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筌和钱选对当代花鸟画的影响

来源 :文化月刊·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5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视黄筌和钱选的花鸟作品,可以发现其笔墨色形意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从现今的流派中还能看到此二人的影响痕迹,分析他们的成功和得失经验,有利于我们今天更好的拓展花鸟画新局面。
  中国花鸟画成熟晚于人物和山水,经过前人的不懈努力,终于从人物背景中解放出来,形成了技法多变、题材宽泛、形式多样的中国花鸟画科。她充分反映了中国的天人合一观,强调自然与人的统一;反映博大的人文关怀;体现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理想。花鸟画始终在继承和革新中前进,通过众多古今画家的努力,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艺术宝库留下弥足珍贵的一幅幅宏伟巨作。面对瑰宝,我们如何继承和革新,是值得思考的:首先要理顺花鸟画发展脉络;其次了解各时期创派巨匠及派系,熟悉他们对花鸟画的研究成果;再就是分析他们成功的经验,研究和探索花鸟画如何入古出新。
  前人成功的经验,后学者必须好好研究和借鉴才能有的放矢,有时选择方向比埋头苦干更重要。所以这里选择对花鸟发展有很大影响的古代画家黄筌和钱选来研究,希望对花鸟者有所帮助。在当今工笔花鸟画坛,有 “南江北贾”之称的江宏伟和贾广健异军突起,引领潮流。他们的作品颇受黄和钱的影响,用线或均细轻柔或讲究书法力度美,用色或清雅或富丽。今人多取法江贾,难免千篇一律。学今人易,学古人难,有高度才有难度,故取法乎上。想走出一片新天地,唯有多研究古法,兼涉今法,拨开迷雾找准方向,知得失而懂进退。
  黄筌(903—965),字要叔,五代西蜀画家。成都(今四川成都)人。17岁时即以画供奉内廷,曾任翰林待诏,主持翰林图画院,又任如京副使。
  钱选(1239-1299) ,字舜举,号玉潭,浙江湖州(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时期画家。理宗时期乡贡进士,“吴兴八俊”之一。
  黄筌和钱选对于当代花鸟画影响,值得思考的方面有:
  传承和创新
  传统的继承和技术的革新是永恒的话题。读画史可见,中国画的师承脉络清晰,绝大部分创新都来自对传统的深入,只有对传统理解透彻,才懂得出路在哪里。
  初唐时花鸟与走兽已成一个独立画科,中晚唐的刁光胤的花鸟画日臻完善,五代黄筌的花鸟画师法刁光胤尤深,并加增损,创出一种新的风格。可见创新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传承中就有发展了,心性和修为已然不同,增减即可造就成功。
  钱选花鸟画师法赵昌,擅作折枝花卉。他提倡复古,但师古而不泥古,在院画基础上吸取杨无咎一派水墨花卉的技法。他不为时俗陋习所束缚,广泛吸取晋唐以来多方面艺术营养,勇于自出新意,创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元初变革南宋画风的先行者,其作品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传承和创新结合一直以来就是中国画发展的规律,中国画在周而复始的动静转变中得到新生,这也是万物盛衰的规律,把握规律就掌握了中国画发展的命脉。
  写生的启示
  继承而不出新,就会陈陈相因。众所皆知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花鸟画就是澄怀观道的产物,道要道法自然,所以花鸟画学习不仅要继承传统,还要以自然为师。画家在精神上追求生命,回归自然,逼真的再现视觉所感受到的具象形态及真实的气氛,这些都需要写生来达到。
  黄筌的花鸟画重视观察,体会花鸟的形态习性,尊重和崇拜自然,并使自然花鸟与心灵互融神会,从而把握花鸟的形神。如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明确指出:“诸黄画花妙在傅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黄筌造型准确,颇能乱真。有文献记载:广政七年,淮南为蜀主送到六鹤,筌奉命在偏殿墙壁上写生,画成后经常把真鹤引来,这殿因之命名为:“六鹤殿”。
  钱选花鸟师法赵昌,赵昌在当时被称为“写生赵昌”,钱选难免受其写生观的影响。他擅作折枝花卉,折技花卉就是来自生活,从写生而来。赵孟頫评其花鸟画“作着色花,妙处正在生意浮动”。写生就是描写生活中生动的形象,是画家找到鲜活的题材和发现美的途径,怎一个“生”字了得。自然之“生”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多擅和专能
