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本刊《印象上海》栏目留下过他们的身影:王蒙、池莉、邓刚、李欧梵、储福金、梁晓声、叶兆言、徐小斌、张平、方方、陆文夫、石楠、马识途、陈忠实、洁泯、周涛、范小青、吴若增、刘醒龙、冯苓植、曾敏之、陈世旭、张锲、陆天明、柳建伟、翟泰丰、梁凤仪、谢冕、裘山山、丹晨、文洁若、肖复兴、易中天、航鹰、韩石三、丛维熙、蒋子丹、舒婷、袁鹰……如今重启《印象上海》,期待“非上海作家”赐稿。
蔡天新:浙江大学教授、诗人、随笔与游记作家。著述十余种,作品被译成20多种语言,举办过多次个人摄影展。
上海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她位于中国东部海岸线的中央和波涛汹涌的长江的入海处,有一条吃水很深的黄浦江贯穿市区。综观整个世界,上海也是所有大河的入海处形成的城市中最为重要的,尼罗河三角洲的亚历山大已不复昔日的繁华,亚马逊河和黄河的入海处从来没有形成过真正的城市,而密西西比河畔的新奥尔良其规模充其量不过像广州。
我对上海最初的记忆来自童年,冬天护肤用的雪花膏,凤凰或永久牌自行车,还有海鸥牌照相机。这些都曾是上海的名牌产品,这些都与我的童年无缘,但我却记着它们的名字。不仅如此,那时任何商品的商标一旦印上上海两字,其质量和销量就有绝对保障了;就如同今日国外的店铺里,任何商品一旦印上made in china,其价位必然低廉。
第一次见到上海是1978年秋天,少年的我意气奋发,乘火车从杭州出发北上求学,所见的只是铁路沿线稍显杂乱的民居。次年夏天,我乘南下的火车抵达上海站,从十六浦码头乘船出长江口,漂过东海返回故乡黄岩的海门镇(今台州市府所在地)。在不容错过的南京路,我见到了24层高的中国最高楼——上海国际饭店,当然还有传说中的外滩和西郊动物园。
那时我还没见到过真正的大海,对黄浦江水的浑浊没有任何异样的感觉,以为凡是与大海相通的水域都是这个颜色。随着途经次数的增加,我对上海的街道和风景逐渐熟悉起来。可是,除了外滩上的几座西式建筑和淮海路一带藏匿于绿树阴影里的领事馆以外,那时的上海尚缺乏诱人之处,既没有衡山路上的酒吧街和新天地,也没有F1大奖赛和网球大师杯赛。
虽然上海国际电影节尚未揭幕,但在赵丹(这个名字逐渐被人淡忘)的时代,上海仍是中国电影业的中心,包括译制片,我青年时代喜爱的外国电影几乎全部出品自这座城市。有一天,我买票进大光明电影院看了一场本不值得一看的电影。至于文学,只要长寿的巴金仍然活着,上海依然是不可忽视的一座重镇。尽管《收获》杂志从来不刊载诗歌,但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上海诗人仍以出版民间诗刊活跃在中国诗坛。
1987年,我获得博士学位前的最后一个夏天,导师的一纸推荐信把我引领到上海交通大学,我见到了当时的数学系主任C先生。他神情严肃,在表示谨慎的欢迎之后,旋即要求我保证两年之内不出国云云。虽说那时我并无具体的外出计划,却因此选择了江南的另一座城市生活,也就是如今居住的杭州,我与上海最接近的一次缘分便这样错失了。
从那以后,除了两次数学讲座——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两次诗歌活动——上海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我便与上海的大学没有任何联系了。倒是私下里与上海的诗人、作家和媒体,有过难以计数的接触和交往。与此同时,我开始了一次次的漫游,上海既是我获得签证次数最多的城市,也是我出发去看世界的地方,起先是虹桥,后来是浦东。有一回,我甚至把汽车留在了浦东的停车场。
