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鸟的俗称里,有经世的人文情怀

来源 :散文诗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BUT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读到河南作家刘文方的一篇散文,文中写到了麦收时节一种俗称为“吃杯茶”的鸟,勾起了我对部队农场生活一段难忘的回忆。
  那时候,部队都有农场,每年麦收时节,要去农场支援割麦。说实话,割麦的日子,就犹如独自在沙漠里行走一样可怕。无边无际的麦田绵延起伏,赤日熔金,白烟涌动,人小天高,旷野辽阔,没有一丝风、云,何处是尽头?
  风吹麦浪作为景观是诗画,可挥镰割麦远不是浪漫。当然会有金黄的麦香、汗水的喜悦,可那都是颗粒归仓、收割以后的心情享受。
  打满血泡的双手,缠着纱布,握着两柄磨得锃亮的镰刀,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到地头,站在麦海茫茫,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间,未曾开镰,心已发怵。别说麦田熏人的闷热、飞虫骚咬、麦芒蜇揦;头顶炎炎烈日,足蒸暑土热气,正午时你在麦田里站一个钟点试试。
  ――不要总是盯着远方,关注自己的脚下,稳扎稳打,一步步推进,远方就在眼前。
  只要心中有目标,就没有过不了的火焰山,没有到不了的远方。当年连长的话,一直影响着我到今天。
  一镰一镰割得腰疼腿酸,还似乎永远也割不到头;汗湿了又干,鼻腔里的热气混和着麦尘呼出又吸进。为了拿下每日的进度指标,谁都不甘落后。胳膊都抡不动了时,才会慢慢伸直腰,站一会。耀眼的阳光下,麦田生腾的紫烟,会让人产生晕眩。
  扛枪的人连死都不怕,苦和累算什么?可那重复、单调、又没有创意的劳作,像钝刀子割肉。许是战术冒进,一开始干得太猛了,任是青壮后生,血气方刚,也还是有累得虚脱了、中暑的。
  老人家说过,如果要知道梨子的滋味,需亲口尝一尝。可有多少人愿意尝一尝黄连呢?避之不及呢。我似乎明白了那个年代,为什么那么多人拼命也要“跳出农门”了。汗滴禾下土,农民苦啊。没有亲身体验过,难以形状个中艰辛。心头便更多了一份对农民的同情和尊重。
  陷饼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所有的成功和收获,都是无畏的奋斗,不辞辛劳的付出。那是我真正理解书上读来的粒粒皆辛苦的开始,一只白馒头得来的不易。从此,爱惜每一粒粮食,再也不会往泔水桶里扔半块包子皮了。
  不日我也趴下了,成了病号,又吐又泻,头重脚轻,昏昏沉沉。成了病号也不能闲着,我就在连队营房里浓荫蔽日的大树下,磨那些割钝了的镰刀。于是,就认识了憩在树上,时而飞来又飞去,浑身闪着黑色光泽、尾羽呈鱼尾状的,叫声特别的“吃杯茶”。
  “吃杯茶”学名“黑卷尾”, 叫声平仄顿挫、抑扬起伏,总在熹微晨光里起叫,扰人酣梦,最令人讨厌。在不知它的俗名之前,听来似乎声声都是叫人“起床起床了”,“下地割麦啦 ”。割麦的日子里,每天,我们就是被它叫醒,踏着薄雾晨光或者晓风残月走上地头的。
  它常常蹲在枝上,看我专注地磨镰刀,当我停下来歇会,它就会叫“快磨快磨呀”。每当它飞来或者飞去时,都会打个招呼,听来像是告诉我,说它来了,来监督我;或者说它要飞走了,请我自觉,别偷懒。
  当时候内心正羞惭而烦乱,觉得当了战场上的逃兵似的,每天我的任务都分解到了其他战友的身上,加重了他们本已不堪的劳累。听到它叫,就嫌聒噪得慌,我不時会捡起石子把它赶走,都想一枪把它打下来,炖了。
  后来得知它的俗名为“吃杯茶”时,心中陡然一颤,顿时生起一种柔软的亲情,像陌生又熟悉的呵护和爱意,第一次感受到了自然界里另一群体生命对人类的悲悯和关心。此后,去听它的叫声就全变成是“吃杯吃杯茶”, 而没有了其他歧义,觉得无比亲切动听。于是,就牢牢记住了这个充满友好、亲切、温情、感性的名字。
  更多时候它栖在树上关照着我,一声不吭,像是无声的抚慰又似默默地陪伴;四眼相对的时候,它会抬起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样子,像是值日,又像是在巡视。想起曾有“一枪把它打下来,炖了”的荒唐念头,我连说罪过,不知它有没有听见,或者听懂?
