原来是个虱子!’”
  小孟听完了这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故事,瞪着她那清澈如水的大眼,像个不懂事的孩子似的发问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意思,一点儿也不好听。”
  “傻丫头,你什么都不懂噢,这就是说,告诉我们要讲实话嘛,虚伪的人真是可笑。”
  小孟听了恍然大悟,她便也觉得这样的小故事很有意思。
  “主席,再给我讲一个,你看看我能不能猜出什么意思。”
  主席又给小孟讲了另外一个故事:
  “有一天,乾隆皇帝和一个大臣来到一个庙里,庙面是个大肚子弥勒佛。乾隆便问大臣,弥勒佛为什么对着我笑啊,那大臣说,这是‘佛见佛笑’。乾隆听了很高兴,当他往佛的侧面走几步之后,又回头一看,见弥勒佛正对着那大臣笑呢,于是便又问那大臣:‘弥勒佛为什么也对你笑呢?’那大臣赶紧回答说:‘他笑我今生不能成佛。’”
  小孟听到这里,咯咯地笑起来,急忙说:“我知道,我知道这个故事是什么意思,这是讲那个大臣会拍马屁。”
  主席点头称赞:“进步很快嘛,好聪明的丫头!”
  就是这样,主席高兴的时候,常常给小孟讲着一些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讲起来是那样轻松、自然,透出一种强烈的幽默感。
  这天,主席把《诗刊》杂志要发表的他的两首词的清样,拿给小孟,对她说:“小孟,请你把这两首词读给我听听。”
  小孟拿过来,也不先看一遍,马上就读起来:
  念奴娇·鸟儿问答(1965年)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
  试看天地翻覆。
  小孟用高声快速地读了起来,当她读到“不须放屁”这句的时候,她扑哧一下笑出声来。
  “主席,您写不许放屁,可您今天放了28个屁。我都给您数着呢。”
  “噢,你还给我记着黑账。”
  主席也笑了。
  (摘自《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郭金荣著,中共党史出版社)
其他文献
《党史天地》改版成功,2016年趁热打铁,趁势而上,企盼更上一层楼,建议处理好五个关系。  一是新与旧的关系。党史即党的历史,以“旧闻”为主,如何在旧闻中寻找新发现,新鲜感,也就是常说的“旧闻新说”,这就需要在“挖”字上下功夫,从细节上找新知,只有在旧闻上加一些生动、鲜活的内容,才能吸引读者。  二是摘与编的关系。《党史天地》以文摘为主,光当“二传手”肯定不行,“剪刀加浆糊”更是死路一条,我认为“
期刊
现在人们关注的,和媒体渲染的,是一些名声显赫的开国元勋的明星后代们。而事实上,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包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开国元勋的子女亲属现在都是和普通百姓一样居家过日子。  按说,作为一名对国家有杰出贡献的开国元勋、位高权重的功臣的子女,利用父辈的影响,进入机关担任一官半职,应该是举手之劳。至少,不必为一日三餐而奔波劳累。但是,他们却甘于“平庸”和平凡,甘心当一个自食其
期刊
1925- 2010年,生于湖北大悟,徐海东长女,一辈子务农  徐海东大将共有5个孩子,大女儿徐文金当了一辈子农民,已经辞世。2000年,在徐海东大将百年诞辰时,央视采访报道了她默默无闻、全家扎根大悟这方红土地的事迹,其清贫的生活现状,让人难以置信,人们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我的命是捡来的”  1955年,中央军委授予徐海东大将军衔。毛泽东曾称赞他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期刊
1938年生于莫斯科,任弼时之女,曾任俄语翻译,现已退休  任远芳,开国元勋任弼时的第三个女儿。和许多革命家庭的子女一样,特殊的环境使得他们这些元勋后代从一出生开始,就有着和普通家庭孩子不一样的遭际,但任远芳选择了一条回归平凡生活的路。  “野孩儿”12岁才见到父母  任远芳笑称自己曾是“野孩儿”,12岁才见到父亲和母亲。1938年3月,任弼时受党中央派遣赴莫斯科,陈琮英随丈夫远行。1938年12
期刊
李达上将(1905- 1993),陕西眉县人,1936年起任红二方面军参谋长、援西军参谋长。  1948年5月,中央军委重建中原军区,刘伯承任司令,邓小平任政委,陈毅(兼任华东军区司令)任副司令,李达任参谋长。李达做事干练,分析情报准确,起草预案详尽,贯彻意图及时,对此陈毅非常赏识李达,称其为“我们的好诸葛”,并电报中央,题目就叫《李达是个好参谋长》。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李达接替解方出
期刊
习近平的政治生涯从耿飚身边起步。1979年春,刚刚大学毕业的习近平来到中央军委办公厅,成为耿飚的机要秘书。耿飚的小女儿耿焱说:“父亲觉得近平是一个非常踏实的小伙子,用心学习。”耿飚的大女儿耿莹评价他:人品正,绝对是绵里藏针,眼里揉不得沙子,容不下那些歪的、邪的念头,而且他嫉恶如仇,性格非常坚韧。  习近平与耿飚的渊源  习仲勋和耿飚的交情可以追溯到陕甘宁边区时代。当耿飚在一方面军艰苦北伐的时候,习
期刊
他在军营十八载,亲历对越自卫反击战,远洋轮上几经生死,开发上海环线内最大的旧城改造项目———中远两湾城,投资亚洲博鳌论坛的召开地———博鳌水城,收购浦东足球队,并在当年冲A成功。他就是中远置业集团总裁徐泽宪。  丰富多彩的军营生活  徐泽宪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他的父母亲都是当兵的,很小的时候他受父母亲的影响、正统的思想熏陶比较多,母亲常告诉他,人生就是要报效国家,做工作就必须要干好,这些对他这一生
期刊
1922-1950,湖南湘潭人,毛泽东长子,1946年在延安学习务农  初回国的毛岸英很“洋气”,穿着苏军呢子制服和马靴,会跳交谊舞,为人处事有些不拘小节。在毛泽东的严格要求下,毛岸英进“劳动大学”,用双手的老茧换回了“毕业证书”,并经常出门去拜访老革命、老同志,虚心地向他们讨教。  主席的儿子和农民的儿子一样  1946年1月7日,毛岸英随苏联医生阿洛夫和米尔尼柯从苏联回到延安,毛泽东亲自到机场
期刊
在庐山会议上,少奇同志是站在毛主席一边的,也错误地批判了彭德怀同志。虽然少奇同志认为,彭总信中所说的一些事是符合事实的,一个政治局委员向中央主席反映问题,即使有些意见说得不对,也不算犯错误,但他并不赞成彭总的做法。  去庐山的途中发现人民胡乱炼钢铁  1959年夏天,中共中央在江西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后来又接着开八届八中全会。我(即王光美)陪少奇同志参加了这次会议。我记得,少奇同志和我是195
期刊
1974年6月1日中午,周恩来离开曾经工作过25个春秋的中南海西花厅,住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305医院,此后再也没能回家住。幸灾乐祸的江青一伙,趁周恩来病重,试图利用“四大”篡权夺位,这期间,抱病在身的周恩来与“四人帮”展开了一系列的对抗……  总理到哪里去了  1974年6月1日中午,周恩来最后环视了一眼自己的办公室后,离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他曾经工作过25个春秋的中南海西花厅,搬进了中国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