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激发信息技术课堂

来源 :教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372286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普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现况
  
  1.学习任务
  根据学生年龄、年级、对应学习任务的差异,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初一系统应用阶段,初二、初三软件应用阶段。
  初一系统应用阶段要学会WINDOWS XP的操作,并能进行汉字输入和一般的系统操作以及学会上网的基本技能。
  初二、初三软件应用阶段要学会WORD、EXCEL、网页制作等应用软件的使用,并能够使用这些软件完成一些实际的任务,制作出相应的计算机作品。
  2.各年级的课堂反应
  对于信息技术课堂,不同级别的不同学生都有着不同的反应,就如初一年级的学生,其中部分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第一次进入机房,心情兴奋、激动,往往会出于好奇心乱摸乱动计算机;或对计算机有神秘感,怕电、怕弄坏机器而不敢操作计算机。
  而初二、初三年级的学生却完全不一样,他们对计算机已有一定的认识,虽然他们使用计算机的热情及兴趣没有减弱,但由于课堂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课本的知识和技能,因而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二、初三年级的学生中部分学生有着不耐烦、不听讲等状况,学习效果不好。
  
  二、当前信息技术课堂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外面广阔世界的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力巨大,学生们都希望能通过计算机实现自己的某些愿望,如上网聊天、制作电脑作品,等等,但他们发现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不允许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时,学生的积极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样,随着接触的时间慢慢增加,学生好奇心也会渐渐的降低,学习动力也会减少。由此也带出了许多问题。
  
  三、如何激发学生,提高课堂质量
  
  兴趣能激发人对事物的求知欲,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学习效果就事半功倍了。在课堂中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信息技术课,这是大部分学生都喜欢上的一门课程。课堂中学生兴趣高涨,但当兴趣过度后,学生精神过度集中,却不是注意教师的讲课内容。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用压力来进行引导,使学生在 “压力”的作用下将“兴趣”转移。
  如何利用压力转化兴趣,则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我常用的方法有:班内竞赛与班班竞赛、作品奖励、家庭奖状、班主任表扬与加分,等等。具体实施时,还要考虑到学生基础、课堂平时纪律、操作习惯等方面,并作相应的调整。
  在上初二年级的EXCEL2000时,我就设计了这么两课,第一课要求学生制作一个课程表,第二课将制作好的课程表进行合理布局并美化。在上第一课时,我给学生许诺“做的最好的,最合适我们平时使用的作品,老师将用打印机打印出来,作为奖品发给同学,每班选三个人,每人作品打印出三份,一份自己用,剩下两份可以送给自己的好朋友。彩色的哦!”当时学生的反应是非常希望能立刻动手制作,兴趣很高。在我讲制作方法即教学内容时,学生们都非常的认真,在后面的制作过程中动手也是非常的踊跃,课堂效率特别好。当时的我就是出于“兴趣”与“压力”来考虑的:①课程表对于学生来说吸引力不大,但学生自己制作的就不一样了;②自己做的课程表自己用,吸引力还不大,但如果可以让别人用上自己做的课程表,那该是多么令人骄傲的一件事啊;③一个班只有三个奖励,我一定要做得好一点才行,不能马虎了事。前面两点激发学生兴趣,后面一点对学生施加压力。双重作用最后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课,要将前面一节课做好的课程表进行美化,并添加图片等素材,合理布局单元格的大小与位置。我将其他班级较好的作品做了展示,并给学生准备了部分图片素材。当然这些作品是我精心选出来的,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样的安排,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形成压力。
  两堂课下来,连平时不太喜欢动手的同学,都交上了一份漂亮的课程表,令我十分开心。
  
  四、总结
  
  信息技术课堂中,我们的学生有高涨的兴趣,兴趣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我们不但要让这个相对于其他科目的优势用来促进信息技术课堂展开,还要对学生施加压力。压力可以让学生明白,光有兴趣是不够的,要想超越别人你就要付出努力;同时也要让学生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体会到比其他课程中更多的成就感,让学生知道“我能行”,让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
其他文献
笔者观察发现,对于大学听力课,大部分学生提不起兴趣,且课上注意力不集中,求知欲望不强,学习气氛沉闷,课堂活跃不起来,听力教学活动不能顺利进行。竞争机制的引入,可以唤起学生的课堂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情感是其核心也是其本质,其最终价值是指向“至高的善”。从美育活动的内在特征来看,审美育人的过程主要不是以思维为特征的认识过程,也不是物质性的实践过程,而是表现和升华情感、激发个体的生命活力、激发创造性、开启心智、养育性情的体验过程,有着鲜明的人文导向。  因此,要真正达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统一,文言
热爱生命、珍惜健康,是现代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由于生命与健康教育的缺失,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生命困惑与健康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一些学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校园伤害、意外事故、自杀等危及青少年学生人身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健康教育,十分重要而迫切。为了有效推进湖南乃至全国中小学的生命健康教育工作,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