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形势很好,从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扩张已持续6年,年均增长率达到9.8%。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央一直担心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尽管宏观调控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人们仍然担心这样高的速度(有些地方高达13%以上)能否长期持续和有效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担心环境和资源不堪重负;担心资金流动性过剩和外贸顺差过大;担心通货膨胀,尤其是基本食用品价格上涨过快;担心若干重要产业的生产能力过剩而扩大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担心资本市场监管失控,特别是房市和股市的走势。
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我一直关心国内外专家对日本经济由高速发展坠入十年徘徊的这段历史的研究成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少专家认为,主要是“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升值而引发经济崩溃。我看“广场协议”是个重要因素,但不是致命因素,实际上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是宏观经济政策失误,是它的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引导日本产业结构调整选错方向,制造了经济繁荣的假象,助长了市场投机,促成了资本泡沫。最近,我看到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脑库快参》(总第149期)上登载的“认真研究日本泡沫经济发生的经验教训,防范国民经济出现过度波动”一文,感到言之有理,就转给了国家发改委马凯同志,他又转送请温家宝总理和曾培炎副总理参阅了。
这件事说明,第一,国家高层领导关注这类涉及宏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国际经验教训。第二,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以在这类事情上有所作为,可以向国家提供有用的信息资料,包括国内外专家的重要观点、建议,以及研究院的自身研究成果。
我常想,建筑业长期是美国经济的支柱之一,不论是经济处于上升的繁荣时期,还是处于经济下滑的衰退时期,建筑业都举足轻重,即使进入以电子信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期,美国建筑业的相关指数(如住宅建设和消费等),仍然是美国观察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之一。它有泡沫,但并不过分畸形。它在利益集团的博弈中有制衡机制,有必要的安全信号与闸门。就是这样一个支柱产业,在类似的资本主义市场环境下,在日本就曾经走火入魔、迷途难返。中国的情况更是让人忧心,中国房地产的囤地、囤房、捂盘、假售、抬价、舆论炒作等等,既不利于全局,也极不利于房地产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国家主管部门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不断出招又不断失招,甚至逆向反应,对国家力主缩小分配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不断奏出不和谐噪音。我国一些高耗能产业,特别是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玻璃等一直发展热度不减,并由此拉动了整个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居高不下,根子也是在房地产市场的畸形需求。这里面的根本问题,是地方政府的有形无形介入,是深层次的利益驱动,是各种利益机制的聚集效应。这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聚集效应的能量越来越大,在各种权益的博弈中,宏观调控的措施显得作用十分有限。我一直认为,我国的宏观调控,能否对资本市场,特别是对房地产市场发挥作用,正在经受新的严峻检验。对于这个问题,希望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的专家,能借助深圳的良好环境和丰富实践,多作研究,多献良策。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的宗旨是立足深圳,面向全国。立足深圳,就是充分利用深圳的开放环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对自身和外地、外国的实践,科学、独立地进行研究,提出有创意的建议。面向全国,就是要想全国所想、急全国所急。我理解,当年国务院领导同志所以关心和支持创立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也是出于对深圳这个中国改革开放试验区的期望。深圳对国家的贡献,应当是软硬并举。硬件上的物质生产,出口创汇,财政税赋等等,都已在全国名列前茅。在软件上,深圳应当继续发挥特区的窗口和试验田的作用,在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模式、思路、政策以及经验教训等知识产品上,为国家多作贡献。深圳的市场环境和开放性视野,可以成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双向动力。我确信,运用得好,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本文摘自陈锦华同志在2007年7月16日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第三次常务理事会议上的书面 发言]
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我一直关心国内外专家对日本经济由高速发展坠入十年徘徊的这段历史的研究成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少专家认为,主要是“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升值而引发经济崩溃。我看“广场协议”是个重要因素,但不是致命因素,实际上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是宏观经济政策失误,是它的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引导日本产业结构调整选错方向,制造了经济繁荣的假象,助长了市场投机,促成了资本泡沫。最近,我看到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脑库快参》(总第149期)上登载的“认真研究日本泡沫经济发生的经验教训,防范国民经济出现过度波动”一文,感到言之有理,就转给了国家发改委马凯同志,他又转送请温家宝总理和曾培炎副总理参阅了。
这件事说明,第一,国家高层领导关注这类涉及宏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国际经验教训。第二,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以在这类事情上有所作为,可以向国家提供有用的信息资料,包括国内外专家的重要观点、建议,以及研究院的自身研究成果。
我常想,建筑业长期是美国经济的支柱之一,不论是经济处于上升的繁荣时期,还是处于经济下滑的衰退时期,建筑业都举足轻重,即使进入以电子信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期,美国建筑业的相关指数(如住宅建设和消费等),仍然是美国观察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之一。它有泡沫,但并不过分畸形。它在利益集团的博弈中有制衡机制,有必要的安全信号与闸门。就是这样一个支柱产业,在类似的资本主义市场环境下,在日本就曾经走火入魔、迷途难返。中国的情况更是让人忧心,中国房地产的囤地、囤房、捂盘、假售、抬价、舆论炒作等等,既不利于全局,也极不利于房地产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国家主管部门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不断出招又不断失招,甚至逆向反应,对国家力主缩小分配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不断奏出不和谐噪音。我国一些高耗能产业,特别是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玻璃等一直发展热度不减,并由此拉动了整个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居高不下,根子也是在房地产市场的畸形需求。这里面的根本问题,是地方政府的有形无形介入,是深层次的利益驱动,是各种利益机制的聚集效应。这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聚集效应的能量越来越大,在各种权益的博弈中,宏观调控的措施显得作用十分有限。我一直认为,我国的宏观调控,能否对资本市场,特别是对房地产市场发挥作用,正在经受新的严峻检验。对于这个问题,希望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的专家,能借助深圳的良好环境和丰富实践,多作研究,多献良策。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的宗旨是立足深圳,面向全国。立足深圳,就是充分利用深圳的开放环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对自身和外地、外国的实践,科学、独立地进行研究,提出有创意的建议。面向全国,就是要想全国所想、急全国所急。我理解,当年国务院领导同志所以关心和支持创立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也是出于对深圳这个中国改革开放试验区的期望。深圳对国家的贡献,应当是软硬并举。硬件上的物质生产,出口创汇,财政税赋等等,都已在全国名列前茅。在软件上,深圳应当继续发挥特区的窗口和试验田的作用,在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模式、思路、政策以及经验教训等知识产品上,为国家多作贡献。深圳的市场环境和开放性视野,可以成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双向动力。我确信,运用得好,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本文摘自陈锦华同志在2007年7月16日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第三次常务理事会议上的书面 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