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学分银行建设研究热点分析

来源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X_AC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1996—2021年中国知网数据库里的核心期刊作为统计数据,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围绕重点研究主题,对学分银行的基本特征、建设现状和域外经验等进行了具体阐述.基于此,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提出学分银行建设的建议,即自上而下,完善制度和框架设计;发挥社会化联盟作用,建立合作平台;加强评估管理,建立评价机制.
其他文献
区域经济发展与教育事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以相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因果检验方式对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经济发展增长进行科学地分析论证,发现两者既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又有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的关系.为提高广东省高职教育经济效益,提出推行高职教育投资市场化改革、实施高职教育经费投入多元化方案、完善科学的经费使用绩效评价机制等建议.
采用改编的心理资本量表以569名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为被试,探索其心理资本的结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双师型”教师心理资本包含自省反思、乐观向上、谦虚诚恳和奋发进取四个维度,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在编制、学校性质、学历和职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需要科学认识“双师型”教师心理资本的多维复合型结构,多措并举创造条件提升其心理资本水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重视在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物学课程教材是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研究认为:当下人教版中学生物学教材已融入了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物学课程教材的整体设计,并探索融入路径,进而更好地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为培育时代新人服务.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的使用情况直接关系到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效.根据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教师使用《手册》的调查研究发现:《手册》的内容设计认可度和效用认可度较高,教师为主要掌管者且集中填写较普遍.同时存在评价指标设计异地差异明显,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过程性记录不充分等问题.原因主要包括编者理念亟待更新,学生主体性亟待彰显,教师评价素养亟待提高,学校的组织设计亟待完善.未来需在编写和使用中突出“五育并举”要求,重点发展基于学生个性培养的科学评判,以自我评估为着力点发展学生主体性,以学业述评为抓手推动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的发展也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驶入了快车道.作为肩负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在智能物流类专业教学方面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针对现代物流管理和技术岗位对未来职业人才的需求,提出加强行业企业调研,重塑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课岗融通,创建新型教学模式、整合优质资源,加大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力度、优化师资结构,创建实践教学团队、改造实训条件,实施智能场景教学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学生智能物流技术的实践能力,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效率,实现高职教育的
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通过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分析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现状,确定影响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效果的9个主要因素,提出从培养主体、培养内容与条件、培养模式、制度保障等方面构建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体系.
技术素养是职业教育技术人才的基本标志.本研究从技术哲学角度界定技术素养的内涵与结构,依托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展开校本实验,调研技术素养培育现状,发现技术人才培育中的现实问题,探求技术素养特征与现代学徒制培育方法的相关性,找到现代学徒制相契合的技术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与方法,指引技术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实现技术教育的复兴.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之一,在其视域下职业生涯教育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致力于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助其树立正向的职业价值观,打破消极心理职业生涯教育中的桎梏.提出强化职业认知指导,打破多元建设主体固有逻辑;铸造综合多样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推进积极课堂心理环境建设;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共建职业生涯教育共享平台等举措.
劳动教育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以天津海河教育园部分高职院校为样本,调研了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劳动教育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提出职业院校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劳动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联系,完善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和组织方式,树立安全第一的劳动观念和推进劳动教育课程的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双高”建设单位,十分重视美育工作.在大美育观的指导下,学院按照全员化、本土化、行业化的原则,开展美育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全程、全域、全媒体三维共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三轮驱动,多元、多维、多主体评价,兼顾美育普及与美育提升的美育课程体系,育人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