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13年我国土壤碳循环研究文献分析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diy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了解我国近年来土壤碳循环方面的研究现状,采用文献计量学等统计方法,对2004~2013年我国土壤碳循环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出土壤碳循环方面的文献190篇。其中按不同期刊的载文分布,发文量达5篇以上的期刊有8种,占28.42%。按不同年份发文量,2004年发表的文献量最少,仅7篇;2012年最多,达到43篇。按不同第一作者发文量,发文量少于3篇的作者最多,占72.11%;发文量为3篇的有4人,占6.32%;发文量为4~5篇的有7人,占15.26%;发文量6篇的有2人,占6.32%。从作者机构分布看,有7个机构在此期间发表的论文大于或者等于5篇,占51.05%。从文献的研究层次看,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发文量最多,占91.58%。
  关键词 土壤碳循环;文献计量学;文献分析;分类统计
  中图分类号 S-058;X2;S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04-347-02
  碳循环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最重要的过程之一[1]。当前,由于人们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全球变暖。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中最重要的环节和最可能的未知碳汇所在地[2]。土壤碳库是陆地碳循环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3-4]。土壤碳包括有机碳库和无机碳库两大部分,由于无机碳库更新的周期比较长,更新周期约为8 500年,所以目前主要研究的是土壤有机碳库[5]。全球土壤有机碳储积量(1 500~2 500 PgC)是陆地植被碳库(650 PgC)的3倍、大气碳库(750 PgC)的2倍[6-9]。由于促进陆地生态系统碳的固定及其稳定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经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为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年来,随着各国对《京都议定书》的重视,农业土壤碳库变化及其“源/汇”效应研究不断加强[9-13]。关于我国土壤碳循环方面的作者、作者机构分布和研究内容等方面的状况如何,未见相关的研究报道[14]。鉴于此,笔者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对2004~2013年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有关土壤碳循环方面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对我国当前土壤碳循环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在高级检索中,以“土壤碳循环”为主题[15],检索出2004~2013年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有关土壤碳循环方面的文献(包括文献综述、学术论文和论文集等)共计190篇。
  1.2 研究方法 为了分析文献作者、作者所在的机构以及研究内容等的分布情况,笔者利用统计学中的文献计量学等方法,并且在分析文献的过程中,使用Excel相关软件进行辅助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第一作者的发文及其所属机构
  2.1.1 不同第一作者的发文量。作者的发文量能够反映作者在土壤碳循环方面研究工作的连续性及其所做出的贡献。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大部分第一作者的发文量少于3篇的作者最多,占72.11%;发文量为3篇的有4人,占6.32%;发文量为4~5篇的有7人,占15.26%;发文量最多的为6篇,有2人,占6.32%。从分析结果来看,我国土壤碳循环方面的研究比较分散,连贯性比较差。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我国土壤碳循环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其次,专门从事土壤碳循环方面研究的科研工作者较少,并且其工作没有很强的延续性。
  2.1.2 文献作者的所属机构。在所检索到的190篇文章中,有7个机构在此期间发表的论文大于或者等于5篇,共计97篇,占51.05%。其中,中国科学院的发文量最多,达35篇,占18.42%;其次是南京农业大学,16篇,占8.42%;第三是南京林业大学,14篇,占7.37%(图1)。这说明,我国土壤碳循环的研究机构和院所分布极不均衡,中国科学院发文独自领先,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的作者分布比较集中,但是其他作者所属的研究机构分布则相对分散。针对这些问题,就需要在学科牵头作用的带领下,培养和扶持更多土壤碳循环研究领域的人才,缩小各院所、机构之间的差距,使土壤碳循环研究方面的人才在各个区域能够均衡的分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土壤碳循环研究在各个研究机构及不同区域之间均衡、全面、健康的发展。
  图1 文献作者的隶属机构分布
  2.2 不同期刊的载文分布 2004~2013年,发表关于土壤碳循环研究的文献达5篇以上的期刊有《生态学报》、《生态环境学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土壤学报》、《环境科学》和《应用生态学报》8种,其载文量之和占文献总量的28.42%。可以说明,我国土壤碳循环研究文献在各个期刊的分布比较集中,在所集中分布的期刊中,《生态学报》和《生态环境学报》的载文量最多,达到17篇,占文献总量的8.95%,这说明土壤碳循环研究与生态学科的学科性质密切相关。
  2.3 不同年份的发文量 从图2可知,2004年发表的文献量最少,仅7篇;2012年最多,达到43篇,是2004年的6.1倍。并且从2007年开始,有关土壤碳循环的研究文献量开始不断的增长,这说明土壤碳循环研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虽然2013比2012年有所下降,但总体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这表明,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以土壤碳循环为研究对象,我国土壤碳循环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图1 2004~2013年我国土壤碳循环研究文献的发文状况
  2.4 不同类别的文章量 2004~2013年,在所搜集到的190篇文献中,文献综述发文量103篇,占54.21%;研究性论文发文量87篇(其中学术论文发文量75篇,占39.47%;论文集发文量12篇,占6.32%),占45.79%。这说明,我国的土壤碳循环研究发文量的类别主要是文献综述和研究性论文。   2.5 文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2.5.1 研究对象。从文献的研究对象来看,土壤碳循环的研究对象可以划分为农田、森林、湿地、草地、城市和其他等生态系统碳循环。统计发现,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文献有70篇,占36.84%;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文献有57篇,占30.00%;研究湿地系统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文献有16篇,占8.42%;研究草地和城市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文献最少,两者共计8篇,占4.21%;研究其他系统碳循环的文献有39篇,占20.53%。可以看出,我国土壤碳循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农林生态系统的研究,两者的研究文献共127篇,占66.84%,这说明,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是我国土壤碳循环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对于草地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研究则较少(图3)。
