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审美趣味新变下大众审美文化诉求浅析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a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审美趣味是一个含义复杂的美学范畴,审美趣味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而本文就目前消费时代社会视域下,分别从总体形态上多元群体性和趣味趋向上世俗化这两中角度,对现代都市大众群体审美趣味发生的历史新变化进行归纳总结,由此引申出对审美趣味和文化诉求二者关系的讨论,并得出审美趣味是文化活动的行为表现,而审美诉求审则是行为目的的结论。本文最后分析了审美趣味新变下当代大众审美文化诉求的具体内容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趣味;大众文化;审美诉求
  一、当代审美趣味的“新变”
  在全球市场经济体制普及和经济全球化的蔓延,人类的生活发生了过去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审美趣味标准是否有高低、审美是否有存在功利等传统美学观,在现代社会的全新历史背景下被重新思考。不仅仅是实在的商品货物,所有的一切仿佛被强制裹挟入市场经济的黑洞中,作为消费者众多的的大众审美文化当然也无法独善其身。很多理论家认为,消费社会的出现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转型,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文化的基本生存景观,消费关系成为人类生存关系的基础性纬度。[1]
  (一)总体形态上呈多元群体性特征
  现代社会扩大化的消费关系使得审美消费成为现代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化消费已成为现代社会人类日常生活中普遍不过的一种审美形态。由于其对经济关系的依赖性和粘附性,大众文化紧随着利益链条侵蚀入生活的每一个缝隙中。因此,较之以往的前市场化、消费化社会下的审美文化,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秩序座架下的大众文化更具有社会群体性特征,表现出与以往历史时期不同的审美追求。
  在前工业社会,由于文化资源的匮乏,普通大众所接触的基本都是单一的民间文化,如戏剧、小说等,选择面较之今日也狭窄得多。并且,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壁垒对立关系也加深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割裂,一定层面上简单地将审美主体二分为贵族精英群体和普通大和众群体。但是,工业社会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发展,也不断推动着文化艺术的专业化、多样化发展,文化发展也不断从古代审美文化的自在走向近代审美文化的自律。接着,随着二战之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步入历史。在消费时代,审美文化又由自律转向他律。[2]市场商品关系刺激着文化商品多样化、多元化,以尽可能覆盖广泛的都市大众。审美文化自身的多元发展必然导致了受众审美趣味多元化的产生。因此审美主体不再是简单划分的两部分群体,根据审美趣味具体细化出各种不同的审美趣味,甚至以往被忽略的边缘化、个体化的或是以往无法接受的前卫性、后现代的审美趣味也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追捧。此外,加之全球化大环境下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和融合,各国的审美文化趣味的多元化发展已然成为定势。无论是审美文化自身的历史发展需要,还是客观社会环境的刺激,总观当代审美趣味,均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必然导致审美群体多元化的划分。当代审美群体中,最具规模的审美受众的便是现代都市大众群体。从当代文化的受众的主体来看,现代社会的都市群体与以往各个历史阶段我国文化大众受体最显著的区别就是主体心理精神的压抑。在资本主义市场秩序的影响下,人在竞争巨大、岗位稀缺的社会中也沦为一种“商品”。处于现代社会紧张生活节奏下,不断被物质生活奴役的都市群体必然更倾向于选择能够带给一定消遣或释放的娱乐性的文化商品。这就导致了在一定程度上,审美主体的都市大众群体在文化趣味的选择上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事实上,不仅如此,客观环境也促使都市大众进行着这样的文化选择。由于商品的交换关系成为日常生活的基础规则,使得文化产品制造者的各类大众文化媒介,也会投其所好地传播娱乐性质的可供放松身心的文化产品。现代科技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复制化、批量化的流通提供了捷径。当代审美趣味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共鸣,或者在都市大众群体间引起潮流,很大程度上,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化学反应的催化剂,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
