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研究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zhul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现状
  
   继大卫·李嘉图之后,赫克歇尔和俄林从投入生产的各种资源要素的比例出发,拓展和完善了比较优势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资源禀赋理论。该理论认为: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比例是不同的,因此,各国在生产那些能够比较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有比较利益,即比较优势是一国参与对外贸易的基础和前提。
   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入世前后,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们一致认为: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蔬菜、水果、园艺产品以及绝大部分畜产品和水产品具有一定的价格竞争优势;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大都缺乏比较优势,如玉米、大豆、小麦、谷物及其制成品等。
   但实际的农产品贸易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下面我们分别看一下各大类农产品的具体情况:
  
   粮食
   入世以来,我国粮食一直呈净出口格局。直到2004年上半年,我国才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净进口73.6万吨。据比较优势理论,我国的粮食不具有竞争优势,但事实上我国的粮食出口是在连续4年减产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入世后我国粮食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并未受到预想的大冲击。特别是玉米虽然不具备比较优势,但却一直保持良好的竞争力。
  
   水产品和畜产品
   两者均出现进出口双增长态势。水产品入世后,一直处于良好的增长势头,但畜产品贸易出现逆差,并逐渐扩大。畜产品2003年出口额27.2亿美元,进口额33.6亿美元,贸易逆差6.4亿美元。到2004年上半年,贸易逆差6.3亿美元,与去年同期同比上升50.1%。
  
   水果
   进出口双增长,贸易顺差,并处在不断上升中。2004年上半年,水果出口量和出口额同比分别增加25.5%和29.7%,进口量和进口额同比分别增加12.2%和21.5%。但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有比较优势的品种并没有出现出口增长。比如,我国的荔枝和龙眼。我国是荔枝和龙眼的原产地,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品种丰富,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很大,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市场体系,储藏保鲜技术不高,产品品质和安全性得不到保障,荔枝出口不到20%,龙眼基本没有出口。
  
   蔬菜
   入世以来,我国蔬菜保持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在平衡农牧渔业产品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近年来,虽然南北美洲的市场份额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亚洲和欧洲仍是我们的主要进出口市场,2004年上半年,向亚、欧两洲的出口额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2.2%,从两洲的进口额占农产品进口总额的27.5%。
  
   二、竞争优势理论对比较优势理论的矫正与充实
  
   通过上述对农产品竞争力现状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现阶段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其在市场上表现出来的竞争优势并不完全一致: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产品,如玉米虽然无比较优势,但却表现出很好的竞争力;而大部分畜产品、水果和蔬菜虽然有比较优势却由于种种原因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不力。许多农产品潜在的比较优势并未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因此,我们必须首先理顺我们的理论分析工具,找到真正制约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发挥的相关因素。
   以上现象并不能证明以往的研究失误,也不是比较优势失灵。而是说明以生产成本为基础比较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竞争优势的全部内容。我们可以用比较优势理论前提条件的变化来解释上述问题:
   比较优势理论假设只存在两个国家,在两个国家之间各自按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分别提供劳动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品
   而现在讨论的问题是多个国家的全球化贸易,不同国家提供的同种产品在质量、品质、服务等方面的表现是大不相同的,贸易参加国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有的国家因有较高的技术或较多的资本投入而有较高的质量或知名的品牌,可以占据成本、质量、信誉等多重优势,吸引更多的购买者。
   该理论假设各国的供给条件、生产条件不可改变,资源、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
   在这种假设条件下,只有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及其产品才可能进入国际市场。而现阶段,在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资源、劳动可以被资本和技术所替代,自然资源可以被改良或被新材料所替代;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又可克服劳动力数量不足的矛盾,生产要素、资源可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所有这些表明,除了一部分不可替代的资源(如石油)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已不具有垄断优势。以资源的相对优势来确定自己的国际贸易结构,虽然能获得贸易利益,但如果不能在品质、质量、技术含量、营销服务和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下大工夫,比较优势无论如何是不能转化为现实竞争力的。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代农产品国际贸易和竞争,已经超越了生产、交换、分工和贸易的传统阶段,扩展到资源、技术、生产力、资本、市场、产业链和管理等多领域,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在发达国家的消费示范下,各国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品质、安全性、包装、甚至品牌和营销服务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产品的品质、质量、营销环节、流通体系、外部政策环境等因素都对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直接关系到能否把产品成本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在我国,现阶段上述各方面因素表现如何?它们是怎样影响和制约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和竞争优势的发挥?
  
