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坦头中学,浙江天台317206)
【摘要】初中科学教育有效实施STS教育应该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优化科学实验教学、积极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本文从教材处理STS化、教学情境创设STS化和探究活动STS化等方面探讨了有效实施STS教育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科学;STS教育;教学策略
“STS教育”是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着重参与意识的培养与训练,着重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兼容,以培养具有普遍的科学素养、能与社会科技决策的新型公民为目标的新教育观。初中科学教学应该有效实施“三化”策略,彰显STS教育。
一、教材处理STS化
教材的编写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难以使教学内容符合各地的生活实际,这种地域的差异,风情的差异,生活的差异是难以避免的,这就需要教师创造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使之更具生活化。通常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⑴改一改。在教材中,编者所提供的只是一个范例,我国地域辽阔,这些例子不可能是每一个学生都熟悉的,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改编成STS素材。⑵添一添。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增加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STS素材。⑶减一减。将较抽象、繁杂、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适当删除。⑷调一调。“STS教育”具有系统、综合性,教师应该把每册的内容体系适当进行调整,使教材更能实现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有机整合。
二、教学情境创设STS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的。因此,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实验素材,在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教材,从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科学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课堂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学时,我组织学生开展 “地球上能源会枯竭吗?”的辩论,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节能保护环境观念,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学生身边的学习、生活用品甚至动植物等进行实验,它比“正规实验”更富有亲切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例如以2004年八月席卷我市的云娜台风为例,引出天气和气候一章中灾害性天气一节的教学,使得学习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因为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的题材,由此引出科学问题,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认识到科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紧密联系,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可见,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构建科学概念,获取科学知识,从而校正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或提升经验为科学知识,促进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中。
三、探究活动STS化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在七年级上册《生物与非生物》中,有一项活动是观察蜗牛,我提前两天设计了这样一份家庭作业——找蜗牛,观察蜗牛。当作业布置后,学生很感兴趣,有些家长反映即培养亲子感情又增长知识。从学生的反馈作业来看,他们观察的很仔细,如:⑴蜗牛有较坚硬的外壳,白天在壳内不动,晚上爬出来活动,在潮湿草丛和包心菜地里最多。⑵蜗牛外壳有螺旋线,蜗牛越大,圈数越多;⑶找到的蜗牛大多是右旋的;⑷蜗牛有触角,很软;⑸蜗牛很喜欢吃糖,不喜欢盐和醋,它是个聋子;⑹蜗牛躲在壳里不出来时,只要在螺旋线中央轻击或泡入水中蜗牛便能钻出身子。学生通过这样简易的观察活动,适时地进行记录与交流,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总之,学生在各种生活化探究活动中动手又动脑,培养了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既拓展了课外知识,又培养了创新能力,进而使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还可以利用专题讲座和综合性学习加强科学史教育和技术教育。例如在讲水污染时,可介绍目前世界水污染状况的严重程度;讲授大气污染时,可介绍世界上几次大的污染事件,可拓展一下有关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与科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如此讲授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生产相联系,起到活学活用的效果,还利于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和人类生存发展意识。
另外,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传媒进行有关STS信息的收集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在当前社会中的现状,以及科学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的事实,培养了学生自觉更新、收集知识的习惯及提高及时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例如在研究“汽化和液化”时,可以在收集资料(尤其是生活中的事例)上大做文章,而不需要再在课堂上花费时间重新去做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抽象能力。
总之,初中科学教学有效实施“三化”策略,既可以很好地实现初中科学的教学目的,注意与技术、社会的关联,实施STS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技能、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孙可平.STS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黄晓.STS教育理念下物理教育的三大“关注”[J].高等理科教育.2008,(3).
【摘要】初中科学教育有效实施STS教育应该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优化科学实验教学、积极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本文从教材处理STS化、教学情境创设STS化和探究活动STS化等方面探讨了有效实施STS教育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科学;STS教育;教学策略
“STS教育”是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着重参与意识的培养与训练,着重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兼容,以培养具有普遍的科学素养、能与社会科技决策的新型公民为目标的新教育观。初中科学教学应该有效实施“三化”策略,彰显STS教育。
一、教材处理STS化
教材的编写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难以使教学内容符合各地的生活实际,这种地域的差异,风情的差异,生活的差异是难以避免的,这就需要教师创造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使之更具生活化。通常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⑴改一改。在教材中,编者所提供的只是一个范例,我国地域辽阔,这些例子不可能是每一个学生都熟悉的,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改编成STS素材。⑵添一添。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增加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STS素材。⑶减一减。将较抽象、繁杂、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适当删除。⑷调一调。“STS教育”具有系统、综合性,教师应该把每册的内容体系适当进行调整,使教材更能实现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有机整合。
二、教学情境创设STS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的。因此,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实验素材,在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教材,从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科学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课堂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学时,我组织学生开展 “地球上能源会枯竭吗?”的辩论,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节能保护环境观念,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学生身边的学习、生活用品甚至动植物等进行实验,它比“正规实验”更富有亲切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例如以2004年八月席卷我市的云娜台风为例,引出天气和气候一章中灾害性天气一节的教学,使得学习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因为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的题材,由此引出科学问题,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认识到科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紧密联系,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可见,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构建科学概念,获取科学知识,从而校正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或提升经验为科学知识,促进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中。
三、探究活动STS化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在七年级上册《生物与非生物》中,有一项活动是观察蜗牛,我提前两天设计了这样一份家庭作业——找蜗牛,观察蜗牛。当作业布置后,学生很感兴趣,有些家长反映即培养亲子感情又增长知识。从学生的反馈作业来看,他们观察的很仔细,如:⑴蜗牛有较坚硬的外壳,白天在壳内不动,晚上爬出来活动,在潮湿草丛和包心菜地里最多。⑵蜗牛外壳有螺旋线,蜗牛越大,圈数越多;⑶找到的蜗牛大多是右旋的;⑷蜗牛有触角,很软;⑸蜗牛很喜欢吃糖,不喜欢盐和醋,它是个聋子;⑹蜗牛躲在壳里不出来时,只要在螺旋线中央轻击或泡入水中蜗牛便能钻出身子。学生通过这样简易的观察活动,适时地进行记录与交流,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总之,学生在各种生活化探究活动中动手又动脑,培养了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既拓展了课外知识,又培养了创新能力,进而使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还可以利用专题讲座和综合性学习加强科学史教育和技术教育。例如在讲水污染时,可介绍目前世界水污染状况的严重程度;讲授大气污染时,可介绍世界上几次大的污染事件,可拓展一下有关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与科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如此讲授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生产相联系,起到活学活用的效果,还利于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和人类生存发展意识。
另外,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传媒进行有关STS信息的收集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在当前社会中的现状,以及科学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的事实,培养了学生自觉更新、收集知识的习惯及提高及时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例如在研究“汽化和液化”时,可以在收集资料(尤其是生活中的事例)上大做文章,而不需要再在课堂上花费时间重新去做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抽象能力。
总之,初中科学教学有效实施“三化”策略,既可以很好地实现初中科学的教学目的,注意与技术、社会的关联,实施STS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技能、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孙可平.STS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黄晓.STS教育理念下物理教育的三大“关注”[J].高等理科教育.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