  在一只鸟的俗称里,人们赋予了其人文情怀。那是婉转的乡音,是农民对乡村农耕社会生存状况的自我关注,是田园之上对人的精神状态和情感生活的自我安慰,是淳朴里的博大,人性的深切关怀,是对世俗意志和劳动价值的尊重,以及对于生命意义的体恤和深刻理解。
  “吃杯茶”是麦收时节的候鸟,可它不吃田地里的庄稼和粮食,而专以夜蛾、蝽象、蚂蚁、蝼蛄、蝗虫等害虫食之。它是一种难得的益鸟,农民的真正朋友,总是安节而至,替村庄守望着辛勤耕种的果实,分文不取,不图回报。
  “吃杯茶”枝头唱,大麦登场小麦黄。它关注着人间的收成,它是丰收的信使,只有这个时候才会成群结队飞来,告诉人们收麦了。
  麦收时节,人们往往要起早贪黑,“过一个麦季要脱一层皮”,是对当年麦收的劳累和辛苦的生动表述。“麦熟一晌”,说的是农事的急迫,可再怎样,也都会在“吃杯茶”的呼喊里,寻个阴凉处歇会,抽棵烟、喝两杯茶。
  “吃杯茶”陪伴着整个繁忙而又艰辛的麦收季节,见证了乡村一年又一年磨镰、割麦、装车、转运、搭垛、摊场、脱粒、上囤的全过程。
  我忘不了在“吃杯茶”的殷殷声里,摇头甩去眯了眼睛的汗,伸起直不起的腰,跚步走向树阴处坐下,用烤焦的草帽扇起躁热的风,剥脸上、胳膊上晒脱的皮,于偌大的行军锅里连舀几碗茶水一口气喝下的场景。
  大地金黄,一片丰收在望。又到一年麦收季,进入5月,乡村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可现在的麦田里,除了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外,已几乎看不到一个农民了。麦浪滚滚,机声隆隆,过去麦收,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挥镰割麦的传统景象,已再也不见。
  时代已在悄然间改变了中国农业的生产方式,可“吃杯茶”多情的叫声,依然在麦田之上回荡,栖在祥和喜悦的村庄和广袤的田间地头浓绿的树上,没有改变。
其他文献
我选择有阳光的下午,在蒲儿根花前辨别它与野菊花的区别,在禅诗里挑拣干净的字符,超度人事。  “猜猜我是谁?”我恍惚听到你的声音,风一样抚摸我的耳膜。  我从未如此镇定,背对你,却又像梦呓的人,和风说话。说人间四月天,说清明节被黑色垄断的屏幕,说花失去的容颜,说马根草的味道,说紫藤花垂下时的情绪……  话音刚落,周围陷入寂静,连风也停止了游走的念头。  原来,我在湖边,成了一块石头,在与石头对话,在
期刊
衰老正是从不舍得丢旧东西开始的  麦田和烟灰缸同时小满  脚下柔软的石头好像一座孤岛  站在一片神明堆砌的地方  与泥土喃喃低语,也与将熟的枇杷  谈及村庄寂寞的一生  在雨水将至的季节总是不知为何  涕泗横流  不肯吃药,沉闷的咳嗽声和  梅雨时节生霉的床单一样潮湿  雨天会生锈,但四肢仍铐上大男子主义的枷锁  并在每一個酩酊大醉的宴席上  熊熊燃烧,烂成一滩泥巴  然而,衰老正是从此刻开始的 
期刊
水 罐  接过递来的空水罐和父亲的催促,却记不清多少次俯身舀水。  夜幕的包裹里,渗透出点点星光,陶土水罐、火烧水淹,在深水区安然无恙,不曾想却像一只驳船碰到礁石,逃不脱宿命——破裂不可避免。  有过,无法相抵。我舔舐干裂的嘴唇,少年第一次品尝到了岸上庄稼的遗憾和沮丧。  夜 晚  我喜欢黑夜,喜欢远离白月光的静谧村庄。它们被笼罩一层神秘,有腐草中萤火虫怀念微弱的虔诚。  我迷恋黑夜,迷恋和大人们
