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为大生纱厂,由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先生于1895年创办,距今有着113年的历史,1996年以南通第一棉纺织厂为核心改制为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迄今为止,集团公司拥有45万纱锭,1000台无梭布机规模及印染、服装、家纺等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出口创汇、利税、人均利税四项经济效益指标连续九年列全国纺织行业100强,成为全国棉纺织行业“排头兵企业”。大生集团的技改历史可谓漫长。
拥有百年历史的大生集团展示的是一部技术改造的历史画卷。筹建之初,大生纱厂就引进英国纺织机械,是当时最早引进国外纺织机器的工厂;建国之初,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提高了生产能力;上个世纪70年代,企业5万纱锭的改造工程受到国家科委、纺工部的充分肯定,其中一期2.3万纱锭还被列为国家科委全国纺织科技发展规划重点项目;80年代初,企业加快了对布机狭改阔工程的改造力度,提升了产品开发和阔幅布的生产能力,1985年被列入全国技术改造重点单位;进入90年代,企业研制的喷气织机中央计算机监控与管理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江苏省优秀新技术“金牛奖”。进入新世纪,尤其是近几年来,大生集团公司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设备更新速度;坚持走产学研道路,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加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促进了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技术改造为企业发展增强后劲
技术改造是提高设备装备水平,优化产品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大生集团始终把技术改造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来抓,先后实施了一期国债技术改造、六期国债技术改造和二棉退城进园技术改造等重大技改项目和几十项自我提升改造项目。
一期国债“更新纺织印染设备生产高档纯棉超柔免烫面料”技术改造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14亿元,围绕产品结构开发,使产品能适应国内外流行趋势和发展潮流,按纺、织、染一条龙配套技改。其中,织造技改引进德国多尼尔宽幅喷气织机、大卷装片梭织机和丰田喷气织机,使集团本部的设备得到了大规模的更新改造。纺部车间为全程新设备,包括引进的清梳联、精梳机、络筒机等先进设备和并条机、粗纱机、细纱机等国产先进设备,同时收购了一个印染企业,并对其装备进行了改造,使其配置得到了质的提升。
六期国债“引进新型纺纱机提高产品质量”技术改造项目,引进一流新型气流纺纱机和清梳联、并条机及制冷机等设备,充分利用现有厂房余量进行改造。项目的实施使集团内部形成了生产高档针织面料、高档休闲面料的配套能力,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
二棉退城进园技改项目。二棉退城进园工程是大生工业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生实现做强做精做优的重要发展战略,是实现产业聚合、提升的重要步骤,是传统纺织向现代纺织,向科技纺织转变的里程碑。工程占地448亩,总投资12.08亿元,引进国外知名公司的清梳联、精梳紧密纺、高速喷气织机等先进设备与技术,对原有的设备进行改造、填平补齐。首期新建的5万锭紧密纺车间和进口306台织机主体工程全面完成,配套的公用设施、高压配电间、空压热力间土建工程亦全部到位,产品达到紧密纺乌斯特公报5%的水平和美国四分制的要求,并在今年3月底全面投入生产,形成了丰田紧密纺长车和津田驹喷气织机的全新生产车间。纺部形成高档高支精梳纱线,织部形成高档服饰面料、家纺面料二大系列板块。
集团公司将以二棉退城进园为契机,结合国家新近出台的技改政策,加快大生工业园的建设步伐,以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全新的机制、优质的资产、先进的设备、优秀的人才、高效的劳动,打造一个设备一流、产品一流、管理一流、队伍一流、效益一流的功能性纺织产品生产基地,加速形成一个高档纺织、新型纺织、绿色环保纺织的产业集群。
产学研道路为企业增添优势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大生集团依靠省级技术开发中心,充分利用南通纺织工业基础雄厚,人才资源荟萃的优势,主动加强与南通大学、东华大学、江南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借用外部力量为大生创造新项目,通过南通市新型纤维素应用工程中心,与西安工程大学合作开展了“多元特种复合纱及织物的开发”项目;与南通大学合作开展了“珍珠纤维产品服装设计大赛”、“利用赛络纺技术开发棉氨弹性包芯纱”项目研究;与江南大学合作,开展了“预牵伸一步法高强低伸复合纤维项目”的研发;与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合作进行了“高吸水、高吸湿、超柔软混纺棉弱捻纱”、“功能性差动、导湿快干针织面料的开发”课题。
大生集团高度重视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坚持走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路线,发挥品牌优势,拓展新品开发。2006年,公司“大吉牌”高支高密纯棉坯布取得“中国名牌”。2007年,公司“大吉”牌精梳纱线又喜获“中国名牌”称号,从而成为江苏省棉纺织企业唯一的双名牌企业,“大吉”牌棉(麻)纱(棉本色纱线)获“国家免检产品”。为此,集团公司把“中国名牌”作为企业品牌战略的一个新高度,利用“大吉”双名牌的效应,不断提升企业产品品质,加速新产品的开发,以扩大品牌认知度,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实现名牌总量和效益的迅速扩张和提升。同时,集团公司充分发挥与兰精公司、唐化等企业建立起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扩大人棉、莫代尔、络赛尔、天丝、竹纤维等新型纱线的生产能力,并积极开发各类高支高密家纺面料、高档提花面料、多种纤维混纺交织面料等。
