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选修课开路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per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开展选修课?这已成为我们需要迫切研究的课题。新课程在对“选修课”提出的“实施建议”里说:“课程设计也要因地制宜,注意开发潜在的资源,如聘请校外行家兼课,选派教师进修,利用电视、互联网等手段和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等条件,建设选修课。”可见,开设选修课,既没有一个既定的方案,也不存在现成的“捷径”。近几年国内学校的一些成功做法引起了我们注意,如上海市复旦大学附中的特级教师黄玉峰开展的选修课,他走“大语文的道路”,办法有几条:1.办班刊。2.充分利用地理人才优势举办系列讲座。3.利用节假日进行“文化旅游”。开展得非常成功。我们借鉴成功经验,根据山区学校的条件,结合学生都有“求异”的心理特点,来开设选修课。
  一、利用现代媒介,提高鉴赏能力
  有“求异”心理的学生有追求课外知识的热情,在教学中,我利用这个特点,借助影视剧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他们需要表现自己,绝不满足于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一些内容,当电视或电影里一些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剧热播时,他们会阅读这些原著,了解剧中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相关情况,借此了解原来不懂的东西,加深对某些作品的理解,老师只要定时组织交流会就能启发学生多角度思维。况且,老师引导学生去看电影、电视剧,从情感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当教师不再扮演全知全能的传道者时,学生会把教师看成他们中的一员,师生的情感自然融洽,这有利于课堂教学。
  因此,利用现代媒介,巧妙地把课内课外知识联系起来,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更满足了学生的“求异”心理,使选修课开展得更顺畅。
  二、开展“读书报告”活动,促进课外阅读
  在平时教学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里看书,看后还跟我探讨书中的情节或请教理解不透的问题,有的甚至在课堂上“卖弄”他看过的名著,惹得同学们一脸的羡慕。为了激发学生们看书的热情,更为了满足那些有“求异”心理的学生,我开展了每月一次的“读书报告”活动,要求学生介绍“我最喜欢的作品或作品人物”,学生们积极响应,认真做准备:阅读、做摘抄笔记、组织文字。艾德勒认为,高中生是能够阅读名著的,关键在于指导。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做个旁观者,而是作为一个引路人、协助者,给学生提供“帮助”,如提供作品背景或推荐相关书目、参考的相关文章等,给学生一条阅读门径,使他们快速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在我的帮助下,学生们对作品理解得透彻深刻,有的甚至有个性化解读,在报告会上赢得了阵阵掌声,有位同学发表的阅读感言更能体现阅读的效果:
  这就是课外阅读带给学生的睿智。通过“读书报告”这个平台,学生们充分展示了他的才华。因此,只要掌握学生“求异”的特点,才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好语文选修课。
  三、改革课堂模式,尝试探究学习
  陈旧的课堂模式和呆板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置于极端被动的境地,阻碍了他们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可以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求异”正是对这种陈旧模式和教法的勇敢冲击。而新课标提出的“探究学习”能满足这些学生的个性需要。
  关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专家们是这样解释的:1.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模式。2.要有“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研究问题过程中应用已有知识,不断扩充新知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3.最主要的通过探究学习,形成积极主动与他人合作或独立自主的学习态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认为,这种学习方式相对于必修课来说,更适合选修课的学习,因为探究学习是一种“有选择”的学习方式,它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改革课堂模式,尝试探究学习。我在教学《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诗歌部分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一个阶段内选取一个诗人作专题研究,要求自己搜集资料,独自阅读作品,独立进行分析,根据自己研究的结果写成读书笔记,然后在课堂上展示成果。班上的梁丽东同学语文基础扎实,作文能力较强,在专题研究方面极下功夫。她研究的专题是“杜甫”,她翻阅了大量的有关杜甫的资料,搜集了杜甫的很多诗歌,如:《登高》《登岳阳楼》《旅夜书怀》《蜀相》等等,依据杜甫诗歌的题材特点发现了杜诗的颔联极有气魄,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等,并且从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杜诗中触发诗人忧思的往往是壮阔辽远的意境,沉郁顿挫也就成了杜诗的独特风格。她还根据杜甫的生平结合诗的主题句得出另一个结论:杜诗抒发的忧思不仅是个人四处飘零的家愁,更多的是对动荡不安的国家和人民的忧虑,这是他成为“诗圣”的根本原因。丽东同学如此有深度的研究令同学们叹服,同时说明了以个人为单位的尝试探究已取得了初步成功。
  改革课堂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动机,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中,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会发现,学会创造,甚至使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得到发展。善用好学生的“求异”心理,完全可以开好选修课。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如果能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关心身边那群有“求异”心理的学生,调控好他们的学习心理,通过采用适合学生“口味”的新颖别致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创设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有利于激发思维和学习知识的状态上来,哪怕是山区学校,也能开设好选修课。