   三、目前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农产品经营成本分析
   我国农产品参与国内外贸易所付出的主要代价不仅包括生产成本,还有流通环节费用、中国农业特有的成本外支出,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农产品的总经营成本。
   1.生产成本。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我国土地经营规模进一步缩小,土地总量水平不断下降,要保持与过去相同的土地产出水平,就需要投入更多的配套资源。此外,由于消费者需求的转变和外国“绿色贸易壁垒”的高筑,使得质量控制成本也在不断攀升。目前,我国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2003年3月,小麦、玉米、大豆的国内市场价格分别比国际市场高27.8%、35.6%和37.2%。许多农产品价格竞争优势丧失殆尽。
   2.流通成本。长期的家庭小规模经营,造成我国农业严重的“重生产,轻流通”。农产品流通缺乏有效的市场中介组织和运输系统,致使大量超额利润滞留在流通领域。从国际间比较来看,中国玉米从产地吉林运到大连港口的运输成本是300元/吨,而美国玉米从芝加哥玉米区到墨西哥的运输成本合人民币还不到100元。农产品国内流通效率低下、费用高昂是造成农产品总经营成本高居不下的重要原因。
   3.成本外支出。根据世界农业投资的一般规律,工业化中期,农业比较投资率应接近或超过1,但我国从1984-2000年,农业比较投资率多数年份在0.2以下,且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农业投资极端不足。目前,农产品的成本外支出占总成本的10%以上,成为农业竞争过程中的一个额外负担。
  
   农产品质量水平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现代生产要素(资金、技术)的投入不足及市场导向的失误,我国农业区域性趋同、品种单一、质量低劣。大宗农产品专用性不强,优质和专用品种严重缺乏,不能满足大规模加工企业和现代化市场需求;水果、蔬菜口味、外观、农药残留等方面问题严重,不仅出口屡屡受限,而且在国内市场开始引起广泛关注;畜产品存在疫病防治、饲养方式、屠宰设备等卫生安全方面问题,成本价格优势迟迟发挥不出来。2003年,我国66%的出口企业,25%的出口产品受到外国“技术壁垒”的限制。
  
   农产品加工业现状分析
   目前,中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80%处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只有5%左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初级产品加工率仅在20%左右,其中,二次以上深加工还不到一半,与发达国家80%,甚至90%的加工率相差甚远。我们的许多加工品出口到国外仍然作为生产原料,这大大减少了农产品的增值机会,加大了资源的浪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0.3:1,而发达国家最高能达到4:1。以肉类为例,中国自1990年起,已成为世界第一产肉大国,但肉制品产量仅占肉类总产量的3.6%,年人均不足3公斤,与国外发达国家肉制品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50%相比,差距很大。
  
   农产品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营销组织没有足够的能力提供国际市场所需要的农产品,更没有大型的农业跨国公司,统一的国内大市场尚未形成。大部分农户条块分割、经营分散、且往往与市场脱节,至今仍缺少充分适应政府政策、技术变迁、市场风险及国际贸易规则的中介组织。市场调研、市场细分工作滞后,品牌、信誉和信息资源严重匮乏,许多小企业急功近利,不守企业道德,再加上一些地方或部门对企业进行过渡干预,很多企业不能履约,造成严重的市场诚信危机,农产品品牌和信誉竞争力不足,很难在国内外市场上立足。现阶段,农产品出口流向越来越集中于日本、韩国和欧盟,其中,出口日本的农产品金额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上升到36%,不利于规避风险、适应市场需求的剧烈变动。
  
