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4
连续带过几届高三之后,由于学校生源的变化,这一届的高一我带了三个美术专业的班级以及一个普通班。对于没有教过艺术班的我来说,在带课之前已经有了点心理准备,觉得艺术生的课不好上,学生不好带,成绩不好出。真正带课之后,还是出现了令我担心的事,班里有几个比较叛逆的学生给我出了许多难题。
首先,交作业是个大难题,本该第二天一早就能交上来的作业一拖就是两三天,交上来的也是敷衍了事。课代表催不上来,我只好亲自去找,但不可能次次这样。罚作业没有用,人家就是拖着不写,而我们的课一直都在进行,带四个班课的我也实在没有更多的精力天天催作业,导致上次的作业还没有处理完下次的作业就更是布置不下去了,造成恶性循环。常常是被我叫到办公室来补作业,可我知道他们根本就不会做,所以只好耐心地再讲一遍。我以为我的一番良苦用心可以换来他们一段时期的自觉性。可是没想到第二天又是一切照就,也许他们是看我也没有对他们怎样,所以表现更加逆反,而我也只有叹气的结果。
其次,上课时的纪律也是个大难题。由于化学基础知识太差,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自律性又不好,所以课堂上几乎就是不听课。听不下去就睡觉,被我叫醒了就会很不情愿说自己没有捣乱纪律影响别人,而一节课我们不可能总是去强调纪律,艺术班的教学任务是很重的,就算是偶而的罚站、罚抄笔记也只是先让他们关上了那说话的嘴而已。就算上课时指出他们的不良行为,他们的表情也是与我完全对立的。所以只好找来谈心,可是人家好象是“刀枪不入”,就算当面不反驳转身也就不理我这事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碰壁,我觉得我必须认真思考一下了,这应该就是人们常说的叛逆的学生具有的逆反心理的表现吧。
“逆反”心理是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些事物产生厌恶、反感的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不准我做的事,我偏要去做。”
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具有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这些高一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面对高中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更加突出。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最主要的心理倾向,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得到平等待遇,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其他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的话不再“言听计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多、太严。因此,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同时,由于一部分老师或是父母的不理解、不沟通,轻易采取了体罚、打骂等方式,既严重挫伤了孩子们的自尊心,又同时增强了他们的逆反心理。
了解了学生的逆反特点之后,作为教师的我们切不可采用压制和强制服从的办法,要认真做好疏导工作。学生产生叛逆心理,内在的原因是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但他们思想开放,单纯直接,敢想敢说。对这样的学生重在讲明道理,消除错误的认知和思想;其次,要把握有利的教育时机,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为契机,水到渠成;其三,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和方法进行疏导,提高工作成效。
因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引导和交流
一、教育需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宽容中充满信任和等待。
课堂上遇到学生违反纪律或与教师产生冲突,或出现僵局时更要先冷静一下,这样有利于防止双方把话说过头,伤了感情,难以缓和,当过后再处理时就容易心平气和。另外,教师还要做一些调查工作,处理问题可以更客观一些。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和顶撞行为。在教育时需要宽容的心,宽容不是迁就,而是充满信任的引导和等待。
二、谈心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沟通方式
谈心是教师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解决思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师生情感交流达到引导和教育学生的目的。
谈心成功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用真诚打开学生的心门,和学生达到情感共鸣,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个性的良好发展。高中学生心理上已逐步趋向成熟,虽然他们有得到别人帮助的愿望,但心理上有明显的闭锁性。因此,谈心时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场所,以便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消除心理障碍和促使思想转变的合适环境。也许大课间在操场上散步式的边走边谈比教室外面对面说话效果会更好,既消除了学生的防备心理,又不会让其他同学产生不好的看法。每个人都十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学生也不例外,他们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老师对自己的态度为转移,谈心时,如果老师给学生以热情真诚的关怀,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那么,学生就容易接受老师对他的教育;反之,在谈心中,如果老师流露出对学生厌烦的感情,则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更加强烈的抵触情绪。因此,谈心时老师一定要尊重、信任和爱护学生。
三、行动上的信任是更快更好进行沟通的催化剂。
谈心不只是停留在师生思想认识上的统一,而应该迅速成为学生行动的动力。所以谈心之后为了学生能够体会出老师发自内心的关怀,那就必须信任地安排给他一定的任务,并加强督促、鼓励,提出适当的要求,使他们觉得有改正的机会。如果他们能够感受到自己对别人的价值,那么生活也就变得积极向上了,眼中的一切就是那么美好的、阳光的,也就没有什么好抵触的了。
总之,教师还应注意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要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是他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这样,学生的“逆反”心理也就自然消除了。
