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中读生死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渴望长生,好多人还是陆陆续续走了,谁都没做到——从皇上到贫民。
  犹如逛菜市场,买着没买着可心的蔬菜,最终都要家转。候着散市更耽误工夫,且谁也不能给您签一张保票找俩铺保,生意难做,谁还有闲心诗意呢?
  北京话言死,有点似街上耍着的中幡,远处驻脚儿瞧,花棱棱好听也怪好看,走近,越往下捯根儿才越接近死亡事件的本质。
  先从远处所见——中幡缨络宝盖——那些由锦缎、响铃、小旗、流苏组成的伞帽子说起,一起一落之间透着程式与认真。北京话里比较严肃台面儿的说死,无外乎西方正路、驾鹤西游、寿终正寝(言男)、寿终内寝(言女)、驾崩(皇上用)、宾天(皇上、显贵皆用)、辞世、长眠诸种。生不一样,死同样甭想一样,要不怎还会有“哀荣”一说?
  到了百姓自身,花样的说法多去了,极富创造性。
  “吧嗒仓”本是京剧中的锣鼓点,一般用于剧中人物后仰倒下的“僵身儿”,表示死亡的伴奏。人生如戏,戏里用,平日里总也不好意思闲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呀!“吧嗒仓”便被用来指代死亡。
  样板戏独霸还没到时候不是,诸多行业的人们露出了不屑。
  八根绳儿卖菜的首先站出来,我这儿也有,“撂挑子”简称“撂了”“撂”怎么样?
  跑脚的扑嗤一乐:不怎么样您这个!“搁车”“搁了”,不错吧?
  剃头的搭块手巾往铜盆里兑着凉水,说:别整行话嘿,谁懂?要我说,就叫“翘辫子”不赖!
  修表的摘下眼眶夹着的独眼放大镜:有点儿发展观成嘛?谁保证梳一辈辫子?女的咋办?“停摆”!“停摆”男女适用。
  卖熏鱼儿的挎着小筐儿凑过来:加工一下不成嘛,生的谁吃?依着我,叫“双皮”,既文雅又表示耷拉的意思,人“耷拉”不就是死了嘛?
  自东自掌卖鱼的掌柜从案子后头伸出脑袋:列位,“翻白儿”顶合适。
  花把式往玻璃罩子里搬花盆,掖了嘴上的烟袋:白不吉利,穷一辈子,死了还穷,叫“黄了”富贵,要不“落(lào)了”,花落人死,一堆儿完完。
  押宝的死盯着大海碗中滴溜儿乱转的仨色子不错眼珠儿,停定了知道又没赢。对面一位指着色子点儿揶揄:叫什么都晦气,俩六中间一个幺,搭着到哪儿都是个死,“眼儿猴”。
  卖黄土的坐排子车把儿上歇脚,挠了挠脊梁:“听蛄叫”“听蛐蛐叫”都挺好的嘿!
  看坟的正好进城找东家想主意抓挠几个闲钱儿,路过听见,不忒乐意:去你大爷的,死人听得见嘛?叫“打老鸹”还不差离儿。
  吹鼓手刚忙完一档子事儿,架衣裹着喇叭算计着是先奔粮店买棒子面还是直接当铺赎被窝,撞排子车上弄一身黄土,愣一愣神儿,掸土,甩下一句:“嗡儿了哇。”
  售卖螺丝转儿的贩子笑脸儿答对走一主顾,听见吹鼓手的话,顺嘴答音也发表了一番自己的见解:“嘎嘣儿脆”。
  串街的郎中停了手里的虎撑不摇,瞧一眼熏鱼儿柜子里的肉,咽口唾沫,说:人之将死气分双出,上嗝儿下屁,“嗝儿了”应当算是客观。
  挎篮儿卖水果的小孩儿不爱听了:“嗝儿屁”还“嗝儿屁招凉大海棠”呢!包圆儿啊,谁包圆儿,“嗝儿屁招凉大海棠”吆!