  尤其近几年,新媒介产生使得“微时代”下的“微审美”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接触文化的途径,不断丰富着现代人们的文化生活。而“微审美”最大的表现特征就是主体的个性在小众或大众中无限放大。虽然“微审美”强调微小的形式特征,但其内容却是对自我的大写以及个体自恋情结的最大化。在自媒体的借助下,这种发布自恋式的自拍、视频、帖子的主人公们,无一不享受着在“朋友圈”这个小众场域,或是网络这个大众场域中自我的无限放大。并且,他们在此过程中无形地创造着在自己公开的私人场域下从属性的群体受众。而这些文化场域下的受众们,也正逐渐形成一种特別的审美趣味。反之,这种审美趣味,可能潜移默化地吸引着更多审美个体的关注,不断扩大着原有的文化场域的领地,甚至会形成一种新兴的流行文化。所以说,“微时代”下大众的审美趣味,无论是小众审还是大众审美,群体性形态特征将会不断明显。审美趣味由个体凝聚成大众,再由大众分化为小众。
  (二)趣味趋向上呈世俗化特征
  而在消费主义、商品关系控制的现代社会里,审美文化也在他律发展中必然逐渐向世俗化靠拢。世俗化是一个宽泛的表象概念,而当代审美趣味的世俗化趋向又具体表现为娱乐化、符号化、时尚化三大特征。
  审美文化从悲剧中挣脱后,却向另一极的喜剧化、娱乐化方向发展。现今的大众文化中到处都充斥着娱乐精神。文学的新分支网络文学,为追求点击量,剧情发展处处流溢出暴力、肉欲、穿越等卖点,将文字的娱乐消遣功能发挥极致。电视节目中收视率最高的正是青少年和年轻人追捧的娱乐节目,通过炒作明星,引起舆论效应而博得观众的关注。而自媒体的使用与普及恰恰又促使着将“娱乐至死”的口号进行到底。2016年被称为“网红的一年”,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的众多网红,不惜一切手段娱乐网友,博得眼球,现已成为当代审美文化中独特现象。娱乐化作为消费时代的衍生物已经无法从大众的生活中剥离出去,虽然有时带有低俗、恶俗、媚俗的姿态,但作为缓解现代社会紧张的都市生活的消遣工具,仍然一定程度上肯定其作用。   符号化也是当代审美趣味一个显著的特点。符号化特征的产生与现代社会阶层流动分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法国的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生成趣味判断力的机制并非是康德所认为的源自人类先验的综合判断,相反,趣味判断是后天的,是社会等级的标志,与主体的社会阶层身份有着莫大的关联。在城市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必然有一部分新兴阶层的出现和成长。[3]为了能够在千篇一律的同化式流行文化中找到区别和标识自己的独特审美趣味的新兴阶层们,往往会进行一些能够彰显一定品味和财富的文化消费。再加之,他们通过自媒体等手段在自己的文化场域中给自己的种种行为贴上标签,使之宣传扩大化,便逐渐形成一种潮流,让场域外的群体认同并想加入这样的身份标识的派对中去。
  事实上,符号化与时尚化是密不可分的,其根本上都是审美文化在消费关系座架下发展的异形状态的表现。这是一个全民皆时尚的年代,“时尚是社会形势之一”,时尚早已跨出了时装领域,进入文化消费的视野中。在趣味趋向上符号化、标签化现象使得大批新兴群体的产生。场域的群体通过“求同”的文化消费使自己紧跟潮流而不至于落后,以找到趣味共鸣感和群体归属感。人们之所以乐此不疲地追求着文化时尚,一方面是为了追求更高审美趣味,在文化消费上使自己区别于较低的社会阶层的审美趣味;但另一方面探究其深层原因,也是当代生活物质化带来的对更丰富的世俗生活的本能追求。但时尚自身也存在着二律背反,人们在形成个体身份的时,或多或少地运用商品的标志语言与他人区分,以显示自己独到的审美趣味。也就是说,追逐时尚的本质就在于“示异”以制造差别,[4] 但如果大家皆“示异”的话,那就无法区别他人,最终仍滑入过时、落伍的怪圈中。
  娱乐化、符号化、时尚化这三者之间并不是绝对的分离,三者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共同构成当代审美趣味世俗化倾向。经济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引发审美趣味的不断变化,审美趣味的改变必然导致审美诉求不断变化。然而由于审美趣味总观上呈群体性特征,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审美诉求,也会随着不同的阶层和群体发生分化和嬗变。
  二、当代社会审美诉求变化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群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特殊行为方式的“社会继承”。[5]因此文化产品最重要的两个前提就是社会性和历史性。而审美文化作为人类主体选择性最为凸显的一种意识形态,必然如同社会发展与变迁的晴雨表,巨细无遗地展现出文化发展的历程和审美方式的嬗变。前面提到,当代审美趣味较之以往产生了新的变化,即静态的总体形态上呈多元化的群体性特征,在动态的趣味趋向上呈娱乐化、符号化、时尚化的世俗化发展趋势。而趣味作为审美主体判断力和鉴赏力,趣味的历史嬗变除了和客观的社会背景、历史环境息息相关,但与主体自身的内在发展也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审美诉求正是反映了审美主体的内在需求和审美逻辑。