连续带过几届高三之后,由于学校生源的变化,这一届的高一我带了三个美术专业的班级以及一个普通班。对于没有教过艺术班的我来说,在带课之前已经有了点心理准备,觉得艺术生的课不好上,学生不好带,成绩不好出。真正带课之后,还是出现了令我担心的事,班里有几个比较叛逆的学生给我出了许多难题。
首先,交作业是个大难题,本该第二天一早就能交上来的作业一拖就是两三天,交上来的也是敷衍了事。课代表催不上来,我只好亲自去找,但不可能次次这样。罚作业没有用,人家就是拖着不写,而我们的课一直都在进行,带四个班课的我也实在没有更多的精力天天催作业,导致上次的作业还没有处理完下次的作业就更是布置不下去了,造成恶性循环。常常是被我叫到办公室来补作业,可我知道他们根本就不会做,所以只好耐心地再讲一遍。我以为我的一番良苦用心可以换来他们一段时期的自觉性。可是没想到第二天又是一切照就,也许他们是看我也没有对他们怎样,所以表现更加逆反,而我也只有叹气的结果。
其次,上课时的纪律也是个大难题。由于化学基础知识太差,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自律性又不好,所以课堂上几乎就是不听课。听不下去就睡觉,被我叫醒了就会很不情愿说自己没有捣乱纪律影响别人,而一节课我们不可能总是去强调纪律,艺术班的教学任务是很重的,就算是偶而的罚站、罚抄笔记也只是先让他们关上了那说话的嘴而已。就算上课时指出他们的不良行为,他们的表情也是与我完全对立的。所以只好找来谈心,可是人家好象是“刀枪不入”,就算当面不反驳转身也就不理我这事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碰壁,我觉得我必须认真思考一下了,这应该就是人们常说的叛逆的学生具有的逆反心理的表现吧。
“逆反”心理是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些事物产生厌恶、反感的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不准我做的事,我偏要去做。”
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具有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这些高一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面对高中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更加突出。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最主要的心理倾向,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得到平等待遇,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其他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的话不再“言听计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多、太严。因此,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同时,由于一部分老师或是父母的不理解、不沟通,轻易采取了体罚、打骂等方式,既严重挫伤了孩子们的自尊心,又同时增强了他们的逆反心理。
了解了学生的逆反特点之后,作为教师的我们切不可采用压制和强制服从的办法,要认真做好疏导工作。学生产生叛逆心理,内在的原因是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但他们思想开放,单纯直接,敢想敢说。对这样的学生重在讲明道理,消除错误的认知和思想;其次,要把握有利的教育时机,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为契机,水到渠成;其三,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和方法进行疏导,提高工作成效。
因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引导和交流
一、教育需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宽容中充满信任和等待。
课堂上遇到学生违反纪律或与教师产生冲突,或出现僵局时更要先冷静一下,这样有利于防止双方把话说过头,伤了感情,难以缓和,当过后再处理时就容易心平气和。另外,教师还要做一些调查工作,处理问题可以更客观一些。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和顶撞行为。在教育时需要宽容的心,宽容不是迁就,而是充满信任的引导和等待。
二、谈心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沟通方式
谈心是教师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解决思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师生情感交流达到引导和教育学生的目的。
谈心成功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用真诚打开学生的心门,和学生达到情感共鸣,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个性的良好发展。高中学生心理上已逐步趋向成熟,虽然他们有得到别人帮助的愿望,但心理上有明显的闭锁性。因此,谈心时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场所,以便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消除心理障碍和促使思想转变的合适环境。也许大课间在操场上散步式的边走边谈比教室外面对面说话效果会更好,既消除了学生的防备心理,又不会让其他同学产生不好的看法。每个人都十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学生也不例外,他们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老师对自己的态度为转移,谈心时,如果老师给学生以热情真诚的关怀,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那么,学生就容易接受老师对他的教育;反之,在谈心中,如果老师流露出对学生厌烦的感情,则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更加强烈的抵触情绪。因此,谈心时老师一定要尊重、信任和爱护学生。
三、行动上的信任是更快更好进行沟通的催化剂。
谈心不只是停留在师生思想认识上的统一,而应该迅速成为学生行动的动力。所以谈心之后为了学生能够体会出老师发自内心的关怀,那就必须信任地安排给他一定的任务,并加强督促、鼓励,提出适当的要求,使他们觉得有改正的机会。如果他们能够感受到自己对别人的价值,那么生活也就变得积极向上了,眼中的一切就是那么美好的、阳光的,也就没有什么好抵触的了。
总之,教师还应注意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要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是他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这样,学生的“逆反”心理也就自然消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