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级地震大形势预测反思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UN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12日汶川(31.0°N,103.4°E)8.0级大地震,造成了数十万人员伤亡,震惊世界。对这次8级特大地震,没有做出短临预报,深感愧疚!对这次8级特大地震监测预报工作进行科学总结和反思,震前有否觉察?笔者在2003年11月26日和12月6日,参加2004-2006年全国地震大趋势第一阶段研讨会时曾提出:“2004-2006年在我国西部有可能发生强地震的危险区:①云南(27.0°N,101.0°E,±3°,Ms7.0±);
其他文献
《民政部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工作规程》规定:我国对自然灾害的响应等级分为四级,不同程度的灾害发生后,都有较为规范的救助措施。我国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制度化、体系化,为更好地
对仪器震前异常和应震反映进行分析,探讨仪器前兆控制范围、应震时空特征及其典型震例的震前异常特征。本资料选取1994~2003年ML4级以上地震(5级以上地震距胶州400km以内、4~4.9级地震距胶州300km以内)。
“九·五”期间,上海已在浦东机场安放了深度不同的地震记录仪,最浅30m,最深300m,这些井群可以测量到不同深度接收到的不同地震波的强度。
本文从地震科技信息工作发展出发,指出了地震信息工作发展现状,提出了“十五”期间地震信息工作发展与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建设原则和主要任务。从行业化管理的角度,论述了地震科技信息工作在新时期如何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开创地震科技信息工作的新局面
本文就网络环境下地震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中的信息组织及资源共享等问题进行探讨.
近年来国际地震学界在地震孕育过程、发生机制的认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相应地对于地震预报的研究、特别是基于物理模型的地震预报研究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我们在融和国际最新研究成果从事地震预报研究工作中,建议重点注意①加强基于物理机制的地震预报研究;②现象学研究中注重系统性和定量化。
牟其铎先生是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技术管理研究室(十室)的老主任. 今年是他去世十周年. 十年很漫长. 但是当年和他在一起的很多事情, 今天回忆起来, 还像是在昨天一样.
在回顾了地震预报研究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索和解决地震预报研究中的几个科学问题,即地震动力学成因问题;地震的地体环境问题;地球物理场的时空演化与地震的物理力学关系问题;地震预报的理论和方法问题等。同时,探讨了研究这些科学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探索深井综合地球物理监测可以分为3个步骤,在构造运动显著、地震多发区域选择造价合理的井口后,第一步进行同一深度、多手段综合监测;第二步进行不同深度、单一手段的对比监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