在游历了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名城之后,我写过一篇冠名《49天环游世界》的旅行记。在赞扬了一番上海之后,我这样写到,“上海的缺点也显而易见,既没有一处海湾,也没有一座山峦,尤其让人感到遗憾的是,见不到一滴湛蓝的海水。因此,大多数市民一生从未想过要骑车或徒步去看看几十公里以外的大海,这一点注定使上海成为一座讲求实效的城市。”
“上海人的浪漫情怀大多是由外国人培养起来的,也就是说,只有一小部分人迷恋上了西式生活。”从这个角度出发,就不难理解,为何浦东机场造型如此简洁明快,它既让人挑不出造型上的任何毛病,又找不到一处舒适的场所可以眺望城市(抒发离情别意)、飞机的起降(尤其是在雨中),抑或近在咫尺的大海。
有一年夏天,我在罗马参加了一次数学会议以后,途经巴黎逗留了几天,再乘飞机返回上海。一路上印象最深的并非语言、肤色、服饰、建筑、气温或时间的变化,而是地铁车厢里的阅读氛围。同样是少男少女,巴黎人手里捧着的是书籍,罗马人手里拿着的是杂志,而上海人手里展开的是报纸。这当然不是地铁车厢里的普遍风景,大多数乘客还是世界大同,他们或者相互交谈,或者闭目养神。
在西方人眼里,上海是仅次于北京和香港的最有名的中国城市,排在她后面的依次有台北、广州、澳门。而从发音来看,悦耳动听的Shang-hai尚无其他东方城市可及。老外们在上海领略中国式的热情,体会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而西湖虽受国人万千宠爱,每次在国外都会遇到有人不识,那时我便需要说明,杭州离开上海大约100英里,或者干脆说自己是上海人,这样就无须再作解释了。
如同纽约人留给美国人的印象不佳一样,许多中国人对上海人的精明颇有微词,那些微词可谓千篇一律,在许多省市的城里人中间流传着,包括邻接的江浙和远在北方的首都人民。当然,这没有丝毫影响我对上海和上海人的印象,特别是成年以后,我对上海姑娘的聪慧、美丽和落落大方颇为赏识,曾留下许多难忘的记忆。在她们心里,浪漫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需要而非奢望。
蔡天新:浙江大学教授、诗人、随笔与游记作家。著述十余种,作品被译成20多种语言,举办过多次个人摄影展。
上海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她位于中国东部海岸线的中央和波涛汹涌的长江的入海处,有一条吃水很深的黄浦江贯穿市区。综观整个世界,上海也是所有大河的入海处形成的城市中最为重要的,尼罗河三角洲的亚历山大已不复昔日的繁华,亚马逊河和黄河的入海处从来没有形成过真正的城市,而密西西比河畔的新奥尔良其规模充其量不过像广州。
我对上海最初的记忆来自童年,冬天护肤用的雪花膏,凤凰或永久牌自行车,还有海鸥牌照相机。这些都曾是上海的名牌产品,这些都与我的童年无缘,但我却记着它们的名字。不仅如此,那时任何商品的商标一旦印上上海两字,其质量和销量就有绝对保障了;就如同今日国外的店铺里,任何商品一旦印上made in china,其价位必然低廉。
第一次见到上海是1978年秋天,少年的我意气奋发,乘火车从杭州出发北上求学,所见的只是铁路沿线稍显杂乱的民居。次年夏天,我乘南下的火车抵达上海站,从十六浦码头乘船出长江口,漂过东海返回故乡黄岩的海门镇(今台州市府所在地)。在不容错过的南京路,我见到了24层高的中国最高楼——上海国际饭店,当然还有传说中的外滩和西郊动物园。
那时我还没见到过真正的大海,对黄浦江水的浑浊没有任何异样的感觉,以为凡是与大海相通的水域都是这个颜色。随着途经次数的增加,我对上海的街道和风景逐渐熟悉起来。可是,除了外滩上的几座西式建筑和淮海路一带藏匿于绿树阴影里的领事馆以外,那时的上海尚缺乏诱人之处,既没有衡山路上的酒吧街和新天地,也没有F1大奖赛和网球大师杯赛。
