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旅情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17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在你所不知的异国街道
  一想到你就忍不住落泪
  踏上去中国的旅程
  火车经过上海和苏州
  太湖的河滨 无锡的街道
  
  小船在运河中摇曳前行
  对之前鲁莽的道别顿感悔恨
  那么爱你 那么热烈的爱意
  如果可以 甘愿赌上性命
  眼泪滚滚 布满面颊
  历史的街道 渐渐模糊……
  ——尾形大作(日)
  
  
  1300年前,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将姑苏名扬天下,而且影响跨越千年,超越国界。20世纪80年代,日本人将这首诗入选小学课本,使姑苏在日本妇孺皆知,因而引来了许多日本游客每年除夕到苏州寒山寺听夜半钟声……
  一首诗可以使一个城市出名,一首歌则可以把一个城市唱出国门。20年前的1986年,日本著名词曲作家尾形大作应邀来到中国,在太湖岸边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日本歌曲——《无锡旅情》,歌曲一经推出,很快就在全日本传唱开来,而且20年经久不衰。
  这首由日本人创作、日本歌星演唱、让日本国民传唱的旅游经典名曲,似乎道出了一种特殊经历和心声,唱出了你和我之间的感情波澜,仿佛又在一次旅途中忆起往事的甜蜜。于是,人们开始追寻歌曲的意境,进而把向往变成了行动,成千上万的日本人唱着《无锡旅情》,来到中国,走进无锡……
  为纪念《无锡旅情》传唱20周年,无锡市决定于今年11月中旬至明年1月中旬分别在无锡和日本两地举办《无锡旅情》唱响20周年暨中日经贸文化交流活动。
  应无锡市旅游局之邀,金秋十月,记者走进了无锡,走进了这座“人间天堂”边上的魅力城市,去亲身感受大运河、太湖、陶都、紫砂壶、惠山泥人的迷人魅力,感受无锡的温情似水……
  
  领略运河古风
  
  每次来无锡,都会被运河两岸的古风新貌所感染,据了解,这里是京杭大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一段,也是最精华的部分。沿线的林泉祠园、米市货栈、古墩风情、南禅塔影、古桥情韵、老街民宅等,集古河、古桥、古街、古寺、古塔、古窑、古宅于一体,构成了一幅江南名城的历史画廊,被海外游客誉为“神奇的东方之旅”。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公元486年,全长1794公里,贯通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流经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目前通航里程只剩883公里。
  无锡古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末,三千年前,吴国为了灌溉和排洪的需要,就率领民众开凿了伯渎河。历史上吴王阖闾攻楚,夫差北上伐齐,都曾通过这条河。这条河当时不仅是在交通和农业灌溉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军事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条河是无锡最早的人工河,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运河。现在无锡人叫伯渎河,也叫伯渎港,经梅村可到常熟。如今,这条河虽然已经失去了它往日的重要作用,但悠悠河水,却凝聚了无锡3000年风风雨雨的历史,交织着水乡古朴淳厚的民风民俗。
  从有运河开始,无锡先民就傍河而居,因河设市,以河为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江南运河水乡文化。而在无锡,能够一览江南水乡生活画卷的最佳角度,应该是在无锡的清明桥。
  清明桥两岸的水弄堂是无锡最具特色的水乡风景。两边民居与码头、石埠错落有致,白天人家临窗面水,夜晚船家橹声灯影。后门洗衣下船,前门逛街上桥,好一幅“人家尽枕河”的民俗风情画。现在虽然有的房屋已经破旧,墙壁斑驳,但仍有许多人面对着小桥流水、枕河人家、桨声惊梦的水弄堂流连忘返。横跨在水弄堂上的清明桥是无锡古运河上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无锡人的心目中,清明桥在历史上的繁荣就象那幅名画《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一样,是古老运河历史的符号、繁荣的象征、文化的缩影。在清明桥下生活的运河人家安逸、自足,也许就是悠悠古运河带给他们的那种自信与满足吧。他们在极普通的生活中回味着过去,感受着现在。清明桥是一个窗口,是体味运河千百年文化遗存的窗口。
  公元613年,隋炀帝全线贯通京杭大运河以后,无锡古运河就发挥了交通上的重要作用,成为南北运输大动脉的重要部分。这些无锡风俗画作所描述的就是无锡古运河在明清时期漕运高峰时的盛况。当时它同湖南长沙、江西九江、安徽芜湖并称为“全国四大米市”。1888年,清政府实施“南漕北移”的措施时,就把无锡作为南方一些省县漕米的起运点。当时,各省县常年派人住在无锡,采办漕粮。据史料记载,当时无锡的仓储大米每年都达到130万石以上,因而粮食业成为无锡的百业之冠。无锡米市的兴旺同时也带动了无锡各行各业的繁荣,当时运河沿岸人来人往,商铺林立,各地客商也纷纷云集于此,洽谈生意,交流贸易,使无锡真正成为“商贾云集,船乘不绝”之地。
  
