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培养综合能力强的人才,我们国家开始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双元制”教育模式的课程围绕职业需求,课程内容紧系职业活动。在此教育模式下,教学方式也应向行动导向教学法方向发展。
关键词:“双元制”;教育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法
一、“双元制”教育模式
“双元制”教育模式是通过职业学校、培训企业或社会事业机构这两个教学点,对学生进行为期3.5年的培训,其目标是培养综合型高级人才。“双元制”教育的核心是两套教学计划:一元在职业学校,学校按照教学计划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培训;另一元在企业,企业按照职业培训规则对学生进行培训,其中学校学习的比重大概是30%。
这种“双元制”的课程模式,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均与职业分析、职业能力、职业活动相关联。其课程体系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职业学校传授的普通课程、专业知识、实践知识等,二是企业传授的操作理论与操作技能。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通过实训增加了对理论的理解,并在实践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在这种课程模式下,学生的专业能力、个人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
“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个综合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部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双元制”教育模式下,必须改变教学方法,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
1.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对符合行动导向理念的教学方法的统称。行动导向是一种理念或者说是一种原则,这个理念或原则都是关于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的。因此,我们说行动导向教学法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商定“行动产品”,教师负责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学生的脑和手的劳动以一种平衡的方式相互配合,协作进行。
行动导向法以一个完整的行动模式即工作过程作为指引,整个过程的实施包括六个部分: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和评价反馈。
2.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
在行动导向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课堂上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并以小组工作的形式进行学习。第二,课堂上应该有开放的网络以及有在工作过程中需查阅的资料。第三,学生小组以交流、讨论的方式完成工作任务,并在完成任务后对结果进行展示与汇报。第四,教师提供指导服务。
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最大优点是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掌握信息技术,使自己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堂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3.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典型方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典型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下面,我们以项目导向法为例来展示行动教学法的过程。
项目导向法分为六个步骤:一是任务:问题引入,通过自学和指导获得新的教学内容。二是计划:工作计划制订。三是决定:确定制作过程和所需工具,并与培训教师专业谈话。四是实施:工件制作,完成委托任务。五是检查:独立检查和教师检查的两者相结合。六是评价:评价工件可以改进的地方,并与教师讨论专业上的提高和能力方面的进步。
通过项目导向法,我们可以全面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个人能力、任务的组织和实施能力、知识和技能的運用能力、独立和负责能力、交往和合作能力、承载能力等。
“双元制”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质量综合技能型人才,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是现场技术人员群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根据工作环境的要求及其工作性质,他们在工作中除了要有出色的职业能力外,还需具备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创新能力等非技术性职业素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这些能力培养的要求,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注重教育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将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聪.中国与德国职业教育对比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7):6.
[2]郑炎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对我们的启示[J].职教新观察,2009(9):230-231.
关键词:“双元制”;教育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法
一、“双元制”教育模式
“双元制”教育模式是通过职业学校、培训企业或社会事业机构这两个教学点,对学生进行为期3.5年的培训,其目标是培养综合型高级人才。“双元制”教育的核心是两套教学计划:一元在职业学校,学校按照教学计划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培训;另一元在企业,企业按照职业培训规则对学生进行培训,其中学校学习的比重大概是30%。
这种“双元制”的课程模式,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均与职业分析、职业能力、职业活动相关联。其课程体系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职业学校传授的普通课程、专业知识、实践知识等,二是企业传授的操作理论与操作技能。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通过实训增加了对理论的理解,并在实践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在这种课程模式下,学生的专业能力、个人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
“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个综合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部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双元制”教育模式下,必须改变教学方法,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
1.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对符合行动导向理念的教学方法的统称。行动导向是一种理念或者说是一种原则,这个理念或原则都是关于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的。因此,我们说行动导向教学法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商定“行动产品”,教师负责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学生的脑和手的劳动以一种平衡的方式相互配合,协作进行。
行动导向法以一个完整的行动模式即工作过程作为指引,整个过程的实施包括六个部分: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和评价反馈。
2.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
在行动导向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课堂上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并以小组工作的形式进行学习。第二,课堂上应该有开放的网络以及有在工作过程中需查阅的资料。第三,学生小组以交流、讨论的方式完成工作任务,并在完成任务后对结果进行展示与汇报。第四,教师提供指导服务。
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最大优点是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掌握信息技术,使自己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堂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3.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典型方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典型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下面,我们以项目导向法为例来展示行动教学法的过程。
项目导向法分为六个步骤:一是任务:问题引入,通过自学和指导获得新的教学内容。二是计划:工作计划制订。三是决定:确定制作过程和所需工具,并与培训教师专业谈话。四是实施:工件制作,完成委托任务。五是检查:独立检查和教师检查的两者相结合。六是评价:评价工件可以改进的地方,并与教师讨论专业上的提高和能力方面的进步。
通过项目导向法,我们可以全面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个人能力、任务的组织和实施能力、知识和技能的運用能力、独立和负责能力、交往和合作能力、承载能力等。
“双元制”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质量综合技能型人才,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是现场技术人员群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根据工作环境的要求及其工作性质,他们在工作中除了要有出色的职业能力外,还需具备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创新能力等非技术性职业素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这些能力培养的要求,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注重教育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将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聪.中国与德国职业教育对比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7):6.
[2]郑炎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对我们的启示[J].职教新观察,2009(9):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