其他文献
学校要进行班级美化评比,我班的墙报、板报在我这个英明的班主任的带领下,再加上各班干部废寝忘食几昼夜,终于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同学们眼前,哇,太美了!哇,太好了!同学们不时传出一阵陈赞叹声。  站在讲台上,环顾四周,总觉得缺少点什么?看着窗外的绿色,我突来灵感,在教室载几盆花吧,不但能美化环境,还能净化空气。  第二天,我买了几个花盆带到学校,将花盆一一分给班上品学兼优的学生,让他们带回去载好了花然后
期刊
2010年天津市高考语文试卷第12题的第(1)题要求考生把“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这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句中的考查点“袖”有很多考生翻译得不够准确。结合“袖手旁观”(把手放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袖,名词→动词),句子翻译就易如反掌了。    一、高考试题举例:    1.何必以所能而责人所不能。(2006年辽宁高考题)  可联系成语“求全责备”“责”,即“责求”。  2.方今妻子贫困负
期刊
翻阅近年来高考佳作,发现不少考生都把撰写题记作为提升个人作文档次的一种写作技巧。题记是写在文章题目之下,正文之前的一段言简意赅的文字,他的位置特别“抢眼”。好的题记一下子就能抓住读者的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近几年来,有许多同学都在学习写题记,但是,相当多的题记写得并不精彩,反而成了添足之蛇。主要有三方面的毛病:1.牵强附会:题记与文章所写的内容应该是紧密相关的,但是有的同学却不管三七二十一
期刊
教师要不断从发展的时代中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创新,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将传统的死一般的教学模式彻底打碎,还学生一个自由创新,发展个性的空间。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活动中,为了推进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将会承受更大的压力,将会面临更大的困难。以教学为例,我们不能停留在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把学生当作一部学习的机器进行培养,生产出
期刊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并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表达能力、想象创造力等。联想与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处在科技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必须具有一种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在传授知识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针对以往“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讲多练多,提高不多”的问题,我采取了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
期刊
语言,犹如一朵娇艳欲滴的鲜花,只有让它在文章这个肥沃的土地里悄然绽放,才能把文章衬托得更加艳丽。那么,如何让语言之花悄然绽放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用新颖形象的比喻、极具冲击力的描绘震撼读者    例1:阳台的边缘,城市正退潮,打折惬意的盹。  日子是织布机上的布,一片片滑下,又一片片接上。  日子也如碟,每天从墙上飘落,幻化成粉,弥漫在每一个鲜嫩而又生动的角落。  脊背上,岁月的
期刊
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师被边缘化,这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中已是不争的事实。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师要争地位出效果,唯有向课堂45分钟求高效,高三语文复习更是如此,然而反思目前高三语文教学仍然存在几个主要问题:1.教学目标游离。2.教学手段单一。3.复习课堂教学“满堂灌”屡见不鲜。4.师生交流与沟通不够。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呢?  第一,认真备课做足课前功,是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
期刊
现代文阅读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难点。根据多年的教学和考试反映出来的情况,我们都了解这一点。根据对掌握的情况的分析,我认为目前学生在现代文阅读方面存在下列问题:  第一,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不够平衡。表现为学生对逻辑性比较强的说明文、表意清晰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基本能够把握,但对形象性比较强、表意比较含蓄的文艺性散文,普遍感到困难。  第二,学生的阅读经验,普遍不适应高考现代文阅读要求。目前学生阅读趣味不高
期刊
《窦娥冤》是我国十三世纪的伟大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它的悲剧力量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道出了悲剧的两个基本要素:首先,悲剧人物必须是“有价值的”,必须具有值得肯定的正面素质;其次,悲剧人物的结局总是毁灭,或者是理想和精神的毁灭。  悲剧根源:悲剧必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悲剧性冲突。王国维认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乃出于其主人翁的意志。”
期刊
《语文周报·教研版》(初中教研版邮发代号17—190高中教研版邮发代号17—191)作为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多年来,一直竭诚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服务。自2011年第一期始,该版进行了改版升级,并携手龙源期刊,所刊文章由龙源期刊网全文收录。  教研版本次改版除继续保留教育教学论文板块外,还新增了学校采风、名师推介等板块。欢迎广大教育工作者订阅并投稿。  稿件要求:  1.论文内容:要求与语文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