近年来,大生集团完成科技项目77个,其中国家级新产品1个,省高新技术产品1个,荣获南通市科技进步奖4个,省科技进步奖2个。取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7项。
信息化建设激发企业活力
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更能使传统的纺织企业由低效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高效的集约型发展方式。
从2002年起已实施了财务系统、进销存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OA)、纺纱、织造监控系统、配棉系统、纺纱工艺系统、条码管理系统等,通过信息化的应用,带动了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提高了对传统作业流程的产业升级和企业各项基础管理工作系统的分析水平。通过各种数据、信息的快速传递和真实反映,为企业领导的战略决策提供科学、准确、全面、及时的信息和数据,提高了企业的决策水平。同时,为了使信息化系统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企业实施了集团联盟体资源计划管理系统(URI?)项目。URP系统为公司构筑了一个涵盖整个集团财务、人力资源、供应链、生产、协同办公的一体化信息系统;实现企业基础数据规范化、业务流程规范化、管理信息可视化与透明化、管理流程可控、管理作业高效等,实现企业财务集中管控、业务财务一体化管理、供应链协同化、生产协同化以及商务协同化。
实现传统产业的提升,最关键是现代技术人才的培养。在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培养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大生集团采用多种形式针对企业内部各类人员进行专项知识培训,除讲座、授课等形式之外,注重技改工程实践中进行培训,学习国内外、行业内外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扩大知识面,为企业的建设不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增强了企业科技力量。现在,公司班子成员80%获得MBA学位,拥有工程技术人员651人,其中市级以上各类技术人才14人;列“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人,列“南通市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8人。被评为“南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人,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并聘请梅自强、姚穆院士为企业高级顾问。
作为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和南通市纺织协会会长单位的大生集团,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技术改造先进单位、南通市“十佳科技创新型”企业、南通市产学研示范企业、省“十一五”信息化劳动工业化示范企业、省高新技术企业、全国纺织质量效益先进企业。正是由于集团公司不断推进技术进步,推进产学研结合,推进信息化,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拥有百年历史的大生集团展示的是一部技术改造的历史画卷。筹建之初,大生纱厂就引进英国纺织机械,是当时最早引进国外纺织机器的工厂;建国之初,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提高了生产能力;上个世纪70年代,企业5万纱锭的改造工程受到国家科委、纺工部的充分肯定,其中一期2.3万纱锭还被列为国家科委全国纺织科技发展规划重点项目;80年代初,企业加快了对布机狭改阔工程的改造力度,提升了产品开发和阔幅布的生产能力,1985年被列入全国技术改造重点单位;进入90年代,企业研制的喷气织机中央计算机监控与管理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江苏省优秀新技术“金牛奖”。进入新世纪,尤其是近几年来,大生集团公司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设备更新速度;坚持走产学研道路,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加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促进了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技术改造为企业发展增强后劲
技术改造是提高设备装备水平,优化产品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大生集团始终把技术改造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来抓,先后实施了一期国债技术改造、六期国债技术改造和二棉退城进园技术改造等重大技改项目和几十项自我提升改造项目。
一期国债“更新纺织印染设备生产高档纯棉超柔免烫面料”技术改造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14亿元,围绕产品结构开发,使产品能适应国内外流行趋势和发展潮流,按纺、织、染一条龙配套技改。其中,织造技改引进德国多尼尔宽幅喷气织机、大卷装片梭织机和丰田喷气织机,使集团本部的设备得到了大规模的更新改造。纺部车间为全程新设备,包括引进的清梳联、精梳机、络筒机等先进设备和并条机、粗纱机、细纱机等国产先进设备,同时收购了一个印染企业,并对其装备进行了改造,使其配置得到了质的提升。
六期国债“引进新型纺纱机提高产品质量”技术改造项目,引进一流新型气流纺纱机和清梳联、并条机及制冷机等设备,充分利用现有厂房余量进行改造。项目的实施使集团内部形成了生产高档针织面料、高档休闲面料的配套能力,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
