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软肋”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WICHS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大陆当代艺术品市场行情启动升温始自2005年底,2006年无论在海外还是中国大陆均出现大幅飙升,纪录频出,屡创天价,刘小东、张晓刚、陈丹青三人的拍品分别突破千万大关,堪称中国大陆当代艺术的“浪尖人物”。2006年3月底,纽约苏富比春拍中张晓刚《同志120号》以97.92万美元吹响了中国当代艺术上涨的号角,12月26日香港佳士得秋拍《天安门》再拍出1912.2万元;11月21日,刘小东《三峡新移民》在北京保利秋拍以2200万元成交,令人诧异的是,成为市场焦点的刘小东、张晓刚却颇为一致地表示:“画不是自己卖的,画价与自己无关!”。
  


  那么,当代艺术的钱到底让谁赚去了?究竟谁在掌控中国当代艺术品的行情?内地藏家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作品创了天价,画家却未一夜暴富。当被问到破纪录的感受时,张晓刚疑惑:“他们是不是疯掉了?我的画卖100美元的时候,心里很踏实;卖到100万美元反而感觉很虚幻,好像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或者变成另外一个符号。我不喜欢讨论拍卖,这其实是二手市场,与我们画家都没有关系了。《天安门》231.2万美元不是我卖的,那画早就不属于我了,九几年给海外藏家时不过5000美元。”没有丝毫兴奋的刘小东甚至有些郁闷:“中国当前的艺术品拍卖市场火爆得有点畸型。当初《三峡新移民》被画廊收购后被一位印尼藏家买去,我以为他会永久收藏这幅画,没想到这么快就委托保利高价抛出,再度流向市场。我自己的画绝对不值1000万元。”据画家的一位朋友透露,刘小东第一次出手价格尚不及100万元,难怪看到自己的画作被画商们倒来倒去狠捞了一笔,画家心里并没有多少激动和高兴的滋味,大喊与自己无关。
  熟悉当代艺术收藏的人都知道,刘小东所指的印尼藏家就是先在印尼后居新加坡的“好藏之美术馆”主人郭瑞腾。郭氏多年从事中国艺术品交易,2005年11月7日,吴冠中《鹦鹉天堂》(3025万元)也是其手笔。郭氏致力于内地当代艺术品的收藏,不少有实力的中青年油画家作品被其买断,低价买进“原始股”是他的一贯手法,刘小东《三峡新移民》在两年内为郭氏带来了10倍以上的利润,不愧是眼光独特,一买一卖之间就获利千万元。
  问题在于,在内地油画市场行情低迷时,大陆藏家究竟在干什么呢?不少人在追捧热得发烫的国画,真正有眼光有魄力做当代艺术投资功课的的先行者几许?我们有的只是在当代油画大幅飙升后高位去接烫手山芋的跟风者。谁赚了当代艺术的钱不言自明。
  当代艺术品在几年前乏人问津。记得中国嘉德2001年秋拍时,刘小东估价4万至5万元的《走神儿》摆脱不了流拍的命运,而荣宝2006年春拍就拍出88万元;王沂东《有这么一个小院》2002年1月在广州嘉德18万元无人理睬,3年后的中国嘉德秋拍却拍出192.5万元。可以说,中国当代油画投资的最佳时期,被中国大陆藏家忽略了。而在行情飙升后,“原始股”陡然变成人人追捧的“高价股”,价格高得离奇,终将买家高位套牢,真正投资收藏的大好时机已然错过,有些早期先行的囤积者如今大幅拉抬价格,只不过是为了他们自己出货而已。在画商狂赚一笔后,虚高的当代艺术品还有多大升值空间和多大投资价值?