   四、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途径探讨
  
   全面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不懈的努力: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
   加强高产、高效种养技术的研究和农畜产品优良品种的引进、繁殖和推广工作,通过一定形式的技术积累,使比较优势内生化,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用来实现成本节约。
  
   加强政府的服务职能,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农村公共品供给
   利用“绿箱”、“黄箱”政策空间,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农业科学技术、卫生防疫、公共交通等的投资力度;重点建设产地-市场的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和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和销售网络,解决农产品市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走以质取胜的道路
   大力整顿农业投入品市场,加强质量认证、标准认证、安全认证等基础性工作,仅仅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这个重点,逐步建立市场自检制度,把好市场准入关口。建立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打生态牌,重点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业和畜产品深加工,走农业生产企业化道路,把龙头企业发展成为联系农民与市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中介和桥梁。
  
   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提高相关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市场营销能力
   注重包括市场调研、市场细分、市场定位、市场促销、提供服务等在内的营销能力的培养,缩短营销产业链,减少流通领域净损失,促进农产品市场价值的实现和提升;培育和完善市场中介组织与农民自己的组织,有效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谈判能力,加强农民的自我保护、自我服务;建立不同类型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逐步形成包括各种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自由贸易市场在内的农产品现货市场体系;同时,搞好商标产权保护和品牌建设,积极鼓励国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强强联合,形成合力,避免国内恶性竞争。
其他文献
期刊
一、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趋势分析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是当代三大国际性潮流。这三大潮流汹涌澎湃、交互作用,使人类进入一个多姿多彩的新世纪。经济全球化表明着全球资源控制、市场开拓、经营竞争,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正逐步走向互相渗透、广泛合作、利益共享的新阶段,全球化使各地经济发展面临着全球整合、参与全球经济分工链的重大机遇,同时也要遭遇更加惨烈的市场竞争,经济发展的不确定、风险性前所未有地加
一、引言钱学森在1984年提出沙产业概念之后,经过刘恕、田裕钊等人的系统阐释,以及钱老本人的进一步说明,不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了清晰的界定,而且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一、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考虑我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是建立起“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发展机制,解决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来源和物质基础,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  我国提出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基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根据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经验,有关专家提出的的标准是: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必
社火,亦名社火。有的则称谓射虎、芯子、花杆、抬阁、摆故事等,是华夏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丰厚遗产,社火,生发于劳动实践,扎根于人民群众,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屡经民间艺术家们的雕琢、锤炼与再创造,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群众性的且具有特殊风采的广场艺术。从形式到内容,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既能印证出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和习俗信仰,又能体现当地人民的文化、艺术与审美水平,更可表现出他们的思想感情
今年是“改革攻坚年”和“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关键一年”,发改委一份权威报告指出.五方面改革不到位将导致投资过度膨胀,而深化改革是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消除经济运行
在当前超强竞争时代,企业界和理论界都意识到,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标志着新竞争规则的开始,企业营造和保持高绩效、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正在发生质的转变。在动态环境下,企业必须致力于营造有持续获取竞争优势能力的绩效,也就是优势绩效。较之一般绩效而言,优势绩效更具有动态性和生命力。对于企业文化在应对动态环境、获取竞争优势中的作用,海能(Hanon)认为“企业文化基本上是企业保持适当战略应变性的惟一最有希
土地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资源,目前正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地区之间为争外资项目引进,竞相压低地价,由此引发许多问题与矛盾。我国土地资产产生低价出让和
珠恩嘎达布其口岸位于内蒙古锡依郭勒盟东乌珠穆心旗,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一类季节性开放陆路口岸。1995年起为华北石油出境钻井业务提供长年开放服务,2004年5月开
陈竺,男,汉族,1953年8月生于上海,祖籍江苏镇江,研究员,研究生学历,科学博士学位。1970年4月参加工作,2012年9月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现任农工党中央副主席、卫生部部长、上海交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