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石混合体边坡模型随机构建与稳定性分析

来源 :华南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q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不同含石量的土石混合体边坡展开研究。首先,采用数字图像处理的方法,获取了自然界真实块石的数字化模型;然后,基于MATLAB编程,采用蒙特卡洛方法随机生成特定级配与含石量的土石混合体边坡模型;接着,将模型分别导入数值计算软件FLAC2D与OPTUM G2,并分别采用有限差分(FDM)与极限分析有限元(FELA)的方法对边坡进行计算,最后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均质土体边坡的塑性区为一条类圆弧滑动带,而土石混合体边坡的滑动带沿着块石周围进行扩展;FELA方法计算得到的边坡安全系数的平均值大于F
其他文献
为获得碟盘刀具振动切削破碎煤岩载荷大小,通过分析碟盘刀具与煤岩的作用过程,考虑其振动对煤岩的损伤作用,采用Weibull和对数正态分布确定了损伤因子,根据Mohr-Coulomb准则建立碟盘刀具振动切削煤岩大块崩落的理论损伤力学模型,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仿真碟盘刀具破碎煤岩过程,对比分析了理论模型计算数值与仿真载荷。结果表明,Weibull与对数正态分布所建立的理论模型计算值与仿真的载荷均值具有较好的吻合性。不同煤岩强度下Weibull与对数正态分布下理论模型计算值与仿真值的平均误差分别为2.29%
为了获得前混合空化水射流解离鳞片石墨过程中微射流冲击特性,利用ANSYS/LS-DYNA软件对微射流冲击鳞片石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选用Arbitrary-Lagrange-Eulerian算法,分析微射流加载时间对射流解离鳞片石墨效果和冲击速度衰减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速微射流冲击鳞片石墨将在石墨靶体中产生拉应力和压应力、在靶体表面产生冲击凹坑;当微射流冲击速度为400 m/s、加载时间为15μs时,射流冲击在鳞片石墨中产生的最大径向拉应力为7.893 MPa,大于鳞片石墨的抗拉大强度,鳞片石墨发生
Pb、Sr、Nd、Hf同位素都是放射性成因的重稳定同位素,地质过程中不发生同位素分馏,因而其同位素组成只与来源有关而与过程无关。这些同位素组成是成岩(成矿)物质来源及其构造环境判别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研究壳幔分离与壳幔相互作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这些参数的计算涉及相对复杂的公式推导,许多地质工作者并未系统学习过同位素地球化学理论,在对公式与参数的理解上难免会出现偏差,导致数据处理错误。本文对铅-锶-钕-铪同位素的相关参数以及这些参数的计算公式作一全面的介绍,在此基础上,作者应用Excel VBA设计
为提高采煤机截割部末级行星机构的承载能力,选择齿轮、模数及变位系数等7个主要参数作为设计变量,在传动比、重合度约束等11个不等式和3个等式约束的条件下,建立以行星齿轮弯曲应力和总体积为目标函数的优化模型。考虑行星机构优化模型的多峰特性,采用烟花算法进行求解,引入Sigmoid函数构建自适应爆炸半径和学习算子改进烟花算法,通过6种典型测试函数进行标准测试和偏移测试。结果表明:改进型烟花算法表现出较好的寻优能力和稳健性;优化后,总体积降低0.95%,太阳轮弯曲应力为302 MPa,行星轮弯曲应力为299 MP
地质建造是生态环境的基础,地表信息是生态环境的直接表现,研究地质建造与地表信息之间的空间关系对了解和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赣南于都县三期遥感影像进行遥感生态指数(RSEI)提取,再利用Moran’s I分析RSEI的空间自相关性,同时引入信息熵研究地质建造与RSEI之间的空间相关性,最后详细分析各类地质建造中RSEI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于都县RSEI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性,
地下硐室开挖后,卸荷条件下围岩蠕变现象显著,以某深埋矿井巷道顶板页岩为研究对象,开展恒轴压卸围压蠕变实验,分析页岩卸荷蠕变的非线性特征,构建一种新的描述页岩卸荷蠕变行为的非线性模型。研究表明:在恒轴压卸围压条件下页岩蠕变特征显著,轴向和侧向蠕变曲线形态较为相似,轴向应变值总体上大于侧向;页岩轴向蠕变速率曲线存在一个初始蠕变速率值,较短时间内逐渐衰减,稳定蠕变阶段中蠕变速率基本恒定,最后一级卸载呈加速蠕变;页岩在卸荷蠕变过程中的长期强度仅为瞬时强度的61.05%,长期强度折减较大。该研究为页岩卸荷蠕变特性及
历史文物及艺术品上染色材料的分析鉴定,对于古代文物研究、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回顾了多种染料的光谱及色谱研究方法,介绍了化学计量学在染料鉴定分析中的应用,提出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展望.
安徽省泗县山头地区分布着金刚石砂矿,其金刚石来源一直存在争议,尤其是在安徽省宿州栏杆地区发现了碱性基性岩型的金刚石后,一些学者认为栏杆地区可能是砂矿的来源。本文对山头金刚石砂矿中指示矿物(石榴子石和铬铁矿)进行了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石榴子石矿物化学式A32+B23+(SiO4)3中的A主要由Mg2+、Fe2+和Ca2+<
为研究添加Ti对Al-Zn-Mg-Cu-Zr铝合金微观组织和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蔡司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微观组织及相组成,通过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其力学性能。结果表明:Al-Zn-Mg-Cu-Zr铝合金晶粒尺寸为166.6μm,添加质量分数1%的Ti后,晶粒得到明显的细化,当添加质量分数2%的Ti时,晶粒得到进一步细化,平均晶粒尺寸为65.4μm;Al-Zn-Mg-Cu-Zr合金主要存在α-Al、MgZn2和Al2CuMg相,MgZn<
海南岛北部的第四纪火山岩分布区是我国玄武岩风化成土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对于理解热带成壤过程的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琼北南渡江下游两岸多期火山岩上的心土及风化剖面,系统探讨该区土壤的主量与稀土元素分异特征。研究发现,玄武岩风化土壤的主量元素组成均以SiO2、Al2O3、TFe2O3为主,三者总含量在73.62%以上,MgO、CaO、Na2O和K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