  由于内地油画曾长期边缘化,没有形成收藏传统,远不及西方和港台开展的火热,真正介入当代艺术的中国大陆藏家少之又少,大买家更屈指可数,所以,一些画家的经典作品被海外藏家低位席卷一空,实属正常。仅仅在两年前,某些中国大陆的知名画家还处于一年被海外画廊80万元买断的境地。即便行情大好的今天,被中国大陆画廊和机构买断的画家也为数不多。正因为当代艺术的多数稀有“原始股”被海外画廊、画商垄断,因而,他们掌控着市场的话语权。看一看红透半边天的当代艺术“明星”,有几人签约中国大陆画廊和藏家?他们的行情之所以一涨再涨,同背后的海外画商大有关系。没有他们的市场运作,想凭空拉抬冲至千万元大关,实在是可望不可及之事。
  中国大陆当代艺术的钱被海外赚走,内中原因众多,如资金实力欠缺、投资意识淡薄、代理机制缺位、艺术品投资咨询业的空白等,都影响当代艺术在内地的发展。首先,在资金实力上中国大陆藏家还无法同海外藏家抗衡。中国大陆画廊资金实力较弱,多数画廊只能独家代理名气一般的青年画家,几十万、近百万元一张的名头画家,能买断的恐怕没有几家,这类级别画家的作品多被海外收购囤积,再经过有效的市场运作后一部分高价“回流”。到中国大陆最大的画廊一条街北京观音堂转一圈不难发现,在中国大陆呼风唤雨的名家都不在这里落脚,在这里看不到他们的身影,有的只是名气不大的三流画家,在油画拍卖中经常现身的前50位画家显然对这里是不屑一顾的。笔者认识的一些在中国大陆油画市场名气不小的画家,他们称,“近年的画大部让国外买走了,内地藏家收藏的不多。也恰恰因为多是海外画廊收购,画价才有保障,一路慢慢上涨,真要是中国大陆收藏为主,互相杀价兜售,行情价格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如今新办一家专业画廊,几百万元的资金算是少的,硬件、场地、装修就需要一大笔费用,代理像模像样的画家又需要一大笔投入,在开办初期往往是很难盈利的,能做到收支平衡就不易了。所以,在中国大陆能坚持下来的高水平画廊数量不多,画廊的存活率较低。这样,优秀画家的资源只能任由海外画廊占有。就笔者观察,中国大陆相当多知名油画家都没有在中国大陆签约,多数为松散型的“合作”关系,主要是画廊实力所致。此外,代理机制在中国大陆尚处于“摸索”阶段,画家与画廊利益纠纷大,信用遵守难以执行,许多画家宁愿松散合作,或干脆自己卖画。更重要的是,在选择什么样的画家更符合国际市场上,海外、港台的藏家和画廊更具有准确的眼光。尽管我们可以斥之为“迎合西方审美需要”,但杨飞云等写实画风在海外不受推崇,恰恰说明海内外喜好审美的明显差距。
  我们可以把“画家高喊画价与自己无关”,看做是对中国大陆当代艺术品收藏现状的一种嘲讽。在张晓刚、刘小东们画价很低的时候,内地藏家和画廊当时又做了些什么呢?是不是有几个出手阔绰的机构慷慨收购了呢?我们为什么不愿意低价购入物美价廉的画作,反而甘愿追高跟风一掷千金呢?这种收藏究竟有多少投资的成分呢?低买高卖是市场投资的法则,“舍低就高”的艺术品收藏与投资是犯了商家大忌。
  随着当代艺术品行情的升温,有实力的机构买家开始纷纷积极介入其中。但当代艺术品的收藏绝不仅仅是财力的事情,还需要超前的眼光与投资技巧,否则岂不是投入更多,赔得更大。像“印尼郭”那样将艺术品当作投资工具而短时间内快进快出获得超额利润的模式,并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收藏投资者的长期利益。中国大陆藏家不应去当冤大头只想“风光”,或过分贪图广告效应,升值保值才是艺术品收藏投资的根本之策。中国大陆油画的第一波上涨已经过去,未来的“原始股”还有待发掘。
