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中人参

来源 :祝您健康·文摘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meol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奇的海底,在繁茂的海藻间、珊瑚砂底或礁石缝中栖息着一种棘皮动物——海参。海参又名海黄瓜、沙噀。海参其貌不扬,生存历史却使人惊诧,它比原始鱼类出现还早,在六亿多年前的前寒武纪就开始存在了。海参的生命力很强,从0℃~28℃的温度中都能坦然处之,甚至放在冰水中也无所谓,一旦冰块融化仍安然无恙。到了夏天水温达到20℃以上时它们就沉到深海,栖息在安全的礁石下,进行不吃不动3个月之久的夏眠。即使在缺氧的地方,海参也能生存,把海参埋在泥沙中数天,也绝不会窒息而死。
  作为我国“海味八珍”之一的海参,食用历史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就已用其进补养生。明朝时,海参进入皇家宫廷御膳,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位喜食海参的人。明清时代已将海参列为宴席之上品。周锦主编的《满汉全席》217道菜点中,海参出现了12次,可见其重要。孔府宴有“中国古代宴席典范”之称,其海参席仅次于招待皇帝和钦差大臣的“满汉席”。
  山里人信人参,海边人信海参。海参的种类繁多,刺参是参中之王,尤其是渤海盛产的刺参更是驰名中外。受铁拐李食参成仙传说的影响,在大连立冬时节有吃海参的习惯,一天一只,吃八十一天,曰,“冬天海参进补,春天上山打虎”。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大連人也会口挪肚攒,省下钱来,给家庭的顶梁柱——男人吃海参。在黄海深处的长海县,该县由诸多岛屿组成,长寿岛、长寿村很多。岛上90岁以上的老人随处可见,百岁老人也司空见惯。很多百岁寿星在总结长寿经验时,普遍有一条——常年吃刺参。
  现代研究证明,海参体内含有50多种对人体生理活动有益的营养成分。海参体壁中有一种重要的营养成分——海参黏多糖。它具有消炎消肿、降血脂、提高机体免疫力、广谱抗肿瘤的功效。同时,海参黏多糖对皮质神经元也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实验证明,海参黏多糖对恶性肝炎病人“三阳”转阴及恢复肝功能方面有较好功效。
  海参之所以是滋补佳品,主要是因为它老少咸宜。
  少年儿童食用可健脑、益智 刺参中含有两种ω-多不饱和脂肪酸(EPA和DHA)。其中DHA对胎儿大脑细胞发育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增强记忆力及智商有显著的裨益,还可有效避免婴儿先天性疾病的发生。
  女性食用可美容养颜 海参中的胶原蛋白含量可以与传统中药的阿胶、龟板胶、鹿角胶相媲美,不仅可以生血养血、促进钙吸收、延缓机体衰老,还可使肌肤充盈、皱纹减少,减少、消除面部色斑,让皮肤看起来细腻而富有光泽。女性常食海参也不易发胖。海参还可为孕产妇提供全面的营养保障,增强体质,快速有效恢复体能和体力。
  男性食用可抗疲劳、补益肾经 海参号称“海洋伟哥”,其所含的特殊活性物质,是构成是男性精细胞的主要成分,具有提高勃起能力的作用,能改善脑、性腺神经功能传导作用,延缓性腺衰老,增加性欲要求等功效,海参补益肾精,可抗疲劳、抗衰老,其壮阳作用尤其明显。
  老人食用可增强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 海参中硒含量丰富,硒是强效抗氧化剂可抗恶性流感,防止人体衰老。而海参岩藻多糖可降血脂,抑制血液凝结,医学上认为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肝炎患者及中、老年人,长期坚持食用海参,对缓解病症和治未病有良好效果。
  海参也是手术患者的最佳补品 海参中含量很高的精氨酸,可促进机体细胞的再生,对机体损伤后的修复有特效,可明显缩短康复时间。
  现代社会,癌症疾病高发,海参还有防癌、抗癌功效,这也是海参受现代人欢迎的重要原因。在海参的体壁、内脏和腺体等组织中含有大量的海参毒素,又叫海参皂苷。海参皂苷是一种抗毒剂,对人体安全无毒,但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与转移,有效防癌、抗癌。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肝癌、肺癌、胃癌、鼻咽癌、骨癌、淋巴癌、卵巢癌、子宫癌、乳腺癌、脑癌白血病及手术后患者的治疗。
其他文献
婚姻中有4个阶段易导致“亚健康”,定期给婚姻“体检”,及时发现问题,才能让它朝更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阶段一:浪漫激情期 一般指婚后1~2年,如果此时出现问题,又没有及时调整,容易造成日后婚姻的不平衡局面。  在这个阶段,夫妻二人应当加强沟通和交流,不要害怕暴露缺点,把自己基本的价值观、人生态度坦诚地告诉对方。同时,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對方存在的不足,这样才能让婚姻更加平稳地步入正轨,避免幸福度