  香蜡铺大伙计出门要账被呛了一脑门子土,正烦气,被卖水果的小孩儿带了一膀子,搡孩子一把:溜边儿走,好什么不挡道啊?人死如灯灭,“吹灯”“吹灯拔蜡”。
  老太太去瞧临产要喝粥的大闺女,二闺女去年“脚踩凉船儿”刚没,听见这一帮子聚一处胡吣,心里不大好受,停下,说:撒村没规矩。人没了,应当叫“回宫”,叫“不在”,叫“善终”“过去了”,回回说是“无常”,满人说是“瓦几哈”,满族话“完结”的意思,懂吗你们这些货?
  巡街的一直糗在一旁瞧着热闹,觑见老太太动了真章儿,怕有个三长两短担褒贬,拿警棍杵杵人群,挤过来:老太太,您甭跟他们一般见识。没买卖磨腮帮骨,擎等着饿死,等哪一天嘿,真要了饭成了“河漂子”“倒卧”“死球儿的”就他妈好了!有个饭碗甭捧着,逗牙,跟老太太没大没小,真像杀猪刘二“俩腿一蹬”“踹了”,老婆着急“窝回去”,孩子没吃没喝“回姥姥家”,这好好一家人儿,望乡台上聚齐儿,也算前世修下的功德!
  老太太:不碍,不碍,都在街面上混,谁还没个“升天”“入土”?“没熬过去”“没蹦过来”的事儿老身见多了,就这几块料,想让老太太“歇菜”“挺了”,屎壳郎开粪厂子——差着行市呢!
  老太太的大儿子是个瓦匠,本来应了一档子活儿,看天儿阴下来,招呼哥儿几个临时停工,行话曰“挂碓(duì)”,简称“挂了”。收拾完手使家伙,站房坡上直腰儿瞅见这一幕,紧忙着颠儿过来,搀起老太太回转家门。
  佛家说,修生就是修死。
  就是这样一群北京人,以他们熟悉的生活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死在他们心里的含义。死亡矗立在每个人的面前,无法跨越,无法逃避,人手一份儿,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哲学家。
  (编辑  麻雯)
   mawen214@163.com
其他文献
我们对身外所知愈多,心中竖起的屏障也会愈多。就像每个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总有一天会离开,但是无法预知自己确切的去日一样,那些天空中飞翔着的鸟究竟是以何种方式终于何处?于我而言,始终是个困惑。很多次看到鸟儿炫耀般地鸣啾飞翔,用羽翅将蓝天勾画出稍纵即逝的曼妙线条,我飞驰的思绪便失望地跌落尘埃,在心底叩击出一连串叹息甚或绝望。此时,连身后我所居住的叫西营的北方乡村,也伴随我的绝望而显得愈发灰头土脸,像身边
期刊
30年前,“文革”的黑幕正慢慢地散去,饱经动乱的人们在默默地期待着一个民主与法制的社会到来。而在那漫长的10年浩劫中被迫解散的检察队伍,也仿佛一座沉寂良久的火山,等待着那厚积薄发的一刻。  1978年3月5日,全国人大通过修订后的宪法指出,要重新组建人民检察院;  1978年5月24日,中共中央下发通知,要求在6月底前恢复和建立各级人民检察院;  1978年6月21日,北京市委下发通知,要求立即恢
期刊
记得在2007年迷笛音乐节上,一幅“禁止戒烟”的标志张贴在海淀公园的每个角落,看上去,它就像“禁止吸烟”标志的孪生兄弟,极具黑色幽默的讽刺意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狂欢气氛下的集体诉讼。这是个挑起现场气氛的不错设计,同时,它也引出一个问题,政府控烟为何总成一纸空谈?    政令空谈造就人人空谈  政府禁烟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但实际情况令人堪忧。几十年前,百货商场里很容易就能找到一边抽烟,一边逛街的
期刊