  古运河交通的便利也给当时的统治者提供了一种更为浪漫的巡游方式,据说康熙、乾隆几下江南都曾在无锡逗留,位于无锡古运河中的黄埠墩,由于周围水面宽阔,就成为他们换乘小船去惠山游玩的驿站,两位皇帝曾多次在此留下墨宝,由于时间的流失,墨宝早已不复存在,留下的仅是故事和传说了。其实,说起黄埠墩的名气,并不完全因为它曾是皇帝的换船驿站,而是因为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历史上文天祥曾两次经运河在无锡停留,后一次被元军俘虏,扣押在黄埠墩。运河两岸的老百姓听说后,纷纷点香洒泪跪送,文天祥感慨万分,在此留下了“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茫茫草木春”这悲壮凄凉的诗句。
  
  闲逛南禅寺
  
  结束了一白天的旅程,虽然很累很累,但无锡的夜景还是要看的。我们住在古运河边上的一家三星级酒店,听《旅游纵览》华东工作站的李巍介绍说,“无锡最有代表性、最能体现江南民俗风情的地方就是南禅寺。”我们急着说,“那还等什么,就赶快去吧!”
  沿着古运河边上的景观路线,一边欣赏着两岸的夜色美景,一边聆听着同伴对如烟往事的叙述,没多一会儿的功夫就到了南禅寺。
  南禅寺座落在南禅寺文化商城,这里是无锡市的繁华闹市区。始建于南朝549年的江南名刹南禅寺,初名护国寺,唐咸亨年间改名灵山寺,至北宋天圣年间称为南禅寺。妙光塔位于南禅寺内,建于北宋,由宋徽宗赐名“妙光”。塔为七级八面楼阁式内木外砖结构,高43.3米,塔基为青石须弥座,檐角悬挂铎铃。旧时无锡城里没有高楼,城外都是田野,据说在几里以外都能听到铃声。
  
  南禅寺文化商城建筑风格与南禅寺、妙光塔、古运河建筑群相协调,游廊相接,水院内白石为栏,环抱池沿,并于飞檐翘角、雕栏石砌的古建筑上装饰了500多只宫灯、轮廓灯、射灯,使夜色中的南禅寺分外妖娆,其风味可与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相媲美。吸引了众多中外游人前来观光,成为无锡城里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氛围,而又灿烂辉煌的一颗“夜明珠”。
  新建成的写有“南禅寺”字样的石牌坊高大壮观,矗立在中心广场的正前方。我们穿过石牌坊,行走在步行街上,观赏着两边悬挂着仿古大红灯笼,感到气氛一下子就热烈起来。这里的雕塑很多,且各具特色。只见一个胖和尚在和名叫曹的人说话,看了简介,才知道这其中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胖和尚住在曹瀛寓,他说自己有浑身奇术。有一次曹要出远门,胖和尚便对他说,“你会有三劫。”曹不信,还是出了远门。结果在途中真的遇到了三劫:两次被盗贼抢劫,坐船时,龙卷风又把船掀翻了。印证了胖和尚说的话,从此,胖和尚更“神”了。
  走在南禅寺中心广场,吆喝声此起彼伏。阿布尔羊肉串、蒙古特色烧烤王、土耳其烤肉、巴西烤肉、新疆阿里巴巴烤肉、烤驼肉......各色烤肉摊位占到摊位总数的一半以上,不少摊位前都是烟雾腾腾。此外,用间接方式烤出的美味也有不少,比如日本料理小丸子、叫花鸡等。
  
  看到这里的烤肉摊位如此众多,随行的李巍介绍说:是高利润吸引了不少人气,在这里,3串羊肉就可以卖到10元钱,可成本只有5元左右。果真如此,我从摊位上获得了一些烤肉的价格:烤羊腿20元/只,烤蝎子20元/只,烤蜈蚣20元/只,烤知了5元/只。尽管价格有点高,但吃的人还是不少。
  不爱吃烤肉的游客也有去处:撒尿牛丸、西安肉夹馍、北京烤鸭、绍兴臭豆腐、天津狗不理包子、台湾泡泡茶、蟹肉小笼包......可我们走了一大圈,发现这里半数以上都是烤肉摊,并且同样的叫花鸡、烤羊腿就有五六家。我在想,南禅寺美食的品牌要打响,品种上还是要注意协调的呀,不要让游客感觉到美食街已经办成了烤肉街。小吃品种越多越丰富,才能吊起食客的胃口,你说不是吗?
  
