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来源 :小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yuan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曲作为我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近年来对于它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做了很多。国家政策与资金支持、学术研究、媒体报道,应该说看似是一派繁荣景象。记得在上大学时,我第一次接触昆曲,是苏昆的青春版《牡丹亭》,他们在各地大学间巡演,效果颇佳,当时很多人都觉得昆曲复兴有望。
  遥想当年,昆曲阳春白雪,受到当时中高阶层人们的热爱。可是问题随之而来,自晚明时期,昆曲因常在封建贵族及宫廷中演出,日益脱离人民,脱离现实,形式主义的倾向日趋严重,至光绪年间,昆剧开始没落。


  工作后,我曾有幸采访到一些昆曲名家,也走进了苏州五亩园昆剧传习所,这让我进一步了解到昆曲的历史与传承,和它在当代的发展现状。如今的昆曲生存环境好不好?在祖国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昆曲的起死回生本来面临大好机遇。可是偏偏各地昆剧团仍然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才得以为继,而且民间的热度自青春版《牡丹亭》后就迅速回落。
  从文化角度来讲,昆曲能有今天的生存状态实属不易。毕竟社会生活、语言习惯的改变,使人们接受、理解昆曲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困难。相比较而言,京剧虽然也面临重大挑战,但其群众基础深厚,而且现代京戏的创作也易于传播。在京剧日益大众化发展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昆曲在走高端路线发展的老路。
  其实现在的精英阶层和古代的精英阶层已不大相同,明清时期的精英大多指文人官员,他们在欣赏昆曲上不存在困难,甚至还会学唱。如今则不然,精英阶层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文化遗产不被理解,所以昆曲的演出前景似乎并不明朗。我们该做的是,在大中小学的教育里就让孩子们认识和感受昆曲,还要打造更多贴近群众的剧目,这才叫传承。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商业支撑,但别让过度商业化把文化淹死。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它服务的对象也是人民。
其他文献
目的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术后护理中,对患者进行采用疼痛控制方法,探讨其效果与价值。方法在2017年间,我院有112例创伤性骨折患者,将其分成两组研究,即对照组与探究组,各56例,对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从“新矛盾”“新时代”,谈到“新理论”、“新征程”,上述新概括不仅意味着中共以新思维应对问题,也意味着创新性举措将接踵而至。而这一切都围绕着“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这一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而展开。一个新时代,由此开启。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2017年10月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