《北京日报》2011年6月29日刊登北京壮景之二,一幅涵盖了故宫、人民大会堂及相邻的国家大剧院照片。看似风格迥异的三种建筑文化,却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线索。与往东的天安门广场、国家博物馆,往西的中南海等,构成我们民族最宏大的首都文化气场。  平时就人流滚动,七八月望去更是一片人海。倒退30年,广场是可以练自行车的,而现在走着都费劲。毛主席纪念堂一直是免费,等两个多小时也没有怨言,光站在那儿就会融入强
期刊
我的第一把成人琴还是父亲1975年的时候在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时候用的,由北京星海提琴厂生产的普及琴。无论从做工还是发音都是“工厂级”的。回想上大学的时候,老师借了我一把琴,用了几年以后,声音已经很棒了。这种感觉就像是谈恋爱,两个人的感觉已经很好了。可毕业了琴就要还了,这种感觉就像是失恋。于是我打算买一把属于自己的琴,这才算是结束了恋爱史,走入了婚姻殿堂!  演奏和制作真的是两个不同的专业,作为
期刊
纪晓岚的老家,河北献县崔尔庄盛产金丝小枣。上世纪30年代,纪晓岚第七世孙女纪根藩还是一个小姑娘,她对老家的枣林又爱又怕。春天,和姐姐们在一望无际的自家枣树行子里“藏猫猫”;夏天,在浓阴漫地的枣林深处侍弄女红;秋天,佃户用长竿前脚打枣,她们姐几个专挑大的、红的,包在自己的手绢里比着品;冬天,苍茫白雪皑皑,枣林里一跑一道沟的野兔子和凌空而飞的雉鸡,把她的一颗心也扯得扑扑棱棱的。她穿着那件最喜欢的、殷红
期刊
差点向售货员汇报工作  过去的北京人大多喜爱读书、看报、听广播,有的人走路、骑自行车,口袋里还要揣上个半导体。现在时代进步了,科技发达了,又加上了看电视、上互联网,于是北京人就更成了消息灵通人士。在所有的报道、文章、节目中,要说最受北京人关注的,还得是时事新闻。拿电视说吧,从早间新闻到午间新闻,再到晚间新闻,不少人是回回不落,哪怕是重播的新闻也要看。喜欢看报纸的,每天早早就去报亭买报,既遛了早,又
期刊
合租是北漂族们初到北京时的一般选择,有过北漂经历的人们,几乎都有合租的经历。细究原因,无非是这么几点:省钱,北京的房租在初到北京的北漂们看来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合租,不必一个人承担整套房子的租金;方便,许多人选择离公司或单位比较近的地方合租,不用每天花大把时间在上下班路上;热闹,有人和自己一起住,不至于在不上班的时间里太孤单。   在如今房价逐步降低,房租逐步升高的大环境下,合租生活依然是北漂族们的
期刊
敲开钱民协教授办公室的门,她正伏案看着文献。循着声音微笑着与我对望,我心底刹那间便被这温存的笑容激活、点亮了。  坐在简单却被布置得井然有序的办公室里,何先生的女儿钱民协慢慢回忆起那个远逝的年代——  或许“名人之后”真的并非轻松角色。身为何泽慧先生次女,钱民协教授不得不经常生活在回忆中。这对于已不很年轻的她而言,的确有些勉为其难。但好在,母亲所给予她的财富是一泓永不枯竭的甘泉。尽管直到今天还在沿
期刊
台湾著名文化人龙应台曾说:“检验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是不是够现代化,一场大雨足矣……”每到夏天的雨季,这句话都会被不断提及,这位言语辛辣犀利的作家没有想到的是,中国的首都北京,也一直深受城市型水灾诟病。近日来,几场瓢泼大雨让北京成了水上威尼斯,被网友高度围观。北京这座历史古都,也终于在经历了建国60多年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和数十年城市内涝之后,开始正式研讨并实施收集利用雨水的方案。从忌讳下雨到合理利用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