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格调的“雅”“俗”之分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l7705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雅与俗,是对立的、从属于格调范畴的两个方面。
  “作画之病者众矣,惟俗病最大”。可见,从绘画的角度看,画的格调是至关重要的。雅与俗的消长表现出格调上本质的差异。有修养与品格的人,对于低俗的事物是不屑的。由于它根植于人的心性之中,和人的本性共融,因此,又是素质的间接体现。黄庭坚在《豫章黄先生文集》中说:“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它并不能够因画家技巧的修炼与年龄的增长而使之改善,更不会因为身份地位的改变而变化。在对中国画的品评历史中,到底什么样算雅,什么样是俗,标准又是什么呢?既然俗病难医,那画家又该如何去规避与克服,使自己的作品雅逸而离俗呢?
  一、中国画雅俗观念的由来
  雅与俗的分野,大约出现在奴隶社会时期的贵族与平民之间。当时的雅,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规范。《荀子·王制》中就有:“使俗邪音,不敢乱雅。”俗是指当时不懂规矩的平庸之人,也就是平民百姓。由于统治者的特权与条件,能受到较好的教育与熏陶,认知高出一般的人,在他们看来,自己是高尚的、文明的、知礼仪的人,是雅的;而贫民百姓则是俗鄙愚昧的俗人了。随着社会发展,由于文人的介入,致使雅与俗的内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把那些追求功名利禄、市侩、目光短浅的一般见识者,都称为“俗”。而那些追求远大、品德高尚、学问深厚、豁达明智的人士才可以称“雅”。这样,雅的内涵就发展为文人逸士的代名词了。
  《文选》序中有:“美中而诔发,图像而赞兴”,继而,到魏晋时期借品藻之风衍为品鉴。这时,诗品、画品、书品迭出。而绘画的发展,则与诗词、书法等艺术追求高品位息息相关。南齐谢赫在《画品》中说:“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谨依远近,随其品第,裁成序引。”在他看来,画的高下,首在品格。而传统绘画中的“雅”、“俗”,实际上就是品鉴之风的延续。
  二、中国画格调的雅俗之分
  在文人眼里,如果眼界不高,识见不明,则不足以言画、论书;而俗则不入品鉴。书法诗文之讲究,画理书意之趣旨,品评识见之高下,自然对文雅之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追求的画家崇尚自然,而臻于“天人合一”之道,并以恬淡自然的情怀涤荡胸次,正如欧阳修所讲:“萧条淡薄,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这种心境的描绘,被具有高雅情操的文人所偏爱;而富贵之气的作品则为士族贵胄及平民百姓所喜爱。因其取好于市井,故而被看成俗。由于文人、士大夫的影响,以文人画为雅;而一部分的院体画和民间绘画,因其取媚于人、装腔作势和附庸风雅,带有一定的市井气,故被泛指为俗。他们由于没有“澄怀”进而缺乏“味道”。《石涛画语录·脱俗章》云:“愚者与俗同机,愚不蒙则智,俗不贱则清。俗因愚受,愚因蒙昧,故至人不能不达,不能不明。达则变,明则化……天地山川万物而心淡若无者,愚去智生,俗除清至也。”这里所说的俗即指画家心地不干净,人俗而导致的画格之俗。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即便是民间画乃至院体画,只要画工“心淡若清”,只求艺术的表现与情感的抒发,也会去愚生智,去俗而至清的。齐白石先生,早期也只是普通工匠,他的绘画题材也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象,但因好学,既补诗文,又常年习练书法,去除了杂虑,并以天真自然之心与独到的用笔作画,到晚年则超以象外,令心迹流于纸面,达到了大师之境。而具备富贵气的画作,只要是能以真挚气息的流露与精谨独到的表现手法而为,也同样可以达到雅的境界。
  中国画的雅俗之分,并不是以官方的、或流俗取向为绳墨,而是以传统观念对雅俗的划分为标准,即以学养与超逸的士气为前提的。比如说清季画坛的“四王”,虽是主流,在今天看起来其意义远不如同时代的“四僧”与“扬州八怪”等绘画作品的雅逸与清高。当时,“四王”的画有市场;而如冬心先生等画家,却不受欢迎。他所绘的粗笔佛像梅花,于随园寄售,经年不能售出。然而,金农先生却依然不随时好,苦心孤诣而远离时弊。所以黄宾虹先生说:“古人至诣不干时好,无足怪者。故爵禄可辞,白刃可蹈,而中庸不可能。”这就是具备品格修养的画家所具备的处世原则,更是气节的体现。他们作品中蕴含的天真、朴素、自然、稚拙、新奇等健康高尚的内容,正是文人逸士所追求的情怀,故传之久远。
  中国画的雅与俗实际上是画家文化内涵与修养在画面的特殊体现。
  三、趋雅避俗
  “绘画之美生于文心。画中无文,则画不可读;无心,则画不明志也。”中国画的文思境界是雅逸而高妙的,它是画家的思想变幻成视知觉的形式过程。诗文、哲思、情趣、心境、品格等,这些形而上的追求,使得中国画更具备了人格上的魅力。
  古人讲“书画同源”,所以我们拿它来做一下分析。书法艺术被人称之为中国文化的活化石,它在中国画的发展与完善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书与画之间的渊源远不止于“借书法以点画之笔法,借诗句以衬画之意境”这么简单。通于书法之人,其长时间浸淫于碑与帖之间,得其气息而使学者受益。对于线条的质感(飘逸、稚拙、苍涩、刚劲、灵动),结体的取向(平正、欹侧、险峻、趣味),章法的安排都会表现出一种有承传的意味(清新、古拙、萧散、抑郁、平和、清凉)。再因其时代,能得高古之气,这些都是雅与逸的内涵。中国传统绘画中,把笔墨同书法相通应用,极大地增强了绘画的内蕴与表现力。如吴昌硕先生初学书法,在《石鼓文》上下了大工夫,得碑学的苍涩、浑劲的线质,笔挟风雨之声,及其学画,笔线初露,任颐既已发出:“此生造诣必在我之上”的论断,而缶老后来确实成为一代大家。究其原因却源于他在书法方面的修养与识见,即可证明,在书法方面的修养对画家发展的重要与必要了。
