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仪式感的方法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gui198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仪式,指“典礼的秩序形式”,是在一定场合举行,具有专门程序、规范的活动。仪式意味着重大事件的开始或结束,象征承诺、宣誓、庆祝、改变甚至升华。那什么是仪式感呢?其实仪式感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比如笔者小的时候没什么文娱活动,一到村里放电影时,孩子们便早早地带上凳子去村里的小广场占位子等着。每次都是如此,有时候一等就是一个多小时,这种过程其实也是仪式感。这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仪式感是内心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一座桥,在学校里更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设仪式感的必要性
  有一位教育专家说:“教育需要创设仪式感。”学校是一个充满仪式和活动的地方,无论是大型的集体活动如升旗、入学、颁奖、入队、祭扫、成长礼等,还是值日学生在校门外早上向师生问好、班级的上下课起立问好,都包含了仪式和仪式感。学校注重仪式感是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重要途径。如今,仪式感在孩子们看来变得无足轻重,往往上课时对老师问好都很敷衍,还有在升国旗仪式上,国歌响起时许多孩子依旧不停打闹,而不是原地肃立,朝国旗行注目礼。仪式感本就该融入我们的生活,它能体现一种对历史、对国家、对他人的尊重,保持仪式感是体现我们个人修养的重要方面。因此,在小学阶段这个孩子成长和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创设仪式感势在必行。
  二、创设仪式感的策略
  “仪式感”不同于“形式感”,它需要孩子用心参与,充分重视。因此,仪式感一定是孩子们在真实有效的活动中培养出来的。
  (一)感受仪式感
  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是一项重要的活动,当人们看见国旗护卫队员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走向升旗台时,全场立刻变得鸦雀无声;当国旗飘扬时,它似乎有种魔力,令我们心生敬畏,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因此,学校在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时,教师应该先向学生强调国旗的丰富内涵,让学生明白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凝聚着先辈们的血汗,从而他们会真正重视升旗仪式,感受到仪式感。
  1.重视升旗仪式
  学校每周的升旗由升旗中队负责,升旗中队由高年级中队和低年级中队组成,升旗手则由这两个中队各出一名。两个升旗中队要推荐和训练旗手、检查旗绳、准备国旗下的讲话等相关事宜。学期末,学校根据每次的升旗准备、旗手表现、国旗下的讲话及总体效果进行评分,评选出“优秀升旗中队组合”“十佳升旗手”,并纳入优秀班级考核。
  2.规范服装
  在举行升旗仪式时,对师生也要制定相应的着装要求,如教师必须穿正装,学生要穿校服、戴红领巾,并要事先清洗、熨烫,衣服不整洁不得参与;鼓号队成员穿戴统一服装及帽子等。除此之外,少先队还可设立奖项督促孩子们认真参与升旗仪式。
  (二)巧用节日强化仪式感
  节日也是强化仪式感的一大契机,比如每逢教师节、儿童节、国庆节等节日,教师均可精心设计一些活动,突出仪式感。比如在儿童节时,教师为每个孩子精心准备一份礼物,并在班级举行相应的仪式,将礼物和祝福同时送出;重阳节时,带领孩子们登高祈福;国庆节时,选拔表现优异的孩子升旗,向国旗敬礼……每一次精心设计的活动,都能增强孩子的仪式感。
  (三)在不同场合培养仪式感
  教师可在学生入学仪式、入队仪式、少先队员代表大会、毕业典礼等场合中,培养孩子们的仪式感。在这些场合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们的仪式感。这样还能帮助孩子融入集体,传承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具有教化的力量。在不同场合培养学生的仪式感,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仪式感会让学生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对生命负责,自然就会让他们的行为举止高雅起来。
  (四)在课堂上营造仪式感
  成尚荣先生在《上课需要仪式感》这篇文章中指出,上课应当有仪式。每节课上课前,师生之间都要相互问好、致礼。其实,这种师生间的互动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仪式感。这种仪式感无论是对教师而言,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种尊重,而且这种仪式包含了责任感,即师生都要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堂课,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上课的仪式,实际上是文化的仪式,因此要让仪式感回到课堂里来。
  (五)积极营造“家庭仪式感”
  除了學校以外,学生的“家庭仪式感”也不容忽视。比如,教师应提醒学生,当家里人过生日时,应积极筹备,然后一起吹蜡烛、许愿、吃蛋糕、拍全家福;教师应要求学生家长留出“亲子时光”,一家人每周都有一个固定时间共同游戏、看书、看电影等,定制“成长相册”,相册中有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拍的照片,记录家庭的温馨……
  仪式感看起来很简单,但它能带给孩子制造幸福的能力,能帮孩子对抗生活中的消极因素,让孩子的生活更有目标和乐趣。教师可以在各种场合给孩子仪式感,形式上可以多样丰富……学校里,仪式无处不在;生活中,仪式无处不在。培养孩子的仪式感,让孩子能够获得真正的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万永勇
其他文献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域之间的差异不断加大,其中教育发展不公平、不均衡的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充分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旨在提高课堂效率、教师教学素养和学生学习兴趣,全面促进教学改革和教育发展。教育信息化最主要特点是开放、共享,不受时间区域影响。教育信息化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优秀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将知识以更合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
期刊
摘 要:文章力求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职业教育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为供给侧结构改革输送活力因子。本文从职业学校的教师、职业学校学生、职业学校的环境三個方面着手,提出了职业学校的改革建议,通过阐述企业家精神在职业学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倡导构建保障体系,力求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关键词:新时代 职业学校 企业家精神  一、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家精神的来源及内涵 
自古以来,为稻粱谋而为师者大有人在。诚然,教师是一份职业,但是在社会变革狂飙突进的背景下,教育教学的变革也日新月异。如果仅仅把教师当作所谓的职业是适应不了当今变革大潮的。做教师是做一份职业,做优秀教师就要做得专业,要有专业科学的精神,顺应当今的教育教学变革,明确前行的方向。做新时代优秀教师,就要有高度的专业眼光和能力,去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为教育教学创造出崭新富有生机的局面。不要认为教学
期刊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是和谐统一的,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也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進、相互依存。因此,“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生活情境中感悟,在探究实践中体验,在开放教学中提升,在多元评价中发展。  一、学生需要和谐发展  在数学教学
期刊
为了适应全新的教育背景与时代需求,小学教育成了教育主管部门最为重视的研究内容。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将小学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有助于为小学生提供发展平台,对小学生素质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小学教育的特点  对于小学教育而言,它是一个周期较长的过程,随着进入知识时代,整个理论界与社会都给予了小学教育极高的关注。纵观古今中外的小学教育的演变历程来看,小学教育功能的践行与发挥都处于一个渐
期刊
摘 要: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老师和家长乃至社会都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上,忽略对学生进行德育,这导致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这也与新时代对德育工作的要求背道而驰。本文讲述了如何解决当前小学德育教育被忽视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德育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最优秀的人就是具有高尚情怀的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