  那么作为主体性衡量标准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诉求这两种不同术语,二者的关系又是如何?审美趣味是指人们对美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即个体对文化产品的选择;审美诉求是主体对于审美文化的需求,即审美主体的进行审美活动的根本目的。趣味是行为表现,诉求是行为目的,二者关系可见一斑。虽然康德认为审美无利害,不赞同审美活动的功利性,但在市场化运作的消费时代下,沦为消费行为的大众审美文化到底难以逃脫“无功利性”的纯粹理想追求。
  功利性第一层目的是在阶层分化下,新兴阶层对自我身份标识和认可。前文讨论到审美趣味表现为的符号化特征,即趣味是一种生活品味的象征,一种身份标识的外在彰显。这是由于经济发展、阶层流动引起的文化资本和物质资本的不平衡关系导致的新阶层对于文化权力话语权的重新获得的渴求。布尔迪厄认为,主体的趣味判断机制不仅是来自先验的综合判断,更是主体所处的社会场域,包括主体在该场域中的社会地位、资源配置、物质资本、教育惯习等。而这些核心因素无疑造就了一定的阶层身份,并且在这样相同的阶层下的活动群体拥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资本。因此,审美趣味最终指向文化资本这个概念。趣味作为文化资本的表征,“发挥着阶级的各种功能特征”,代表着一种“区隔”的力量,实际上形成了一种隐性的权力结构,即通过趣味来实现各文化阶层之间的统治秩序。[6]布尔迪厄将美学视角移入社会学的确是具有一定说服力的,他的社会文化学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不同阶层间和相同阶层间趣味不同与相近的原因。借用到中国当下,城市化、市场化、工业化的迅速扩展,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阶层朝着多元的交叉的方向发展。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如今分为三个阶层,由上层阶级、中层阶级和下层阶级组成 [7]而中间阶层作为改革开放后新兴阶层,在社会结构中的占有一定物质资本,急需通过趣味认同并重构自己的身份,所以他们的审美诉求就是寻找身份标识的文化产品或文化行为。而且,随着经济发展,这一阶层的人们还在不断扩大的趋势中,而他们所代表的都市文化逐渐衍化为大众审美文化,引发一定的审美潮流,也正是充斥在当代中大部分的流行文化。
  当代大众审美文化诉求第二个功利性目的是中下层阶级对压抑的现世生活的逃避。现代社会的城市生活虽然表面如霓虹灯般光彩夺目,应接不暇、令人向往,但其背后是市场游戏规则下人们对金钱的追逐,激烈竞争下的巨大生存压力。在被物欲横流的麻痹的欲望都市中,都市大众们总需要通过一些途径缓解疲惫的身躯和精神压力,那么具有娱乐性质的文化产品正巧满足了这样的目的。泡沫化的无脑的电视剧、刺激感官的美国大片、明星八卦花边新闻等等文化产品,通过新旧媒体媒介,不断地输出入大众生活中,成为他们暂缓逃离此岸、麻痹自我的精神避难所。
  第三种审美诉求内涵,是基于功利目的下的超功利性的精神诉求——回归精神个体是消费时代下新兴阶层审美趣味的新刚需。都市大众长久处于盲目地追逐金钱,又不断地逃离、麻痹自我的循环往复的生存处境中。正如卡夫卡《变形记》中推销员格里高尔,越来越多的都市大众在追逐物欲的同时,丢失了自我,甚至走向异化的边缘。他们每日辗转在在冷漠、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空余时间也浸泡在大多数没有营养的文化、娱乐文化中,长期以往地积累着个体的孤独感和精神的虚无感。因此,这些受过一定良好的教育,区别于底层的农民工、工人,具有一定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追求的中层新型阶级,他们的审美诉求不仅仅是通过娱乐休闲文化来消遣放松身心,他们作为不断扩大的具有身份标识的新兴阶层,开始将目光投向深层面的个体精神需求。当然,这不仅是作为审美个体的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更是社会经济发展、教育进步的结果。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闲暇时间的个体,自然而然地从自我厌倦感走出,产生对高雅审美趣味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从2006年之后爆火的百家讲坛到2017年年初《中华诗词大赛》、《朗读者》,这些严肃型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大热从侧面上表现出当代都市群体精神世界的贫乏以及对精神文化的饥渴。虽然这些文化类电视节目仍然站在消费文化下大众文化的立场上,但其通过对高雅文化、学术知识的降格与通俗化,以平等开放的姿态吸引着异化下的都市群体,填补了他们日渐空虚、孤独的灵魂,满足了中间阶层的审美趣味新刚需。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促使着中间阶层这个新兴群体数量的不断增长,并且他们作为社会的主要群体,对于具有一定思想内涵的、高品质的优秀文化产品的需求可能还会不断扩大,而这极有可能成为当代审美文化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参考文献:
  [1] 余虹.审美文化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6-154.
