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子宫体表投影区红外温度及其艾灸后的变化,探讨艾灸对子宫体表温度的影响及灸局部穴和远部穴的效应差异。方法:将48只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关元组、三阴交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以全身冷冻结合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法造模,关元组和三阴交组于造模结束后分别进行艾灸,3壮/穴。采用红外热成像方法动态监测各组大鼠灸前、灸后即刻、灸后5、10、20、30、40、50、60 min子宫体表投影区温度。结果:(1)时点温度:四组间不同时点的温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F=243.46,P=0.00<0.05)。分组与监测时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16.21,P=0.00<0.05)。四组间红外温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5,P=0.03<0.05)。其中,正常组各监测时点间温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灸后20~60 min各时点比灸前温度显著降低(P<0.05);灸后30~60 min各时点比灸后即刻温度显著降低(P<0.05);三阴交组灸后5~60 min各时点比灸前温度显著降低(P<0.05);灸后10~60 min各时点比即刻温度显著降低(P<0.01);关元组灸后即刻比灸前温度显著升高(P>0.05),灸后5~60 min各时点均比灸前及即刻温度显著降低(P<0.05)。(2)时段温差:与正常组、模型组比较,三阴交组和关元组的灸后5~60 min各点与灸前温度差值均显著增大(P<0.05);与三阴交组比较,关元组的灸后即刻与灸前温度差值显著增大(P<0.05)。正常组和模型组的各点温度差值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子宫体表投影区存在持续40 min温度降低时段,艾灸可使温度下降时点提前,使该段温度下降幅度显著增加;且灸局部穴和远端穴的即刻效应不同。说明艾灸在一定时间内促进子宫体表红外温度的下降,艾灸对于痛经的治疗作用并非依靠直接提高子宫体表温度,其具体起效机制尚须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