期刊
1  那是悠扬的、却形容不出来的声音,类如重金属般的质感,它所及之处仿若都碎变粉尘;又如具化的风,蓝色的眼、黑色的袍子,巨大瘦长的身形,自时空的久远处而来,但它面带愠怒。  它是某个先知,负有神圣隐秘的责任,这点绝非于你我。  我能够感受到它,首先它有苔藓的腥湿味,给人压抑感,然后身上竟然还有搏角士的烈焰纹身。它正站在荒漠的凸起处,却擅长将天色调暗。它慢慢地做着奇怪的动作,一遍遍地,试图演示给我们
期刊
经过小卖店,踢着空易拉罐,哼唱着一首“无所谓”的歌。而小卖店像美丽的森林,幽暗的,声音会吸引可爱的“小鹿”。雨水携带灯光和回忆,射向每个角落。  哗哗金属的声音却没有引起她的注意。“你的快食面……”,“你的一包能燃烧孤独的香烟”……她有点忙。  煩躁的工业区,工友们坐在长凳上,窃窃私语,在谈猛烈的太阳。而月光下的乡愁是压在床板下的臭虫。  雨水,废气,机器轰鸣,打磨着我们的青春。我们身体里住着一群
期刊
林间有积雪,无声,无人烟  偶尔,深处传来清响,如同灵魂的回声  叶子枯了,便掉落,不带遗恨  雪地接住这自然发生的事件  小小的海子,是一只清澈的眸  严寒也不能凝固眼中的柔波  能容世事,也能容沙子  岸边雪地闪耀的光线,像细细的颤动的睫毛  山岨、滩涂、坡地、崖岭……  都是用经文一遍一遍擦洗过的  露出雪地的弯折的枯草  内心藏着安静而丰沛的光芒  深处的力  秋阳收走残留山头的最后一根丝
期刊
有植物的人是幸福的  风吹来一些白蝴蝶  再吹来一些昆虫的笑声  风把微小的砂粒聚在一起  动用了,比人类更隐秘的语言  风把时间与希望,吹成花瓣和果实  风把新鲜的树叶吹成一些信物  有植物的人,蹲在地上看蚂蚁  他足够忍耐,其实什么也听不懂  只是像个幸福的孩子  那些狗尾巴草不喜欢被提问  越不过的山川就在心里放弃吧  渡不过的河流也要在血液里消逝  我种下石头  会不会开花结果  前行疲惫
期刊
黄亚洲换过两次包。他早期用黄挎包。我1987年坐120次快客去北京,在火车上和他相遇。他高高个子,穿白衬衫,背黄挎包,朝我坐的方向挤过来。他是杭州到嘉兴,短途车票是没有座位的。他从黄挎包里取出马扎坐了下来,又从包里取出一份赠阅的“诗歌报”,在十分嘈杂的环境里坐在走道上看起报纸来。因我五年前和他见过一面,但那次见面是冬日。夏日的他,我一看就觉得面熟,于是与他招呼攀谈,我才确认此人是黄亚洲。  那时他
期刊
雪在下午是一种镇静剂。  柔软而耀眼,多么不真实的一切。  车在空荡荡的街道上行驶。九华山的绝顶  像巨大的城垛,对峙着上方的蓝。  没有什么能停止它们,没有  另外的春天能替换。它们就像是  老朋友,交换古老的礼物  呈现时间寂静的美。这一刻的城市  如同幻觉,而它,则是真实的。  湿漉漉的道路树立起来  远方仿佛来自天上,每一次出发  都像和另外一个自己告别。  很多时候我忘记故乡,忘记北方的
期刊
空房子  被那么多人写过,被那么多首诗  打扰过  但我的空房子是另外的事情  坐落于蛛網与灰尘之上  只有我一个人能出入  桌子、椅子、家具、地板、床  还在它该在的地方  墙上的相框,还框着旧时光  静止的空气小心翼翼地维持着  辽阔的空旷  蜘蛛有着足够的耐心  捕获悄然进来又悄然退出的  阳光  一行脚印  将什么打开了一道缺口  只有连记忆和往事  都消失了的房子,才称得上  空房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