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椎管内病变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1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椎管内病变外科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辅助手术治疗的椎管内病变患者,共11例。其中10例术中使用O-arm影像系统,1例术中未行O-arm扫描(借助后颅窝骨质自动完成融合)。利用Synergy Cranial软件,将术中O-arm扫描获取的CT影像与术前CT和MRI的影像融合,构建脊柱、病变、血管等结构的三维模型,导航下完成椎管内病变的定位和切除。

结果

11例患者均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的辅助下准确完成脊髓病变的定位及手术,均达到镜下病变全切除。O-arm扫描脊柱节段定位的时间为5~7 min,联合图像融合定位的操作时间延长7~10 min。导航与术中实际测量误差为0.9~5.3 mm,平均(1.9±1.0)mm。术后1个月McCormick脊髓功能评分,Ⅰ级9例,Ⅱ级1例,Ⅳ级1例。

结论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定位脊柱节段及椎管内病变较准确。

其他文献
目的调查我国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流行病学资料及病原菌分布特点。方法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全国25家医院三级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出生胎龄<34周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医院性质分组为儿童专科医院和妇婴医院或综合性医院,计算VAP发生率。采用χ2检验,t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患儿7 918例,其中男4 623例(58.4%),出生体重为(1 63
目的探讨住院治疗的早期足月儿的临床特征及其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对2013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生后14 d内出生体重≥2 500 g的新生儿出院病历信息按照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最新足月儿分类进行横断面回顾性调查分析。按照设定的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分为早期足月儿组(出生胎龄37~38周)和完全足月儿组(出生胎龄39~40周)。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Fishe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影响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多种因素,为提高手术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1997年1月至2015年10月手术治疗的553例ACo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疗效为因变量,选取可能影响预后的10项指标[年龄、性别、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次数、SAH的CT分型、Hunt-Hess分级、动脉瘤形态特征、手术时机、手术入路、术中动脉瘤有无破裂、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