  中国大陆油画市场在出现急升行情后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人为炒作。一些画家与代理画廊联手做市,人为造势现象突出。某些画家和画廊为了使画价能尽快飙升,不惜采取自卖自买“对敲”的手法,这样成本低见效快。二是市场与学术存在明显的脱节。一些在中国油画界并无学术创建的画家,画价却高得惊人。有的画家连最权威的“20世纪中国油画大展”都没有入选,拍价却屡破百万大关,实在让人看不懂,如此市场远离学术的例证触目皆是。三是海外市场为中国大陆定调。内地油画拍卖在很大程度上受海外市场的影响,海外炒谁了,我们就紧紧跟上,不少公司都在看海外的“脸色”行事,毫无独力性自主性。虽然海外开展油画拍卖比内地早,但我们对中国大陆油画的了解非海外能比,完全没必要亦步亦趋,依据西方人对油画的喜好来做中国大陆市场,这是一种极端不自信缺乏主见的表现,中国大陆油画市场应该由我们自己来定调。
  油画的收藏与投资受到中国大陆藏家的认同是近年的事情。前期行情的火热仅是价值的回归,有些历史时期和画家的艺术价值与投资价值远未得到充分挖掘与体现。就目前看,早期油画家和老一辈油画家作品的价位尚停留于低水平,今后将会有较大的补涨,部分当代中青年画家也存在被低估的现象。在未来的投资与收藏过程中,应本着其是否具有鲜明的画风、独特的学术性与价值存在严重低估这些标准进行遴选。希望中国大陆藏家与画廊能在火热的市场中赚取自己的一杯羹,唯其如此,中国大陆当代艺术的发展才有望真正实现良性循环。
  当前,无论从市场成熟度、作品学术性、画廊水准、藏家实力等各方面看,新兴的内地油画市场还缺乏市场“根基”,但高成长性是它的一大优势,经过几年的历练,相信会慢慢走向成熟和理性。
其他文献
是气味让李桃感觉到的。那个女人拎着果篮走进来,站在病床边看了马纳一会儿,而后才似乎想起来要解释下:在同学微信群里看到消息,正好来杭州参加会议,顺便探望下。她没有再说出其他宽慰的话,更让李桃觉得这个理由听上去过于严谨。李桃表示了感谢,在沉默相对直到女人寂然离开的短暂时间里,她都克制着询问姓名的欲望;像是担心如果女人回答了,一旦与马纳梦中喊出的那两个字眼产生某种隐秘的联系,她又该如何面对。那种让她恐惧
期刊
一  今年,肖科宇受邀参加了祭海谢洋节。在这个人口只有20来万的海岛县,这是一年当中最热闹的节日了。  天公不作美,漫天的雨丝突然从天空纷纷坠落,肖科宇连忙掏出雨披穿上。台下,随着响起的祭乐声,几名身着长袍,峨冠博带的长者缓缓步入祭祀区,脸上的表情庄严肃穆,他们虔诚地遥望着祭火的方向。一群着褐色短褂笼裤的男人们,走过台下圆形的广场,高擎粗得像棍子似的棒香,迎风向海行礼。这些人年龄老少不一,身材或胖
期刊
北京永乐2007年春季拍卖会将于5月15日在北京喜来登长城饭店隆重举行。是次拍卖会囊括了近现代和当代逾400件书画艺术精品,最低估价3500余万人民币。拍卖预展将于5月13日至14日于北京喜来登长城饭店举行。    本场拍卖最瞩目的是海外藏家珍藏的近130件扇面作品,大部分已与原藏家结缘逾半世纪,几乎汇集了近现代各绘画流派主要代表人物的精心佳构。傅抱石《泛舟赏琴》描写的是唐白居易《琵琶行》诗意。此
期刊
