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米芾《虹县诗帖》

来源 :老年教育(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chuan6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虹县诗帖》为米芾途经风光明媚的虹县(今安徽泗县)时,以大字行书写就的自作诗.通篇共37行,每行二三字不等.米芾的传世作品中,大字书法较少,而此作又是其晚年的大字代表作,因而十分珍贵.rn该帖轻重缓急的节奏感极强,用墨干湿浓淡,浑然一体,得天成之趣.如起首“虹县旧题云快霁一天清淑”11字,一气呵成,墨虽枯而气不散.
其他文献
古代文人对书画艺术的欣赏,不仅是为了满足学习与审美的需要,从更大的意义上说已被纳入养生之道.而如何通过书画达到养生的目的,就需要注意“三气”的使用.rn一、静气rn古人讲,“画贵有静气”.无论是表现自然的山水花鸟,还是高士民俗的人物画,都要传达出大自然中的静气.大凡得享高寿的书画家,他们的作品总能够透出一种舒缓清逸的祥和之气,行笔用墨不急不躁,自在从容.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黄大痴九十而貌如童颜,米友仁八十余神明不衰,无疾而逝,盖画中烟云供养也.”
期刊
步骤一rn用小号毛笔、侧锋,从山脊和每一块石块的上下边缘处皴起,刻画山石.rn步骤二rn换中号毛笔,点出山顶和草甸上端的松林.按照先淡墨再重墨的顺序点出,笔与笔之间要叠加进行,以产生厚重感.
期刊
(二)横rn横画的书写,要求起笔各异,藏露有别,藏锋起笔出“方圆”之形,露锋起笔留“尖斜”之迹,概括为“方圆尖斜”.这些横,在例字中的应用分别是:①方起,如“年、廿”二字首横起笔.②圆起,如“丁、取”二字首横起笔.需要强调的是,“方”“圆”之说并不绝对,不是刀刻规制之形,而“方”是似方非圆,“圆”是似圆非方.③尖起,如“表”字第三横、“丧”字第二横.④斜起,如“如”字横笔、“盖”字前二横起笔.隶书为体现口框的“外圆内方”之形,口框左上角横画多用此法起笔,以配合左竖“S”形起笔完成塑形,如“总、督”之口框左
期刊
步骤1rn淡墨中锋勾出桃子,并添加短枝;花青调藤黄画出叶子.rn步骤2rn双勾石头,并以赭石色渲染;用淡胭脂点染桃子尖部,淡绿色染桃子底部;中墨勾出叶筋.
期刊
人物画是一种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在夏商周之前就有.人物画在汉朝开始兴盛,汉武帝曾命人绘制过许多人物画并且分类,将鬼神类画像藏于甘露殿,将忠臣孝子类画像藏于明光殿.汉宣帝让人将已故的功臣霍光、张安世、萧望之、苏武等十一功臣,绘巨幅画像于麒麟阁供人瞻仰.汉宣帝之后的各朝各代,也多采用这种方法来表彰功臣的忠诚并教育众人,比如汉光武帝时绘有邓禹等二十八人画像,南宋时绘有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等中兴四将图.
期刊
步骤一 中锋、侧锋并用,画出人物头部五官、胡须及双手的造型.rn步骤二 中锋、侧锋并用,先画出人物上身及佩带宝剑,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再以同样的方式完成人物全身形体结构的绘制.rn步骤三 用羊毫笔调朱磦加少许石绿,着色面部和手;大白云笔调朱砂染衣服;补画红色蜘蛛(喜蛛)及垂直丝线.
期刊
第四章小楷的笔势和体势rn“势”是中国书法一个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其艺术内涵十分丰富.势产生于“气”,“气”本于天赋,基于学力,成于修养而流露于笔墨间.rn古人很早就观察到 自然界中有种无形的力量左右着事物的发展,一切变化都按其内部规律运动着,这就是“气”和“势”的作用.老子《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中的“道”即太虚,“一”即元气,“二”即阴阳,“三”即阴阳和谐,和则润生万物,变化出焉.这种朴素的辩证思想对中国的美学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古人又深刻地认
期刊
4.断笔与连带rn(1)断笔rn断笔是《书谱》中比较典型的笔画,是草书中笔画与笔画之间一种特殊的连笔方式,即“笔断意连”.虽然笔迹没有连在一起,但笔意上比较流贯,上一笔的收笔与下一笔的起笔遥相呼应.我们在临写时要把重点放在点画转换的细微痕迹上,同时还要明白这些痕迹是无意中产生的,所以要经过刻意的训练上升到自然生成.在书写时,很多人对这些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关系交代得不是很清楚,甚至一带而过,笔法上显得比较粗糙.而衡量一幅作品的质量如何,这些细节部分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不”“小”“作”“善”“闲”“仙”
期刊
步骤1rn勾线.淡墨勾勒粉红花头,中墨勾勒深色花头,浓墨勾勒反叶、花房、芽苞、枝梗、正叶.勾勒花头时注意花瓣转折的虚实变化.rn步骤2rn着色.先以淡白粉罩染粉红花头,后以曙红分染;花青罩染深色花头和花苞;花青墨分染正叶结构;中墨皴擦老干.
期刊
改琦(1773-1828),字伯蕴,号香白,或作香伯,又号七芗,别号玉壶外史,祖籍华亭(今上海松江),清代中叶画坛名家.明清以来,华亭地区文人荟萃,书画鼎盛,改琦自小耳濡目染,深受影响,青少年时就在艺术上取得一定成就.稍长,结交王芑孙、李廷敬、李筠嘉等地方名人,在诗、书、画上得到指点,开阔了眼界,名声渐著,慕名索画者接踵而至.其作品不但在江浙一带备受推崇,而且还得到京师的王公贵族和官僚文人的赞许.与之交往的有钱杜、蒋宝龄、陈文述、陈鸿寿等文学家、鉴赏家和画家,他们相互唱和、切磋画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