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两个南方女性:斯特拉、布兰奇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cy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比研究《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和斯黛拉的性格和生活方式,深入分析人格特征对其最终选择的生存出路的影响,探寻其生存出路。
  两人的人格都是不健全、不独立的,她们将男性视为生存依靠。两人的生存出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最终都置身于虚幻之中以维系生存。这样只能导致她们失去自我。而真正可行的生存出路是在保持人格独立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独立。
  关键词:布兰奇;斯黛拉;生存出路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1
  引言:
  《欲望号街车》是美国戏剧家田纳西.威廉斯的作品中首部同时获得普利策奖、纽约剧评界奖与唐纳森奖的戏剧作品。[1]
  一、对比
  布兰奇是一个典型的南方贵族女性,纤细敏感、爱慕虚荣;在接连失去家族庄园与丈夫后,失去依靠的她变得时常焦虑不安、缺乏安全感。尽管身为姐姐,但是却比妹妹斯黛拉更加脆弱、不成熟,需要妹妹的照顾和安慰。她认不清现实、逃避现实。隐瞒自己的年龄,过分注重自己的外表,时常强调自己有魅力,通过与男人调情来确认自己对男性的吸引力。看重自己貴族的身份,将自己身为工人的妹夫斯坦利视为“下等人”。她依靠于男人,总是希望通过男人来摆脱困境。布兰奇的人格是有缺陷的,她自己不能算作一个完整的人。在少女时代,她将丈夫视为生命中的光;在丈夫死后,她的世界如同被抛入了夜晚昏暗的街灯下。她开始沉迷于肉欲,不断的同男人约会,希望以此来填补内心的空洞。但是她不仅没有因此获得救赎,反而名誉扫地,被学校开除了。走投无路之下投奔妹妹,这时,她又把目光转向斯坦利的朋友米奇,希望通过婚姻将自己从过去的泥沼中拖出。但是这也失败了。从始至终,她都把生的希望寄托于男人身上,将命运交托于别人手中,这也正导致了她的毁灭。[2]最后,她的生存出路就只能归于虚幻:于虚幻中逃避现实,保护自己。她终于在幻想中的到了救赎,找到了依靠。她幻想她曾经的追求者谢普亨特莱要来接她去海上度假;她将带她去精神病院的医生视为保护自己的绅士:“不管你是谁——我总是寄希望于陌生人的好心。”[3]并顺从地跟着他走了。
  比起总是活在虚幻中的姐姐,斯黛拉早早认清了现实并妥协于现实。在结婚后放下自己贵族淑女的身份,成为一名“合格”的家庭主妇。入乡随俗,成功融入新环境,满足于自己的生活和爱情。不似软弱的布兰奇,她个性温柔善良、又不失坚强。能够很快地从失去家园的悲伤中恢复过来,并反过来照顾布兰奇:称赞布兰奇的外貌,让丈夫斯坦利体谅她,并在她和斯坦利发生冲突时维护她。
  但本质上,斯黛拉和布兰奇所选的生存出路是一样的。她们都寄希望于男性、依靠男性,没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区别仅在于布兰奇最终没能从现实中找到这样一个依靠,而斯黛拉则始终依恋着自己的丈夫:“他一夜不回来,我就几乎受不了了……”[3],“他离开一个星期,我就几乎要发疯了!”[3],“他一回来,我就像孩子一样扑到他怀里哭……”[3]斯黛拉忍受着丈夫的暴力行为,甚至可以很快原谅他;她习惯于顺从丈夫,当姐姐与丈夫发生冲突时,即使开始她是维护姐姐的,但最终总会屈服于丈夫、选择丈夫这一方。毕竟丈夫是她生存的依靠。于是最终,斯黛拉也只能选择与她姐姐相同的生存出路:归于虚幻,逃避现实,继续自己的“幸福”婚姻生活。她放弃了自己的姐姐,将她送入精神病院;选择相信丈夫没有强奸布兰奇:
  “我不知道我这样做对不对。
  除此之外你还能做什么呢?
  我不能既相信她的话,又跟斯坦利共周生活下去。
  那就永远别相信她的话。人总还得生活下去啊。不管发生了什么,你还得继续生活下去。”[3]
  二、探寻女性生存出路
  由此可见,尽管两人的个性有所不同,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略有不同,但是人格上都是不健全、不完整的。她们都依托于男人生存、将男人视为生活归宿、将生存希望置于男性股掌之上,最终的生存出路就只能是将自己置身于虚幻之中、自欺欺人以维系生存罢了。
  依靠他人生存,最终只能失去自我。真正可行的生存之路应是在保持独立人格、独立精神的基础上寻求经济独立:“……问题的实质在于,她们的处境同吸吮另一个机体的有生力量的寄生虫的处境毫无二致。让她们有向世界进攻并夺回她们本质的手段吧!”[4]斯黛拉虽然在性格上有其坚强的一面并且尝试帮助姐姐,但是她在经济上并不独立且精神上极度依赖斯坦利,于是为了一个更加安稳的未来,她只能选择相信斯坦利,由此她放弃布兰奇的同时也放弃了自我。而最根本的还是要保持人格独立:“所谓妇女解放,就是让她们不再局限于她同男人的关系……”[4]不会因为丈夫不在身边而“几乎受不了”、“几乎要发疯”。布兰奇虽然一度在经济上获得了独立,但人格是不健全的、失去依靠的男人的同时也失去了安全感,精神空虚的她只有通过与男人的约会才能获得短暂的内心满足,而这带给她的却只是毁灭。
  三、结语
  不论是纤细敏感、理想化的布兰奇,还是善良坚强又现实的斯黛拉;没有独立人格的她们都寄希望于男性、依托于男性,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幸福。最终都失去了自我,于虚幻中得以生存。这带来的启示是,想要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生存于世,就要保持人格的独立且在保持人格独立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独立。
  参考文献:
  [1](美)罗达尼. 田纳西·威廉斯[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美)威瑟姆斯. 欲望号街车(哈佛蓝星双语名著导读)[M].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03.