虽然上海国际电影节尚未揭幕,但在赵丹(这个名字逐渐被人淡忘)的时代,上海仍是中国电影业的中心,包括译制片,我青年时代喜爱的外国电影几乎全部出品自这座城市。有一天,我买票进大光明电影院看了一场本不值得一看的电影。至于文学,只要长寿的巴金仍然活着,上海依然是不可忽视的一座重镇。尽管《收获》杂志从来不刊载诗歌,但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上海诗人仍以出版民间诗刊活跃在中国诗坛。
1987年,我获得博士学位前的最后一个夏天,导师的一纸推荐信把我引领到上海交通大学,我见到了当时的数学系主任C先生。他神情严肃,在表示谨慎的欢迎之后,旋即要求我保证两年之内不出国云云。虽说那时我并无具体的外出计划,却因此选择了江南的另一座城市生活,也就是如今居住的杭州,我与上海最接近的一次缘分便这样错失了。
从那以后,除了两次数学讲座——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两次诗歌活动——上海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我便与上海的大学没有任何联系了。倒是私下里与上海的诗人、作家和媒体,有过难以计数的接触和交往。与此同时,我开始了一次次的漫游,上海既是我获得签证次数最多的城市,也是我出发去看世界的地方,起先是虹桥,后来是浦东。有一回,我甚至把汽车留在了浦东的停车场。
在游历了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名城之后,我写过一篇冠名《49天环游世界》的旅行记。在赞扬了一番上海之后,我这样写到,“上海的缺点也显而易见,既没有一处海湾,也没有一座山峦,尤其让人感到遗憾的是,见不到一滴湛蓝的海水。因此,大多数市民一生从未想过要骑车或徒步去看看几十公里以外的大海,这一点注定使上海成为一座讲求实效的城市。”
“上海人的浪漫情怀大多是由外国人培养起来的,也就是说,只有一小部分人迷恋上了西式生活。”从这个角度出发,就不难理解,为何浦东机场造型如此简洁明快,它既让人挑不出造型上的任何毛病,又找不到一处舒适的场所可以眺望城市(抒发离情别意)、飞机的起降(尤其是在雨中),抑或近在咫尺的大海。
有一年夏天,我在罗马参加了一次数学会议以后,途经巴黎逗留了几天,再乘飞机返回上海。一路上印象最深的并非语言、肤色、服饰、建筑、气温或时间的变化,而是地铁车厢里的阅读氛围。同样是少男少女,巴黎人手里捧着的是书籍,罗马人手里拿着的是杂志,而上海人手里展开的是报纸。这当然不是地铁车厢里的普遍风景,大多数乘客还是世界大同,他们或者相互交谈,或者闭目养神。
在西方人眼里,上海是仅次于北京和香港的最有名的中国城市,排在她后面的依次有台北、广州、澳门。而从发音来看,悦耳动听的Shang-hai尚无其他东方城市可及。老外们在上海领略中国式的热情,体会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而西湖虽受国人万千宠爱,每次在国外都会遇到有人不识,那时我便需要说明,杭州离开上海大约100英里,或者干脆说自己是上海人,这样就无须再作解释了。
如同纽约人留给美国人的印象不佳一样,许多中国人对上海人的精明颇有微词,那些微词可谓千篇一律,在许多省市的城里人中间流传着,包括邻接的江浙和远在北方的首都人民。当然,这没有丝毫影响我对上海和上海人的印象,特别是成年以后,我对上海姑娘的聪慧、美丽和落落大方颇为赏识,曾留下许多难忘的记忆。在她们心里,浪漫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需要而非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