期刊
1922年,著名语言学家钱玄同与黎锦煕等知名学者,向国民党“国语统一筹备会”第四次大会提出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详述了简化汉字的理由及实施办法。这引起蒋介石的极大关注,他询问教育部部长王世杰简化汉字的条件是否成熟。王世杰说:“有些汉字的笔画也确实过于繁琐,写时太费事,是到该简化的时候了。”  蒋介石指示王世杰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来。王世杰立即委托北京大學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主持此项工作
期刊
新中国成立之后,贺绿汀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1966年6月8日,《解放日报》和《文汇报》同时以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揪出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贺绿汀》。对此,贺绿汀写了《我的第一张大字报》贴在大批判栏里,加以驳斥。这一举动招来了更猛烈的批斗浪潮,对他的批斗范围也从上海音乐学院扩大到全市。  贺绿汀曾谈过一次“有趣”经历。那是在上海音乐学院大礼堂召开的批斗大会上,他被勒令跪在台上。学校里的造反派深知他是“花
期刊
海姆立克在20世纪70年代首先创立并描述了一种能够有效地处理气管异物梗阻的急救方法。为了表彰他在这方面工作的卓越贡献,《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主编亲自告诉他,他们将以海姆立克的名字命名这种急救方法,于是海姆立克急救法就成了无数医学教材上标准的急救方法之一,他的名字被印刷在教材上、考卷上、报纸上,被无数人提及。  尽管海姆立克被全世界铭记是因为他的急救法,但这个响亮的名字所撰写的传奇故事却绝不仅于此。 
期刊
一天,迁居巴黎的著名诗人海涅外出散步,当他走到昂热大学的后门时,看见一位年轻人捂着肚子坐在地上,表情十分痛苦。  海涅走上前去,关切地问年轻人:“孩子,怎么了?”年轻人抬起头,他的脸因为疼痛几近变形:“我……肚子很……很疼。”说完这句话,海涅看见他脸上满是汗水。  海涅一把拉起年轻人:“走,带你去看医生。”在医院里,医生做完检查,告诉海涅:“他患了急性肠炎。”“可是,我要上课。而且……而且我身上没
期刊
中原大战后,蒋介石踌躇满志,举兵南进,开始向中共領导的革命根据地大举进攻。然而三次“剿共”连连败北。蒋介石尤其不明白,各地“诸侯”人马那么多,都被逐一铲除了,而共产党就这么一点人马,国民党怎么就稀里糊涂地输了?  杨永泰认真分析了前三次“剿共”失败的原因,发现蒋的失策在于把红军看成与北洋军阀一样的军队。实际上,红军绝非乌合之众,而是一支不怕死、不受抚、不感恩、不惧威的真正“党军”。红军的最大不同是
期刊
袁世凯死于民国五年农历五月初六(1916年6月6日),不少书籍和文章提到袁的死,皆称他系“忧惧而死”。而说起袁的忧惧,自然会令人想到袁“洪宪帝制”梦的破灭。然而这并不是袁在此时去世的全部真相。我们发现,袁在本应该“年富力强”的57岁时去世,是另有原因的。他的身体状况早已注定,高寿与他无缘。  袁自小身体强壮,后来又进军队历练,人们因此有理由推断,中年以后的袁即使染疾,也不至于就此撒手歸天。殊不知袁
期刊
孙中山致力国民革命40年,与台湾关系渊源深厚。他的一生中曾几度赴台,不仅将台湾当作革命根据地,还有三次意欲收复台湾的举动。  ★成立分会号召台胞反日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11月,中日甲午战争清廷败象已显,孙中山见国事危殆,决心走向革命,远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次年马关条约签订,确定割让台湾,孙中山即将兴中会总会移设于香港,以利革命行动,他当时念兹在兹的革命志业,就是要救亡图存,以“振
期刊
故事:壳寡糖与美军“神奇的小布袋”  有这样一个故事,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打响,在长达九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都随身携带一个“神奇的小布袋”,士兵有外伤的时候,就拿出这特殊的急救布在伤口轻轻一敷,血立即止住了。这个神奇的急救布有效降低了美军死亡人数,只有不到一万人丧生。  在战场上,这到底是一块什么布呢?各国科学家和军事家千方百计打听,美国军方把它当成绝密军事机密,一直守口如瓶。伊拉克战争结
期刊
有一个人去美国旅游,在经过隧道入口的时候,以为这个地方的交通警察管不到,于是大着胆子穿过去。这个时候,他发现一个警察在不远处慢慢地跟随着,却没有上前来制止他。他心想:那说明他不在意。于是,他自在悠闲地走了过去。结果当他走到对面时,警察迅速上前对他说:”先生,对不起,你违反了交通规则,请接受处罚。”  他很奇怪,這是为什么?警察温和地说:“那是因为我怕大声制止你,你会惊慌失措。列车随时会开过来,那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