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设计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ly_so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两种属性,而且应二者并重,抑此扬彼或扬此抑彼,都违背了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文章在肯定大学语文应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础上,阐述了课程设计的内容。
  [关键词]大学语文 工具性 人文性 课程内容 设计
  [作者简介]刘莎(1980- ),女,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助教,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教育和应用文写作。(天津 300457)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8-0115-02
  
  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我们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大学语文课作为普通高校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之外的系科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中国语言与文化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重要手段。大学语文新教材的编写虽然层出不穷,但基本内容仍为古今经典文本的阅读、理解与欣赏,即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与中学语文在教学内容上别无二致,既体现不出实用性、实践性,又不能够将中国文化的精髓展现,这就使得近年来大学语文课的“生存权”在高职院校中出现危机,其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已发生动摇。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口语教学,凸显大学语文工具性的特点
  
  “口语”一般有两种释义。其一,“与书面语相对,是口头交际时使用的语言”;其二,“是指以音和义结合而成,以说和听为传播方式的有声语言”。本文所指为第二种释义。语言表达由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组成,目前很多所高职院校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文书写作能力,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大学语文课程向来重“文”轻“语”,鲜有涉及口语训练的内容,这不能不说是教材编排以及内容设计的缺失。口头表达能力是现代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要互相研究,展开讨论;工作中要相互沟通、联络、阐明观点;求职时要精当地回答考官提出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当成基本功来训练。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应注重文化的普及,凸显大学语文人文载体的特点
  
  人文精神的培育是大学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如果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特点,便会陷入功利主义或者实利主义的巢窠,基于这种狭隘的观点,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停开大学语文课,而代之以应用文写作这类技能性课程。不可否认,技能性课程对于高职学生非常重要,因为他们与普通本科的区别在于强调“技能”,但是学生真正走上岗位、步入社会,如果没有一定的人文积淀与文化修养,也势必影响他事业的进步。
  很多研究大学语文教育的专家学者认为,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就是要靠典范的书面语作品来体现。翻开市面上的大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一部部、一篇篇旷世佳作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学生们看到的或者是活泼灵动的人物,或者震颤人心的场面,或者是引人深思的对话等,而产生出这些人物、场面、对话的“土壤”被淡化、被湮没,学生收获的不是语文的整体,而是一个个关联不大的零部件。诚然,让学生阅读、理解、体味优秀的书面语作品是必要也是必需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还有现当代层出不穷的作品都能让我们引以为傲,可是,从小学自高中12年的语文课程中出现的支离的、截取的、零散的文学作品是否已经很丰富了?大学语文应该有别于中学语文以作品为载体的“实例”教学法普及人文,而应站在更高的角度,将具体作品所体现的人文进行归纳、精练,使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中国的文学层面所体现和代表的文化。
  
  三、将大学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的教学内容设计
  
  如何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与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标准统一起来,使高职学生在谋职、就业、生活中所需要的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化素养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得以实现;如何使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既要具备实践性,为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提供指导,又要具备人文价值,使学生的文化素养有所提升,是笔者在四年来的大学语文教学中一直思索的问题。经过四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根据高职教学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将授课内容分为“口语训练”与“文化”两个板块。
  (一)口语训练板块内容设计
  口语交际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所必需的,也是体现语文“工具性”特点的重要表现形式,为了培养学生日常交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口头表达水平,可通过讲授即席发言、演讲、交谈、辩论等几种口语样式,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口语交际技巧,其中重点讲授交谈、演讲和辩论。
  交谈是人的知识、阅历、才智、教养和应变能力的综合体现。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交谈的语言特点、交谈的语言技巧、交谈主题的选择等内容,并分出专题重点讲授求职面试交谈,运用情景模拟法、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练,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相结合,使学生学以致用。
  演讲是一种以口头语言为主、态势语言表达为辅,通过面向听众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以达到感染人、说服人、教育人为目的的艺术化语言的交际形式。交际场合的即兴演讲和工作场合的专题演讲使用都极其频繁。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生活中发表见解、表明态度、描述事物、陈述情况还是工作中的会议发言等都是不可避免的。在教学中可采取讲练结合法,组织学生进行即兴演讲、命题演讲;还可采用案例分析法,将成功的演讲范例呈现给学生,通过分析讲评使学生在欣赏之余有所收获。
  辩论是一种批驳谬误、探求真理、提高认识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现代社会,辩论可以锻炼思维的完整、准确、清晰和敏捷,对于开发智力、锻炼口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辩论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小到讨价还价、中至商务谈判、大到法庭论辩等都会用到辩论的知识。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应学会立论、驳论的方法,还应学会辩论语言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学会一种思辨意识。如果条件和课时允许,可采取情景模拟法,举办一个小型的辩论赛,教师提供几组命题,学生进行分组比赛,从而使学生在练习中增长知识,在唇枪舌剑中锻炼口才和思维。
  (二)文化板块内容设计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大学语文的文化教育不仅是使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知识的普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培养缜密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大学语文应该将知识与人文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要探讨结合的方法。大学语文作为提升人文素养的最主要课程之一,其人文性体现在文化板块的内容之中,文化板块可由宗教、中国传统文化、中华艺术、中国文学简史组成。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的文化形态至今还在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在不同的宗教文化之间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不同民族之间的心态、思维、气度等存在着惊人的差异。通过学习和了解相关宗教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历史、民族心理以及一些争端产生的原因,从而对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两种关系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处理。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介绍我国自古以来的烹调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餐饮文化,另外介绍婚礼与丧礼的相关习俗,最后介绍中国的颜色、方位、时辰以及祥瑞的相关知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的传统文化以及这些传统文化所代表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感和归属感。
  中华艺术主要介绍书法、绘画、音乐、戏剧(戏曲),通过讲授中华各类艺术的历史、特点,鉴赏佳作,阐明艺术“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作用,激发学生对中国艺术的认同感以及民族自豪感。
  中国文学简史按照不同的文体介绍其产生、发展的过程,讲授代表人物及其代表风格,并通过鉴赏其在成长成熟过程中涌现的优秀作品,使学生了解不同文种的文体风格和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1]张玉能,张弓.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6).
  [2]黄健民.大学语文不要忽视工具性[N].中国教育报,2005-10-12.
  [3]何立明.《大学语文》“人文性”的真命题[EB/OL].http://www.shync.cn/shync/
  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70,2006-06-04.
  [4]大学语文教学的创造性——兼谈大学语文人文性与知识性的关系[EB/OL].http://www.eyjx.com/eyjx/1/ReadNews.asp?NewsID=681,2007-07-18.
其他文献
曾经有一位大学领导这样诉苦:当大学生无法就业时,社会指责学校对学生不负责任,要求学校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及时了解市场对学生质量的反馈,调整专业、调整课程、调整培养模式;可是,当大学真的根据市场反馈做出调整时,舆论往往又批评大学太浮躁和急功近利,要求大学坚持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笔者相信这位大学领导所说的确是他的真实处境。近年来,大学在就业问题上,确实已经焦头烂额,可大学生就业与大学培养的关系,却很难理
[摘要]文章探讨了在高校中加强数学建模素质教育的意义及紧迫性,指出了目前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仍有待提高的现状,分析了数学建模中存在的问题和多种制约发展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与完善的各种具体措施。  [关键词]数学建模 素质教育 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魏丽侠(1962- ),女,吉林伊通人,华北科技学院基础部教授,主要从事图论、数学建模和高等数学的教学与研究;王昕(1976- ),女,河北三河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从分析精品课程的内涵和特点出发,针对当前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