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教练”许海峰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ao3954957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现代五项收获银牌。一枚银牌也许不能与中国选手的38枚金牌相比,但其含金量是相当高的。在伦敦,中国现代五项团队可谓收获大——实现了奥运奖牌的历史性突破。中国首枚奥运会金牌获得者、主管现代五项的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许海峰就时刻惦记着“突破”,并告诉现代五项队员们,任何时候都要有信心,“要时刻做好为现代五项作出突破的准备”。许海峰说,为了突破,我们整整准备了四年。
  这位中国历史上的首位奥运冠军做梦也没有想到当年能拿到金牌,很少人知道当年给他颁发奥运金牌的仪式竟因故延迟了30多分钟,也很少有人知道这位“神枪手”当年视力只有0.5。
  迟到半个多小时的颁奖仪式
  1984年7月29日,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上,许海峰在自选手枪男子50米手枪60发慢射比赛中以566环夺得金牌,从而实现中国奥运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在比赛结束后,多少人在等待奥运史上第一次奏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然而,却迟迟没有进行发奖仪式。等了好久,只见空中飞来一架直升飞机,降落在射击场外,随后摩托车骑进来了,进来以后把一面旗子交给了组委会。
  原来,射击比赛的官员估计到中国运动员可能会取得好成绩,但估计不足,只准备了一面国旗。而第一项比赛中,前3名运动员,中国选手竟占了两位。奥运章程规定前3名都要升旗,这样还差一面五星红旗,大会组委会只好临时派人去借,发奖仪式也被耽搁了半个多小时。接受采访中,许海峰难得一笑:“他们估计不足,又不敢跟我们说——如果跟我们代表团说的话,我们肯定还会表示抗议,对我们这个国家就这么看不起。后来,他们说请我们原谅。”
  许海峰勇夺中国第一块奥运金牌,萨马兰奇闻讯赶到射击场,亲自为他颁奖并激动地说:“今年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我为能亲自把这一块金牌授给中国运动员而感到荣幸!”
  视力只有0.5的射击运动员
  许海峰虽然是安徽和县人,但是却出生在福建漳州。15岁那年,许海峰随父母举家返回安徽原籍,落户在和县新桥镇。
  曾有报道说,许海峰上初中以后,由于沉迷于打弹弓,以致荒废了学业,留了级。
  在接受采访时,许海峰不免有些好笑:“我们小时候没有什么好玩的,是打过弹弓,也喜欢这种活动,但不至于沉迷,我哪里因为这留过级,我的学习一直挺好的,不但没有留级还跳过级——曾从初二下学期跳到初三下学期。”在几个月后参加中考,他在4个乡5个班参加的联考中取得了第13名的好成绩。
  1979年秋天,许海峰到和县新桥区供销社当了一名化肥营业员。那时候卖化肥是开票式的,整个区7万人的化肥计划都掌握在许海峰一人手上。化肥中的氨气对眼睛的刺激特别大,长时间的刺激会导致眼睛经常发炎,时间久了,许海峰整个视力就下降得特别快。
  也许有人不会相信,“神枪手”许海峰当年参赛时的视力只有0.5。正是许海峰由于长年和化肥打交道,原本很好的眼睛被熏坏了。参加国家射击队体检时,他的视力竟然只有0.5,而射击队的要求却是1.0。于是体检前,许海峰就偷偷地把视力表的最后一行背好,没想到还真顺利地蒙混过关了。
  “0.5的视力能看得清靶子吗?”面对大家的疑惑,许海峰解释说:“其实手枪运动员的视力只要有0.5就够了,步枪运动员的要求略高一些。射击中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就是看清准星和缺口。视力不好的人,尽管只能看清1米的距离,却能集中精力瞄准准星,所以在关键技术动作上不会有大的失误,最后打到靶子上的误差反而比较小。我们以前曾经做过实验,视力在1.5以上的运动员,要专门配一个50度的花镜故意把靶子变模糊。”
  零突破后新起点新突破
  1993年底,“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使许海峰视野中心出现大黑斑,许海峰又坚持打了一年的比赛,但明显感觉吃力,“正好当时国家队缺教练,我就当教练了”。