  [2] 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M].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105.
  [3] 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89-206.
  [4] 尤卡 · 格罗瑙.趣味社会学[M].向建华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37.
  [5] 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8.
  [6] 戴维 · 斯沃茨[M].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世纪出版社,1997,186-202.
  [7] 张桂芳.当代传媒影响下的趣味群体研究[M].山东大学,2010.
其他文献
摘要:日俄战争后,俄国为了加强巩固远东的战略地位,恢复了阿穆尔铁路的建设。阿穆尔铁路的开通促进了黑龙江沿岸移民、经济贸易、文化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工业与农业伴随城市与军事的需要得到发展。俄黑龙江沿岸移民人数的增加逐步改变该区域城市单一行政中心的任务,在城市周边设立了工厂与贸易集市。阿穆尔铁路的开通促使黑龙江沿岸原住民族与来自我国内地农业移民在该区内不再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来自于俄欧洲地区的西方文化成
摘要:文章从景观雕塑的审美原则、构形手法两大方面论述了雕塑在公共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期为景观设计者提高景观雕塑造型美观性、寻求雕塑形式感的多样性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景观雕塑;形态审美原则;构形手法  景观雕塑是一种实体的、呈现三维特质的艺术,景观雕塑的形体构成离不开点、线、面、体的构成,如果将这些元素灵活运用,可以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景观雕塑,同时景观雕塑又是一种空间艺术,利用形态的凹凸、空
他在街上看见了局长.rn局长走在前面,他在后面,他看见了局长,局长却没看见他.如果,他跟局长关系好他可以快走几步追上局长,跟局长打招呼.但最近他对局长很有意见,局长以前跟
期刊
摘要:今天的民族区域自治不仅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还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维护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民族区域自治并不是一开始便有的,而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举,它在西方的民族自决思想中得到启发,在国内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中积累了经验,逐步形成了民族区域自治,。重新探讨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发展,有利于深刻认识和解决当今的民族问题,更好地坚持和完善民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治疗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的306例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疗法进行治疗,研究组另予孟鲁司特钠,分析患
期刊
摘要:德国人非常重视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建筑风格十分精美精致。总之,德国现代建筑简朴明快,色彩庄重,重视质量和功能,在现代世界建筑上占有重要地位。德式建筑风格是最历久弥新的,即使经历百年,这种建筑风格也不会被历史所淘汰,反而会随这岁月的积累变得更加珍贵。德国住宅设计风格带给设计师以深刻的启发。  关键词:德国住宅;设计风格;设计师;启发  一、德式居住建筑风格  德国居住建筑都有着共同的特
南国的春天比北方要来得早.rn正当南国早春,繁花似锦.他的心却一片荒凉.rn他坐在飞奔的列车上从南方一路向北.他要看看,春风能否追上他并把他染绿.
目的:探讨改进护理方法和髋膝关节置换手术感染发生率的关联性.方法:我院骨关节科2012年7月至2017年9月由同一位手术医生和他的团队共进行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手术572例,女性,38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专科管理小组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在我院治疗的患者254例未实施感染专科管理小组的为对照组,2018年1-12月在我院治疗的患者254例实施感染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