  遇上了“大阿福”
  
  得知“大阿福”出生在无锡,这让我喜出望外。在我的印象中,“大阿福” 眉清目秀,和颜悦色,满脸笑容,一派祥和,是吉祥的象征,能给人以心理上的慰籍和精神上的鼓舞。我们决定去“大阿福”家串个门儿。
  被古树环抱着的惠山泥人博物馆,便是“大阿福”的诞生地。在要结束无锡之旅的一个傍晚,我们来到了惠山泥人一条街,据说,这里的运河码头曾经是当年康熙、乾隆皇帝多次登临的地方,运河两边的惠山泥人作坊也大多有上百年的历史。解说员听说我们是旅游杂志的记者,因此讲解起来也就很细致很卖力气。
  
  博物馆一部分是展室,一部分是手工作坊,而对于我们来说,更感兴趣的应该是“大阿福”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制作间约有100平米,很简陋但很古朴。正在工作的两个技师都是年轻漂亮的姑娘,只见她们白嫩纤细的手在不停地搓捏着形态各异的泥人,没一会儿的功夫,一个优美的造型就制作完成了。
  无锡泥人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民间艺术,已有400多年历史,因起源于惠山山麓,故名“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系用惠山地区一米以下的土为材料,经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其作品造型质朴、简练,有的手捧寿桃、元宝,有的身挂金锁片等,色彩对比强烈,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江雨风情。
  惠山泥人的代表作“大阿福”、“蚕猫”和“青牛”,是清末民初最有声望、流行甚广的三个品种,其中“大阿福”至今盛而不衰。
  “大阿福”的传说差不多无锡人家喻户晓,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上人们“锦上添花”,越传越神奇,越传情节越丰富,有的甚至加入了现代的文化内容,因此出现了多种版本。
  一种传说流传最广,也是目前泥人行业中公认的:说是相传在远古时候,无锡惠山周围一带丛林密布,古木参天,惠山脚下的老百姓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可有一日,山林中出现了怪兽,无锡人称之为“青饕”,经常出没山林,伤害惠山附近的百姓,尤其专爱吞食小孩。百姓从此不得安宁,小孩更是啼哭不止,惠山一片凄悲景象。
  
  太湖边上的无锡居民,长期以来以农耕渔桑为业,对狩猎、围捕缺乏经验,不知如何降服“青饕”,惶恐之余,只有聚集在一起求天上神灵保佑。于是天上派下一对金童玉女,下凡除害。男的头戴紫金冠,女的梳两个环洞式横髻,神把自己变成一对胖乎乎的小孩,以此来引诱怪兽。
  据说金童玉女神通广大,力大无比,只一招就降服了怪兽,并将它收入怀中,驯为神兽,从此不再害人。于是惠山太平无事,百姓安居乐业。为了敬重金童玉女的恩德,老百姓都尊称他们为“大阿福”,意思是给百姓带来了安乐和福气。为了怀念他们,便用惠山的乌泥塑造了抱着怪兽“青饕”在怀里戏耍的两尊男女大阿福,供奉于桌上,终日香火不断。
  过了若干年,买对大阿福回家“避避邪,讨点福”已成为太湖流域的民间风俗。到如今,大阿福已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象征,成为福气、快乐、祥和、圆满的吉祥物。这便是“大阿福”的美丽传说。
  但是也有一些人,离开传说的原意,胡编乱造,给“大阿福”这个无锡的品牌带来了混乱和损害。如有人给“大阿福”瞎起名,画蛇添足,男的叫“阿福”、女的叫“阿嬉”。明明人家是一对“大阿福”,到泥人店里买阿福也叫买一对“阿福”,从没听说“买一个阿福、买一个阿嬉”,太别扭了。优秀的传统和传说终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过了一阵子,人们还是说“买一对大阿福回去”讨个吉利。所谓阿福、阿嬉,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旅游小帖士:
  古运河旅游线路:吴桥-黄埠墩→三里桥(米市)→民主街(天主教堂)→前蔡家巷(民居)→江尖公园(纸业公所)→莲蓉桥(钱丝两业公所)→大成巷(张謇读书处)→人民桥→日晖巷(民居)→西水墩(古戏台)→茂新面粉厂→健康路(钦使第)→钱松岩故居→南长桥(古坊)→南禅寺→南长街(古街)→清名桥→伯渎(桥)→大窑路(古窑址)→摆渡船→南长街(南水仙庙)
  
  精华区:吴桥——人民桥——清名桥,长约6公里。
  精华区北段,河面开阔,三里桥一带,米市尚存。
  精华区南段,保留着古色古香的临水民居,水乡风情。
  市内交通:无锡市区公交车甚多,车辆大多为空调大巴(路号前加K),还有普通大巴,双层大巴和中巴,且多数采用一票制,票价一般为:普通巴士1元,空调大巴2元。多数公交车无人售票,上车自动投币不找零钱,故乘客上车前应准备好零钱。
  旅游集散中心:市民和游客绿色通道、城市推广和旅游产品开发中心、旅游企业合作和资源整合平台。
  电话:0510-88665254地址:无锡梁青路5号汽车西站二楼
  
  (编辑:大可)
  (本文图片由无锡市旅游局提供)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