  尽管许海峰不苟言笑,但他在调节队员心理上很有一套。许海峰说他喜欢做教练员,其实也喜欢和运动员面对面打交道,并经常请运动员吃饭,借这个特定的场合同他们沟通。给运动员做思想工作,许海峰总是用讲故事的形式,用一个个真实的事例去引导运动员,化解他们心中的疙瘩。在他看来,作为教练员一定要非常了解每个队员的技术和思想状况,并且根据这些情况把所有东西都分析透,这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
  自1994年底退役成为女子手枪教练、总教练以来,许海峰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1996年,他的徒弟李对红获得了亚特兰大奥运会的冠军;2000年悉尼奥运会,他的另一个徒弟陶璐娜再次摘金;2004年雅典奥运会,是他作为中国射击队总教练首次出征奥运会,率队历史性地获得4枚金牌,不仅把中国这个优势项目的地位巩固了,还进一步扩大了。于是,有人称他为“金牌教练”。
  2004年12月,许海峰被调任国家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主管现代五项和信息科研方面的工作。接手新工作的当天,许海峰便组织教练组成员共同讨论了训练工作的整体思路以及国家运动员的选拔等问题。
  问到中国运动员有没有可能在北京奥运会现代五项上夺金,许海峰摆摆手说:“不要给运动员太多的压力,只要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就可以了,这样会使运动员思想放松,有利于创造出好成绩。”
  许海峰有一句口头禅:“工作着就是快乐的!”他一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这句话,每天的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不过,再怎么忙,许海峰也要抽出时间来读读书。许海峰说:“我喜欢看有用的书。”他读书就像射击一样,讲究的是“有的放矢”。
  许海峰说,他对《汉武大帝》、《成吉思汗》之类的历史剧和一些电视访谈节目、科普纪录片特别有兴趣,原因和看书差不多,还是因为可以从中汲取很多做人的营养,学到知识。他说,历史上,秦皇汉武、成吉思汗都曾成就了响当当的霸业,让中华民族的发展盛极一时。他们有过人的智慧,敢于改革,胸怀大志,锲而不舍……虽然也有各自的弱点,但还是很值得后人借鉴学习,看这类东西对个人性格的培养很有好处。而访谈节目的主人公在镜头面前可以展示一些非常真实的东西,和别人笔下写出来的人物不一样。采访时,记者了解到许海峰是一位摄影发烧友,手拿数码单反专业相机的他一次次拍下大量有关射击、自行车赛等赛事的精彩画面。仅近七八年来他就拍了有关数码资料图片四五万帧之多。
  “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十佳运动员”、“新中国体育50星”、中国电视体育奖最佳教练员奖、全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对这些接踵而来的荣誉,许海峰自己并不满足,“我眼前永远是一座座的高峰,登上一个高峰后,还要有新的高峰去攀登。”
  喜欢迎接挑战的许海峰,做任何事情都有一种永不言败的豪情。有这份执著,许海峰没准真会给人们一个新惊喜,就像1984年他给中国带来的“奥运金牌零突破”的惊喜!(若山)
其他文献
合租的行为在时下比较流行,一般合租的对象多为年轻人,他们或因无房、或因图方便等进行合租。不过最近,杭州古荡街道的古北社区里有两对年过花甲的老夫妻也做了一件被邻居们称作是“很潮”的事——合租。他们分别将自己的房子出租,在老余杭的山西园新村合租了一套房,生活上实行AA制,第一个合租期是五年。    突发奇想 两对老夫妻成了合租者   56岁的吴阿姨和64岁的丈夫老胡,住在古北社区。夫妻俩只有一个女儿,
期刊
爱情如同美食,昙花一现的酸楚,柔情似水的甜蜜,干脆痛快的热辣,同生共死的苦难,风花雪月的醉人……风格各异,五味杂陈。    风光无限的爱情未必能成就美满和谐的婚姻。艳丽灿烂的西红柿与翠绿欲滴的黄瓜虽然很养眼,但是,两者搭配在一起时,西红柿里丰富的维生素会被黄瓜中的分解酶分解,营养成分便会大打折扣。两个完美的人在一起未必能造就完美的爱情。两个优秀的人走到一起,互不相让,锋芒毕露,都想抢占山头制高点,
期刊
