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血管生成素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关系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boyao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血清促血管生成素(Ang)水平及其对a SAH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式,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青岛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脑科中心收治的150例符合入组条件的a 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发病后8 h、24 h、72 h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促血管生成素-1(Ang-1)、促血管生成素-2(Ang-2)、促血管生成素受体-2(Tie-2)水平,并将该院体检中心同期150例健康成年人的血清Ang水平作为对照;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预后a SAH患者血清Ang水平及变化趋势,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清Ang水平与患者预后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a SAH患者血清Ang-1、Ang-2和Tie-2表达水平以及Ang-1/Ang-2比值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高,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Ang-1水平和Ang-1/Ang-2比值在发病后8 h内已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a SAH患者血清Ang-1表达水平在SAH后8 h、24 h和72 h均高于预后不良组,血清Ang-2水平在SAH后72 h高于预后不良组,特异性受体Tie-2水平在SAH后24 h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AH发病后8 h、24 h和72 h血清Ang-1表达水平[相对危险度(OR)及95%置信区间(CI)分别为:1.128(0.742~1.714)、2.042(1.151~3.623)、3.893(2.318~6.536)]和SAH后24 h特异性受体Tie-2水平[OR:2.400(1.053~5.474)]是a SAH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 a SAH患者血清Ang-1水平变化水平与预后呈正相关关系,预后良好a SAH患者的发病后72 h的血清Ang-1保持较高水平,Ang-1可作为判断a SAH患者预后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其他文献
晚清时期,西方来华天主教会依靠法国的支持,借口“还堂”,强行索要原址,攫取行宫等重要场所,在换地之际勒索,甚至凭空讹诈,给官绅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使其更加仇恨教会和列强
受唐代不同时期政治局势、入仕途径及朝廷施政方针等因素的影响,山东籍士族在唐代的政治影响力也经历了从初唐相对沉寂,盛唐蓬勃发展,中唐稍有回落,晚唐短暂回光的变化。唐代
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土地制度变革的重要内容,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对于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以及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土地流转有利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