  [3]田纳西. 欲望号街车[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波伏娃. 第二性[M].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4.
其他文献
摘 要:“垮掉派”文学(Beat Generation)是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一场社会运动,也是由一群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的青年诗人和作家组成的文学流派。“垮掉派”文学不仅描写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青年的精神状态、生活情感,更为重要的是,它通过作家的笔锋深入考察了美国这个资本主义社会。在这场激进的反主流文化运动中,最为突出的代表人物便是——艾伦·金斯伯格《嚎叫》、威廉·巴勒斯《裸体的午餐
猫腻,知名网络文学作家,当他近几年进入网络文学财富榜前十的时候,在网络写作环境里,他身上有两个标签显得尤为特别,一是“70后”,一是“情怀”。  最初猫腻从芸芸网络作家跃入读者视野里时,他被贴上的标签便是“情怀”。在当下,这是个被用到泛滥的词汇,却很能够用来形容网络文学作家中的“另类”。2003年,猫腻从川大肄业,初入网络文学世界,开始连载《映秀十年事》,他一开始便主打东方玄幻这个拥有庞大作者群和
摘 要:本文首先对当代文学作品主题的创作形式进行了阐述,并对文学作品主题与内涵中人性美的呈现方式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平凡的世界》这一我国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的解读与研究,系统的对人性美感以及人性美感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方式进行了探究。并对《平凡的世界》作品中的人性之美进行了挖掘和评析。  关键词:当代文学主题;人性美感;平凡的世界  作者简介:刘予倩(1984.8-),女,汉族,四川成都人,本科学历,四
摘 要:女权意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展现,根植于不同的意识形态下亦会体现出迥然的面貌,异质文化的碰撞与思想的禁锢与释放便可在女权意识的无言表述下呈现出来。《昼颜》和《绝望主妇》是两部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诠释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通过对作品中女权意识在异质文化下的适应与变异的浅析,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女权意识;异质文化;《昼颜》;《绝望主妇》  作者简介:翟
春节期间,京城多个历史景点处的庙会为节日增添了欢乐,这些庙会曾经承载的悠久历史和发生过的故事,则让人们在欢乐之外多了一份回味。  明清时期,在寺庙场所举办庙会是老北京一道独特风景。在庙会上,传统小吃、日用百货、古玩字画、唱戏说书……品种繁多,应有尽有,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而且这些庙会不仅在春节期间会举办,甚至在每个月都有。以至于在明清时期的许多文学作品中,留下了庙会的诸多记载。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
摘 要:赛珍珠(珀尔 赛登斯特里克 布克)(Pearl S. Buck,1892-1973)的《大地》总括全篇的主题是土地的滋养力量。在整篇小说中,与土地的联系关联着孝道,良知,对自然的尊重和坚定的劳动道德,而与土地的疏远则关联着颓废和堕落。布克的小说将这一普遍主题置于传统的中国文化背景之中。王龙的生活经历可以作为个案来研究在财富的影响下传统价值观是如何被侵蚀。在整篇小说中布克暗示人类的成功是转瞬
摘 要:近年来跨媒介改编的影视剧不断现身银幕与荧幕,俨然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在众多跨媒介改编的影视作品中,同样根据严歌苓小说改编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与电视剧《四十九日祭》吸引着观众的眼球。两部作品在诸多方面都呈现出差异,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原因主要是传播媒介、受众对象和创作主体的文化认知与艺术追求的不同。  关键词:跨媒介改编;《金陵十三钗》;《四十九日祭》  作者简介:郝晓洁(1994.7-
淺秋, 在风和日丽的午后  走近你, 如穿越大清时期的古朴典雅  黛瓦、灰墙与透亮的落地门相映成趣  秋阳在密叶里穿梭流荡  那一树一树的婆娑  在梦与季节交替时唱出成熟的歌谣:  一颗金绿色的青柠果跌落的声音  一串硕甜的桂圆高挂在枝桠的笑靥  还有风起时紫薇花的怦然心动  有时, 生活是奔涌不息的  但许多时候, 生活可以在你的怀旧中慢下脚步  可以在一盏茶的温润里叙说欢趣  可以在一缕升腾的
摘 要:40年代经由九叶诗派的探索推向了另一个新的阶段。针对于这种过于直白且缺乏艺术效果的诗歌倾向,九叶诗人从诗歌的表现手段方面明确提出了“新诗戏剧化”的理论,力争为中国新诗的发展谋求新的理论落脚点。  关键词:九叶诗派;“戏剧化”之美  作者简介:胡婷婷(1993-),女,蒙族,内蒙古兴安盟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石头,不食烟火  木头,遇火就燃  有一天,木头恋上了石头  石頭变得滚烫,木头化为灰烬  石头流泪,或许爱就是一个错  惺惺相惜也枉然  木头歌唱,或许恨就是一个错  烈火焚身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