  图3 土壤碳循环研究文献的不同研究对象比例
  2.5.2 研究内容。从文献的研究内容来看,在所检索到的190篇我国碳循环研究文献中,属于研究土壤碳储量(包括土壤有机碳含量80篇、碳汇、土壤碳密度等)的文献有109篇,达57.37%;属于研究土壤碳排放通量(包括对土壤呼吸研究36篇、土壤CO2 24篇、碳源以及土壤向空气中排碳的速率的研究)的文献有48篇,占25.26%;研究其他内容的文献有33篇(包括7篇研究同位素技术在土壤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的文献),占17.37%。一方面,说明我国土壤碳循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土壤碳储量(特别是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方面的研究)和土壤碳排放通量研究(主要是对土壤呼吸方面的研究)这两方面,而对于其他领域的研究则较为有限,从这个角度来看,土壤碳循环研究的热点问题是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呼吸以及对土壤CO2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说明我国土壤碳循环较侧重于应用研究,而对碳循环基础理论的研究则较少,特别是对同位素技术应用的研究很有限(图4)。
  图4 土壤碳循环研究文献不同研究内容比例
  3 结语
  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3年我国土壤碳循环方面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呼吸以及对土壤CO2方面,而在其他方面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关于同位素分析技术在土壤碳循环中应用的研究更少。研究对象广泛性不足,主要集中在对农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而对湿地、草地、城市等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则较少,不利于我国对土壤碳循环研究长久的健康的发展。研究机构相对过于集中,中国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占了文献总量的34.21%。研究人员相对较为分散,并且研究的延续性比较差,大部分的学者对于土壤碳循环的研究不够深入。
  我国对土壤碳循环方面的研究依然存在着各种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变暖以及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目前我国土壤碳循环研究方面的最大瓶颈。期待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更加注重对碳循环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对草地和城市生态系统碳循环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康博文,刘建军,党坤良,等.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林土壤碳循环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5):759-764.
  [2] 陈怀满.环境土壤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22-124.
  [3] 李玉宁,王关玉,李伟.土壤呼吸作用和全球碳循环[J].地学前缘,2002,9(2):351-357.
  [4] 姜勇,庄秋丽,梁文举.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影响因子[J].生态学杂志,2007,26(2):278-285.
  [5] 许文强,陈曦,罗格平,等.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及干旱区土壤碳循环研究展望[J].干旱区地理,2011,34(4):614-620.
  [6] KUMAR R,PANDEY S,PANDEY A.Plant root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J].Current Science,2006,91:885-890.
  [7] 解宪丽,孙波,周慧珍,等.不同植被下中国土壤有机碳的储量与影响因子[J].土壤学报,2004,41(5):687-699.
  [8] 叶红,黎慧娟.城市土壤碳循环特征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3):1134-1138.
  [9] 邵景安,唐晓红,魏朝富,等.保护性耕作对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7,27(11):4434-4442.
  [10] 宋长春,王毅勇.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温度对气温的响应特征及对CO2排放的影响[J].应用生态报,2006,17(4):625-629.
  [11] 唐晓红,邵景安,黄雪夏,等.垄作免耕下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的分布特征[J].土壤学报,2007,44(2):235-243.
  [12] 刘守龙,童成立,张文菊,等.湖南省稻田表层土壤固碳潜力模拟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1):118-125.
  [13] 李峰卿,王兵,牛香.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研究概况[J].浙江农业科学,2013(3):317-322.
  [14] 周松文,方江平,李永霞.2001-2011年我国森林凋落物生态学研究文献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4):137-139.
  [15] 冯磊,方江平.2002-2012年我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期刊文献分析[J].绿色科技,2014(2):1-5.
其他文献
工商研合作是烟叶基地单元建设的基础,通过工业主导,商业主体,科研主力,工、商、研共同开发,合作共建,加强管理、宣贯标准化生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基础设施水平,完善
居室二次装饰装修是社会普遍现象,由此出现审美误区与工程技术问题已十分严重,从简便易行方面提出把握艺术与技术的基本要点,提出二次装饰装修及设施的设计,施工的简便方法及安全
时下,一年一度的中、高考已经过去,然而,根据历届毕业生毕业升学前的心理状态,本刊为即将到来的新的学年作一提示。明年的6月,初、高中毕业班的孩子又进入考前复习阶段,在此期间,不
通过对发电机绝缘故障局部放电机理进行研究,总结出了发电机在发生绝缘故障时的局部放电模型特性,通过现代在线监测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把这些放电特性进
杜鹃花科吊钟花属植物共有12种,分布于日本、中国东部至西南部、越南北部、缅甸北部至东喜马拉雅地区,
初中英语教学质量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影响初中学生的未来发展,然而传统教学方法指导下的初中英语教学质量并不理想,基于此,笔者详细分析了小组合作学习”模
本文研究了C50特细砂泵送砼的配制和主要技术性能,并成功应用于工程,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该成果突破了国内外高强泵送砼均须用中砂配制的规定,对广大特细砂产区推广应用有重要参考
洞坪水电站是清江一级支流忠建河水电三级开发工程的最末级,为骨干电站,坝址位于中武当峡谷段隔人堂。坝址山高坡陡,河谷狭窄,场地条件差;坝线上游左岸发育一冲沟;坝下游310m河道向
采用k~ε紊流模型结合自由面追踪的VOF方法对桐子林水电站明渠弯道消力池流场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并与物理模型试验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数值模拟
三峡水库是长江中下游防洪的关键性控制工程。2008年三峡水库建设任务基本全面完成,汛后试验性蓄水至172.8 m。2009年汛期,长江上游发生5 a来最大洪水,8月6日寸滩站洪峰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