二棉退城进园技改项目。二棉退城进园工程是大生工业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生实现做强做精做优的重要发展战略,是实现产业聚合、提升的重要步骤,是传统纺织向现代纺织,向科技纺织转变的里程碑。工程占地448亩,总投资12.08亿元,引进国外知名公司的清梳联、精梳紧密纺、高速喷气织机等先进设备与技术,对原有的设备进行改造、填平补齐。首期新建的5万锭紧密纺车间和进口306台织机主体工程全面完成,配套的公用设施、高压配电间、空压热力间土建工程亦全部到位,产品达到紧密纺乌斯特公报5%的水平和美国四分制的要求,并在今年3月底全面投入生产,形成了丰田紧密纺长车和津田驹喷气织机的全新生产车间。纺部形成高档高支精梳纱线,织部形成高档服饰面料、家纺面料二大系列板块。
集团公司将以二棉退城进园为契机,结合国家新近出台的技改政策,加快大生工业园的建设步伐,以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全新的机制、优质的资产、先进的设备、优秀的人才、高效的劳动,打造一个设备一流、产品一流、管理一流、队伍一流、效益一流的功能性纺织产品生产基地,加速形成一个高档纺织、新型纺织、绿色环保纺织的产业集群。
产学研道路为企业增添优势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大生集团依靠省级技术开发中心,充分利用南通纺织工业基础雄厚,人才资源荟萃的优势,主动加强与南通大学、东华大学、江南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借用外部力量为大生创造新项目,通过南通市新型纤维素应用工程中心,与西安工程大学合作开展了“多元特种复合纱及织物的开发”项目;与南通大学合作开展了“珍珠纤维产品服装设计大赛”、“利用赛络纺技术开发棉氨弹性包芯纱”项目研究;与江南大学合作,开展了“预牵伸一步法高强低伸复合纤维项目”的研发;与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合作进行了“高吸水、高吸湿、超柔软混纺棉弱捻纱”、“功能性差动、导湿快干针织面料的开发”课题。
大生集团高度重视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坚持走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路线,发挥品牌优势,拓展新品开发。2006年,公司“大吉牌”高支高密纯棉坯布取得“中国名牌”。2007年,公司“大吉”牌精梳纱线又喜获“中国名牌”称号,从而成为江苏省棉纺织企业唯一的双名牌企业,“大吉”牌棉(麻)纱(棉本色纱线)获“国家免检产品”。为此,集团公司把“中国名牌”作为企业品牌战略的一个新高度,利用“大吉”双名牌的效应,不断提升企业产品品质,加速新产品的开发,以扩大品牌认知度,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实现名牌总量和效益的迅速扩张和提升。同时,集团公司充分发挥与兰精公司、唐化等企业建立起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扩大人棉、莫代尔、络赛尔、天丝、竹纤维等新型纱线的生产能力,并积极开发各类高支高密家纺面料、高档提花面料、多种纤维混纺交织面料等。
近年来,大生集团完成科技项目77个,其中国家级新产品1个,省高新技术产品1个,荣获南通市科技进步奖4个,省科技进步奖2个。取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7项。
信息化建设激发企业活力
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更能使传统的纺织企业由低效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高效的集约型发展方式。
从2002年起已实施了财务系统、进销存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OA)、纺纱、织造监控系统、配棉系统、纺纱工艺系统、条码管理系统等,通过信息化的应用,带动了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提高了对传统作业流程的产业升级和企业各项基础管理工作系统的分析水平。通过各种数据、信息的快速传递和真实反映,为企业领导的战略决策提供科学、准确、全面、及时的信息和数据,提高了企业的决策水平。同时,为了使信息化系统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企业实施了集团联盟体资源计划管理系统(URI?)项目。URP系统为公司构筑了一个涵盖整个集团财务、人力资源、供应链、生产、协同办公的一体化信息系统;实现企业基础数据规范化、业务流程规范化、管理信息可视化与透明化、管理流程可控、管理作业高效等,实现企业财务集中管控、业务财务一体化管理、供应链协同化、生产协同化以及商务协同化。
实现传统产业的提升,最关键是现代技术人才的培养。在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培养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大生集团采用多种形式针对企业内部各类人员进行专项知识培训,除讲座、授课等形式之外,注重技改工程实践中进行培训,学习国内外、行业内外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扩大知识面,为企业的建设不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增强了企业科技力量。现在,公司班子成员80%获得MBA学位,拥有工程技术人员651人,其中市级以上各类技术人才14人;列“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人,列“南通市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8人。被评为“南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人,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并聘请梅自强、姚穆院士为企业高级顾问。
作为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和南通市纺织协会会长单位的大生集团,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技术改造先进单位、南通市“十佳科技创新型”企业、南通市产学研示范企业、省“十一五”信息化劳动工业化示范企业、省高新技术企业、全国纺织质量效益先进企业。正是由于集团公司不断推进技术进步,推进产学研结合,推进信息化,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协调、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