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教育》——我的良师益友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6020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我却认为《云南教育》是我成长的摇篮。我和《云南教育》结缘十多年,是它给予我智慧,给予我力量,帮助我成材,让我从一名教育经验不丰富的教师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十多年来,我既是《云南教育》的作者,又是《云南教育》忠实的读者,它是我的益师良友。从理论到实践,给予我滋润,不断丰富我的教育教学经验;是它使我成为思想者,我把在教学中的探索、思考和成功的经验反馈给《云南教育》,让大家与我共享成功的喜悦,分享我的成果。
  每当我在教学中碰到疑难问题时,都可以从中找到排忧解难的方法;每当我在工作中碰到困难时,都可以从中找到前进的方向。记得我刚刚跨入学校走上讲台时,面对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语文课本中短短的几行诗歌竟然要讲四十几分钟,不知如何是好?一节课终于结束了,孩子们在课堂上玩了半节课。后来在不断学习中,我才知道那一节课我根本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为了不再发生那样的事,我认真看书,认真看《云南教育》里的“教学设计”栏目和“教与学研究”栏目,从中学习别人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构思,慢慢地我知道该怎样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年段特点进行备课。后来,阅读《云南教育》成了我的一种习惯,在多看多学中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在几次参加课堂教学竞赛中,自己虽然取得了好的成绩,但也让我看到了不足,我明白只看《云南教育》的“教学设计”、“教与学研究”这两个栏目是不够的,于是我开始每个栏目都认真学习,开始尝试着给《云南教育》写稿。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第一次投稿虽然被退了回来,但《云南教育》的编辑并没有把我拒之门外,而是耐心地给我讲解稿子存在的问题,告诉我应该如何修改。几次的修改,我的处女作终于发表了,这大大地鼓励了我,让我有勇气给《云南教育》投稿,我的文章也多次在《云南教育》发表。在我参加学科带头人的评选中,为了取得好的成绩,《云南教育》成了我无声的好老师,我从中吸取营养,补充能量,取得了好的成绩。
  教师的工作,特别是班主任工作除了教好书,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云南教育》的“师路心语”让我学到了一些好的班主任管理方法和经验。记得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文件后,我在教学中碰到许多问题,如新课程改革中的几个关系、理想与现实的问题、继承与创新的问题、独立思考与集思广益的问题等。《云南教育》的“课改看台”栏目登出了一系列文章。通过学习这些文章,使我们豁然开朗,使我们明白了新课程的诸多理念和蓝图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而不是急于求成,从而正确地把握改革的方向。
  《云南教育》的每个栏目都是一位好老师。“名师谈课改”、“热点透视”、“教学研究”、“教研札记”、“名师课堂实录”等,你仅从文字上就可以悟出这是一个又一个好的老师,你可以从方方面面得到这些老师的指点,获得知识,获取教益,获得新的思考,获取前进的方向。我们学校每个教师手中都有一本《云南教育》,大家都喜欢阅读,读后都会进行摘抄,都会写一写读后感想。几年的坚持,使我校教师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在2007年全省论文评选活动中,我校有9人的论文获省级奖。教学文章多次在《云南教育》上发表,学校的教研活动——《口语教学的策略与方法》也发表在《云南教育》上。《云南教育》真正成为我的益师,也成为了我校全体教师的益师。
  我和《云南教育》进行心灵的沟通。我把我的每一点所思,每一点教学心得,成文后交给《云南教育》,发表后,与广大读者进行交流,进行探讨。为了撰文,我就要成为一个思想者,不断地学习,学习别人的教学经验,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然后认真地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再与我的朋友——《云南教育》进行交流。所以我把《云南教育》视为知己。
  我非常喜欢我这位良师益友——《云南教育》,学校的老师也和我一样珍爱“他”。《云南教育》已成为我们的好朋友。
  作者单位
  昆明市五华区文林小学
  ◇责任编辑:王世赋◇
其他文献
在民间,出嫁的闺女都不兴在娘家过除夕夜,也不興初一到娘家拜年,直到初二才回娘家。这是重男轻女吗?否!那么,这些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与明太祖朱元璋及皇后马秀英教育子女有关。  朱元璋坐天下后,安庆公主下嫁都尉欧阳伦。是年除夕夜,已出嫁的姐妹们都回婆家过年去了,唯有新出嫁的安庆公主嫌婆家寒酸,仗着自己是马皇后最小的亲生女儿,硬是不回婆家,非要在宫中与父皇母后一道欢欢喜喜过大年。历来对子女管教极其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