甜蜜纯情的初恋  笑口常开  精选的金丝小枣、和面的白糖蒸熟,混在嘴里的感觉一如初恋,发自内心的甜蜜,却带着一丝酸涩,那种感觉永远美丽。    轰轰烈烈的爱情  重庆火锅  即便是大暑天,也能看到重庆人光着膀子、摇着蒲扇、满头大汗地吃火锅。那红通通的锅底,一如川人火辣辣的爱情——除了它,别的东西还有味儿吗?    降温后的理智之爱  拔丝苹果  拔丝苹果过了水,外面是甜而清脆,里面则是热而柔嫩,真
期刊
谁说网恋是年轻人的专利?英国西约克郡希普利市82岁独居老翁劳伦斯·布罗克斯比和77岁寡居老太芭芭拉·摩尔通过互联网相识后,竟不可救药地坠入爱河,陷入了热烈的“网恋”之中。劳伦斯和芭芭拉堪称是世界上年龄最老的“网恋情人”,令人惊讶的是,他们不但在现实生活中见了面,并且还于2010年7月喜结连理!     不可救药陷入“网恋”  劳伦斯的妻子在16年前就离开了人世。尽管劳伦斯拥有4个儿女、5个孙子和4
期刊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爱情,是历代中国人吟哦的话题;爱情诗词,是中国文坛中一朵独艳的奇葩。今天,很多人仍然喜欢以赋诗作词的方式向恋人表达爱意。那么,历代中国人是怎样表达爱情的呢?让我们来重温这些经典的爱情诗词……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
期刊
“少年夫妻老来伴”,一路风雨几十年,拿什么陪伴您,我的爱人?    2010年9月1日,中国人寿推出一款为退休生活倾心打造的全新的养老年金保险产品——“福禄满堂”,集养老金领取和分红收益双高特点,兼具疾病和意外保障于一体,是对现有养老保险产品的进一步升级。  目前,我国居民的养老方式主要由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理财养老组成。政府提供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作为养老体系的基础,不仅不能保障个人退休生活水平,
期刊
好像回到了70多年前,妈妈照顾着女儿。  在繁华的北京王府井街头,李秀英和侯昌凤以特殊的方式养老。母亲年龄虽大,但还有劳动能力,每日去捡瓶子卖钱,女儿因为患病只能依靠母亲的照顾。  户籍制度的僵硬、低覆盖的养老保障、贫困人群的无力,让这个个例故事,看起来不那么特殊。  “桃姐”和女儿  33岁的李秀英从安徽无为县来到北京,是在1951年。这个朴实的农村妇女,成为了一户干部家庭的保姆。她先后带大了雇
期刊
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  据介绍,新修订的老年法在社会保障里拆分出一些内容,单独成立“社会照料”一章。主要是针对高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以及不能和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由于现在家庭结构小型化的变化,子女在赡养老人方面确实有些力不能及,从这种情况来看,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日益需要社会的帮助。老年人生活质量提高,社会照料要逐步专业化。有生活上的照料,比如帮老人理发、洗澡;有家政上的照料,如搞卫生
期刊
养老”似乎已经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度最高的公共话题之一,也一再入选为本刊的封面专题,因为这一话题我们无可回避。我们都正在老去,假如,当下这些老人的境遇或是我们明天的写照,那每个人都有了担忧的理由,但我们更希望社会能因此种种反思和改革。或许对于更多的人而言,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  似乎四世同堂、儿孙绕膝那是农耕时代的事儿了,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对很多人来说,靠家庭养老好像有点难
期刊
《生命时报》关于“中国养老现状”的一项调查曾显示,在参与调查的近1.5万人中,高达九成多人对目前的“中国式”养老现状并不满意,有着各种各样的忧虑。其中,1/4的人担心自己年老后“生病或不能自理时,没人照顾”,位居“养老最担心问题”的第一位。养儿防老这一传统的中国伦理和养老方式,在时代变迁中已经悄然变化。在父母和子女之间,“爱”一如既往的浓密;养老的“痛”却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