学校门口新开了家星星杂货店,有本子、钢笔、订书机、文件夹,也有石英表、珍珠串、夜光项链、明星贴纸。去的人多,回来的少。同学们一个个在那里丢了魂。有时上课铃声响了十分钟,冯晓玲才姗姗来迟,她冒着教室外站一节课的风险,也要在杂货店多呆几分钟。冯晓玲是我的同桌,她不止一次地跟我说过杂货店的店主,大家都叫她星星。她有多大呢?十八九?二十二三?二十六七?没有人拿捏得准。但她绝对是个美人,走近她,你会透不过气
期刊
一  江淮地,我的故乡。自云端、山水、田垄、湾畈,歌声响起:  新打塘埂两面光,里插杨柳外插桑;  东边来风桑缠柳,西边来风柳缠桑,  乖姐缠的是少年郎。  一把扇子(么)安扬,抖抖(那么)溜溜;  这把扇子(么)安扬,郎买的(那么)干哥乃。  郎买扇子(么)安扬,花了钱(那么)溜溜。  做双鞋安扬,送情郎(那么)干哥乃。  ——一听便知,这是我老家固始情歌呢。  千里淮河一只船,龙头凤尾亮闪闪;
期刊
一  上午看了几个病人,下午几乎无所事事,便想做点私事。  许多人看到我的字,皆以为出自男人之手。问及原因,说是大气。因被大气的评价馥郁久了,我练钢笔字的觉悟越来越高,只要得闲,且不想看书,便找出字帖练字。我练过田英章的,学过顾仲安的,唯独不喜欢庞中华,觉得他的字过于正经,笔画跟穿了套装似的,一点都不可爱。  这次我练的是周慧珺《心经》,是在县新华书店里买的。书店不仅仅卖书,也卖字帖。周慧珺的字体
期刊
去年的艺术品市场,先有张晓刚的作品一年内三破纪录,之后更有刘小东的油画《三峡新移民》再接再励,以2200万成交价创下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的价格纪录,这般局面再次把各种争议推倒旋涡的边缘:这样火爆的价格是最后的疯狂,还是上升曲线中一个节点?整个市场的走向更是让资深专家也摸不着头脑:与2006年春拍的一派繁荣相比,2006年的秋拍似乎搀杂了几缕北京的寒风,油画和当代艺术总成交额并不理想,让很多人对今年即将
期刊
穿山半岛上的“茶马古道”  位于宁波最东部的穿山半岛横亘在东海之滨,与舟山群岛隔海相望。在穿山半岛的丘陵中,有一條鹅卵石铺就的蜿蜒道路,从东向西穿村跨河、翻山越岭,一直通向浙东商贸古镇柴桥。在穿山半岛的历史上,这条通道是当地百姓从乡村、海岛走向山外,走进外面的世界进行商贸活动的主要通道,这条商贸古道被后人称为穿山半岛上的“茶马古道”。  这条商贸古道长约30余里,沿途或穿村,或沿山,或越岭,或过桥
期刊
当代世界艺术,少有像中国美术这般“实力派”独霸天下的局面。这无疑是令人窒息的文化现象。首先,中国实力派绘画有一种约定俗成的陈规,那就是依照技术标准去评判艺术的绝对价值。众所周知,艺术离不开形式载体,但它绝不是艺术唯一价值标准,否则便有“技术强暴艺术”的危险。事实证明,这种本末倒置的艺术现象在中国极其普遍,并形成一种固定审美范式,从而扼杀了文化艺术的多元生态,损害了文艺创新与历史进步的呼应关系。  
期刊
1  从停车场出来,米多莉老远就认出了机场出口处抽烟的李想,这让她欣慰不已——李想看起来没变。他们有多久没见面了?十年?最后一次相见在T城,她去旅游,而他恰好去出差。那次是他们相隔一年后匆匆再聚,在异乡的酒吧,他们频频干杯,彼此笑言“老了”。其实当时的他们不过三十四五岁,其实一年时间能有多少改变,相比之下,现在才称得上“老了”。  他们激动地相互挥手。快步走向对方时,米多莉在李想脸上看到了自己在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