  通过了解黄筌和钱选的艺术经历可知,他们对后世影响不仅体现在画风上,也体现在学识和修养上,他们各种题材都精通,对绘画的探索精神使他们光彩夺目。如:黄筌擅山水、人物、龙水、松石,尤精花鸟草虫;钱选擅长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两人都是花鸟画成就最高。
  如此看来他们都是通才,不似今天有些“牡丹王”或“猫王”等,只能独擅一种,大部分是欺世盗名之徒。而一专多能者显示才华的同时,在题材和手法间也可相互借鉴和吸收,多擅才能互参旁取,而生独创性。只有熟练掌握,自然融合方为上乘;心血来潮而变革,会故作姿态而不能长久。
  题材和风格
  题材上:黄筌所画多为珍禽瑞鸟,奇花异石,反映了宫廷的欣赏趣味,被宋人称为“黄家富贵”;钱选生活在民间,过着闲散自由的生活,而且以“高雅”自任,所以作画取材自然不同于宫廷画家,常画山鸟野卉,作品不迎合世人,反映出文人士大夫那种酷爱自然的恬淡心态。
  风格上:黄筌画风工整富丽,他先以较细柔的线条极工整的勾勒了物象的轮廓线,然后以较浅的色彩渲染。作品重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讲究笔法、墨色的节律变化和统一,讲究势的破立与均衡,强调一种“物化”与“忘我”的浑融统一,这些都是具有古典美的和谐精神的体现。
  所不同的是钱选笔致柔劲,一丝不苟,敷色清雅,浓淡相宜。在花青、赭石中加入少许淡墨,使画面淡雅清丽,迹与色不相隐映也,书卷气十足,工整而不滞板,秀雅而不纤巧,有装饰味,严重影响着今人。
  形神说和士气说
  黄筌花鸟画以理性精神为主,同时也包容了感性精神,有“以形写神”、“缘物寄情”的花鸟精神,有求善求美的探索精神。所画翎毛昆虫,形象逼真,手法细致工整,造型谨严,色彩富丽典雅。孟蜀翰林学士欧阳炯所撰《奇异记》:“六法之内,惟形似、气韵二者为先,有气韵而无形似,则质胜于文;有形似而无气韵,则华而不实,筌之所作,可谓兼之。”   钱选提倡士气说。由于对抒情因素的强调和民族矛盾的尖锐带来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宋代所推崇的人品、胸次之论,在元代由钱选发展为“士气”说,所谓“士气”是要求以超然、脱俗的隶体入画以表现“无求于世,不求闻达,不以赞毁挠怀”的清高节操,强调书画同源。人品、胸次观念与书画结合,形成了文人画新的特定的审美标准。 “士气”也是力图摆脱对于形似的刻意追求,其意在摆脱南宋画院习气,继承唐、五代、北宋人之法。
  他还进一步发展了文人画题写诗文的传统,在传世的绝大多数作品上,都有自己的题诗或跋语。他运用笔墨表达自己的主观情绪,又结合诗意来充实画意,无怪黄公望说“知其诗者乃知其画”。这种诗、书、画三者结合的形式,被后来的文人画家广泛使用,形成中国绘画的传统特色。
  此两种观念对花鸟画影响深远,一是院画,后世称“行家”;一是文人画,后世称“利家”画。偏废哪个都对中国画发展不利。相互之间可以融合,不忘形神,注重理法和意趣才会有佳境。
  主流和非主流
  黄筌乃画院画家,长期供奉内廷,对宋代院体画有极大影响,长时间内成为画院花鸟画创作的标准。因为是官方支持,所以黄派富丽画风影响甚远,直至今天黄筌画风犹存。钱选是隐士,与他绘画成就不相上下的朋友赵孟頫等纷纷应征去做元朝的官员,独有钱选“励志耻作黄金奴,老作画师头雪白”。钱远在民间转益多师,画风淡雅而有独创性。他提倡“士气说”,并身体力行,对后世文人画影响深远。
  主流画家当时就很受欢迎,画家也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非主流画家往往过着困顿生活。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艺术应该是自由的,往往影响深远的却在民间,所以主流和非主流不可一概而论,经常位置互换,此一时彼一时也。追随潮流可能会有现报,但对中国画的发展影响深远就不一定都是随大流的。就像董源,巨然,钱选,徐熙等既有主流意识又别出心裁的民间高手,在当时并不是主流,后来却引领中国画潮流一代又一代。
  古代优秀的作品能流传足见其生命力,歌颂生命仍是当代主题,时尚永远存在于经典中,一代又一代画家其实就是寻找永恒美,在最高境界中得到永生。
  作为当代的画家,一方面要向先贤们学习、继承,学习他们追索的精神,继承其精髓;另一方面,遵循天人合一观,努力寻求新的表现形式,注重艺术的个性,提高绘画的审美趣味,注重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引入现代的绘画理念,使当代的花鸟画有更高、更新的突破,以至繁荣昌盛!
  |作者系中国美协会员、江苏省书协会员、泰州美协副主席、泰州南社副会长、泰州美术馆(泰州书画院)画师。
其他文献
当前,科技成果的转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高校作为重要的科研力量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其科技成果转化有力地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因而倍受重视。本论文即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