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以来舟山群岛的聚落生态与地理环境

来源 :国家航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mi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农业时期舟山群岛的开发具有农耕为本、农业先发的特征.农耕型聚落是海岛人居环境的主体,渔盐聚落的兴起受农耕聚落发展水平的牵制.面积广大、里岙幽深的大型岛屿成为移民定居首选之地.滨海地带的宜居性相对较差.随着海塘的筑造和滩涂围垦,农耕聚落向海扩展,成为滨海聚落增加的主要形式.但相对于农业和聚落发展较早的里岙(内岙)来说,滨海的滩涂地带在20世纪初仍为聚落稀少或空白地带.传统中国社会以农为本的观念及注重居住环境安全性的风水观念,在舟山岛屿聚落发展格局中均有显著体现.
其他文献
专题博物馆在展览选题方面的局限使得自身在公众服务领域中备受掣肘.本文以2019年12月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展的“长三角航海非物质遗产大展”为例,从内容策划和形式设计的角度,
1 问题引入rn某框架顶层有局部凸出屋面的小框架(图 1),顶层与局部凸出屋面框架的刚度比难以满足 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简称“抗震规范”)要求,微调小框架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