  对于画家来说,有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修养,决定着画家的发展前途。“其为人也多文,虽有不晓画者寡矣。其为人也无文,虽有晓画者寡矣”(宋·邓椿)。一个画家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其对绘画的领悟能力也会大打折扣。通过哲学、美学、文史等经典文化的积淀,也可以是书法、古文字学、音乐、剪纸、泥塑、民间版画等方面的感悟,结合自己的心性,凝结出智慧的温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离俗而趋于雅,最终落实于画面。浊则浊矣,清者自清。想要理解与识读“雅”,则必须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体会出“雅”的内涵,更能明了对“俗”的不屑一顾。
  四、大雅之堂
  画家的画外功夫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清代画家龚贤曾说:“余弱冠时见米氏云山图,惊魂动魄,殆是神物,几欲拟作,而伸纸吮毫,竟不能下。何以故,小巫之气缩也。历今四十年,而此一片云山常悬之意表,不意从无意中得之,乃知读书养气未必非画苑家之急事也。……欲得米先生之书画者,必先米先生其人而后可,余于此又复瞠乎后矣。”一代大师,亦且积学数十载,有悟于前人之画,读书养气,不误“砍柴”,并遗示后学。若要登堂入室,必先荷入室之资,才有可能与大师比肩的。“画,心之文也。学画当先学修身,身修则心气和平,能应万物,未有心不合而能学画者!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不读书能臻绝品者,未之见也。”画家应具备高尚的情操和深厚的学力,正确运用绘画技巧,身有所历,目有所见,酝酿真情,借画外功之深厚,远离俗弊,以其创作出时代的民族绘画精品。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
  [2]刘勰·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
  [3]萧平·龚贤精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
  [4]杨成寅·石涛画语录图示·西泠印社出版社·
  [付熙云,大庆市书画院]
其他文献
一、引言心电图(ECG)监测的一个问题是电极与皮肤的接触。为了获得没有伪迹和高保真度的ECG记录,必须有良好的接触。关于监测电极与皮肤接触状态的电路,文献中几乎没有报导
早在上世纪60年代,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曾提出,媒介是我们的经验世界变革的动因,是我们互动关系变化的动因,也是我们如何使用感知(经过媒介延伸的感知)的动因
期刊
8.1.概述在初期的伺服机构中,交流和直流伺服马达都曾被采用过,而交流马达尤为突出,主要是因为交流鼠笼式感应马达坚固、易用和运行良好。虽然直流马达有更高的效率,但由于
以传统戏曲中人物形象为表现题材的水墨画是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一个类别。优秀的戏曲人物画作品不仅传达舞台上鲜活的艺术形象,且能充分映显出传统中国画笔墨造型的审美趣味,成为中国戏曲与中国绘画和谐交融与良性互动的结晶。水墨人物画的范畴较广,本文所谓戏曲题材水墨人物画主要针对小品创作而言。  一、戏曲题材人物画的独特魅力及艺术价值  现当代的很多著名画家都曾进行过戏曲人物画的创作:刊行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
为了庆祝《教育艺术》杂志创刊发行100期。贯彻“十六大”精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交流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工作的经验,推进教育创新,增强教育的磁性与魅力,推广别具特色
中国美术馆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联合精心策划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展”于200g年1月10日上午10时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从1月10日至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五),在中国美术馆
唐寅,明朝苏州人.生于1470年3月6日,卒于1524年1月7日.自幼聪明伶俐,并在其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潜心读书.年轻时仕途曾经一帆风顺,但不久就因上层统治阶级的政治争斗而仕途遭
宋后期书坛已出现严重的思维僵化倾向,此时的苏轼努力挣脱了唐人重法观念的束缚,提出了“出新意于法度之内,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等书学观点,在书法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苏轼的艺术理论和见解与他生活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宋前期因为书法凋零,统治阶层一度大肆倡行古法。作为基本技巧的学习,临摹古法帖应该说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
一、前言基于状态空间法的现代控制论在解决“空间”的航天技术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在解决“地面”的工业过程的控制问题时,却遇到不少问题,欧美的一些有影响的
时光的流转总是令人猝不及防.四年之前,笔者曾经作为“80后”写作群体的代表参与了《美术观察》[现象]栏目“80后的群体意识与自我指认”这一选题的讨论,以“80后”的视角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