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中的月亮意象探析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hong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发现,器乐形象往往缺乏直观性和确切性。虽有部分学生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情绪,但多数同学还是觉得太抽象、难以把握。欣赏器乐曲之前,如果老师只注重音乐形态分析,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如果先讲个故事,学生虽对故事情节有兴趣,又会觉得音乐与故事对不上号。而且“按图索骥”也不是理解音乐的良好途径。我尝试着改进教学方法,运用月亮意象进行教学,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听赏器乐曲的主动性和想象力。
  
  一、月亮意象的概念与象征意味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概念,“情”、“景”的统一乃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在音乐中,离开主体的“情”,“景”就成了“虚景”;离开客观的“景”,“情”也成了“虚情”,意象是“情”、“景”的统一,而不是简单的相加。因此,“意象说”既不同于强调再现外在景物的“再现说”,也不同于注重表现内在情意的“表现说”。欣赏一首与月亮相关的乐曲,并非要求听者从乐曲中听出有个月亮,也不是只要感受到乐曲表现的情感。古今中外的众多音乐作品,将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相融合,立象以尽意,也就是将自然的力量人格化,通过对自然造化之魅力的感悟和赞美,肯定人自身的自由创造的本质。
  月亮意象,就是月球的“景”与主体的“情”的统一,这里的“主体”指的是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如创作主体(作曲家)、接受主体(欣赏者)等。古人认为形和象是两个概念,二者的区别就是《周易·系辞上》中所谓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象主要是由日月星等发光的天体组成的图形,更确切地说,这些天体只是在深邃无限的背景上无数抽象的点,借助想象将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点连结起来,构成类似于物象的图形。古人认为天象的变化,体现的是上天的旨意,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隐蔽在这些天象后面的深奥之意。天象有象而无形、有限又无限的特点,使“象”这个概念本身得到哲学上的升华。作为观照对象,月亮意象的象征意味,逐步演化成了本体的、人的存在状态。一轮明月当空,这永恒的天体会引发人们生存的孤独感、生命的短暂感、命运的神秘感等等。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深刻奥秘,无形的、内在的本体意念,都可以通过“象”来显现、传达和揭示。月亮意象由此完成了由非审美的物性领域向审美观照的精神领域的过渡与升华。
  
  二、月亮意象与音乐的民族性
  世界各地所见的月亮一样圆,可世界艺术图景中的月亮意象却各有所异。同样借月表达内心孤独寂寞的相思之苦,古曲《汉宫秋月》与德沃夏克的《月亮颂》却给人们展现出两种不同的月亮意象。
  漫漫长夜,宫墙高筑的深宫幽殿内,长久得不到自由的宫女们借月抒怀,抒发内心的寂寥清冷与无奈。笔者认为,此处的“秋月”未必描绘的是秋夜之月,而是如同中国的许多古典诗词歌赋一样运用了隐喻手法,用悲秋来刻画内心的失落、痛苦和哀愁。明月高悬于天际,本就显得清冷,加之以秋色则更显凄冷。
  二胡曲《汉宫秋月》是一部以宫怨为题材的同名琵琶曲的改编曲,作品旋律抒情委婉,细腻深情,细致刻画了古代宫女面对明月,表达内心的惆怅哀怨和对爱情的向往。这种情感较为内敛,是一种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在歌剧咏叹调《月亮颂》中,水仙女同样对着明月抒发对情人的思念,但情感表达外显,音乐并没有表现出悲苦之感,也没有刻意表达主人公的生离死别,旋律舒展绵延,抒发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啊,月亮留下吧,留一会吧!/告诉我,爱人在哪里?/银色的月亮请你告诉他,/我要用双臂拥抱他,/告诉他,在梦中想念我,哪管他只有一刹那。
  显然,受到不同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同样的物象在各个民族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音乐营造的意境也不尽相同。中国文化在总体气质上有着阴柔偏向,“月亮”题材本身就极具阴柔意蕴,所以它不只高悬在中国文坛上数千年,而且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也有十分突出的位置。民乐合奏曲中有《春江花月夜》、《花好月圆》、《彩云追月》,琵琶曲中有《月儿高》、《夕阳箫鼓》、《霓裳曲》,古琴曲中则有《秋月照茅亭》、《溪山秋月》、《良宵引》,现代创作歌曲中也有《月亮代表我的心》、《月光下的凤尾竹》等等。西方音乐中同样有月亮题材的作品,但由于古希腊以崇尚太阳神阿波罗与酒神狄俄尼索斯为两极,在音乐风格上更具阳刚气质或悲剧性,象征意涵或者雄浑高古,或者通脱潇洒,与中国音乐阴柔内敛的性质大相径庭。
  
  三、月亮意象与音乐的个性
  音乐表现的是人的心迹,每个作曲家生活的经历和思想观念不同,观月的心境不同,对月亮象征的体味不同,因而每部音乐作品都带有浓厚的个性因素,月亮意象异彩纷呈。
  德彪西与福雷都是生活在19、20世纪之交的法国作曲家,他们都创作过以《月光》为标题的音乐作品,灵感均来自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Verlaine)《高雅的宴会》中同名的诗篇。魏尔伦诗中写的是已故恋人和亲友亡灵的舞蹈,曼妙虚无,忧伤奇异。作为浪漫主义作曲家,福雷的艺术歌曲《月光》关注的是人,他的这首歌曲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用3/4拍,显然是一首速度略快的小步舞曲,象征戴着假面具令人忧悒的魂灵们优雅的舞蹈;二是具有明显独立性的钢琴主题贯穿全曲成为主旋律,人声仅是与它构成对位的声部,犹如琉特琴声与抒情歌声的交叠,在皓月灵境中萌动着心灵的戚楚。
  印象主义作曲家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诉诸感官把握月亮意象的内涵。乐曲开始一连串的平行三度和声、悠长的旋律和平稳的节奏,营造出一种恬淡静谧的宁静之美,星光闪烁的夜空,时而烟月迷蒙轻忧淡愁,时而光风霁月色彩繁杂,大自然交汇着生命的汩汩潜流,弥漫着难以名状的韵味与情愫。
  
  四、月亮意象与音乐原型
  原型(Archetype)又称原始意象,作为一种象征,通常用最隐蔽的形式贮存着历史的事实,是一部凝缩了的人类文化史,它往往出现在民族的神话、图腾崇拜物、艺术等领域。不同民族的成员对某些特定的审美对象下意识表现出明显的欣赏与钟爱。如月亮原型,出现在中西众多艺术作品中,夜空中的月亮不似太阳般刺眼,它静静地悬挂在天空,为漆黑的夜晚带来一丝光明,给夜不能寐的人们带来一些情感上的依托。月本无情,因人有意,使得它在不同的作品之中呈现出不同的意涵,象征着宁静与美好,或对遥远故乡的思念,或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慨叹。
  月亮是美与静的象征,《平湖秋月》《秋湖月夜》都体现出月亮的宁静致远之美。而当天上的月亮与地上的山水相结合,便会构成更加清美的景致。古曲《春江花月夜》描绘了月光映照下江水缓流的夜间美景,若没有了月光的清辉,这山水可能会失色不少。月光使得水面泛出粼粼波光,宁静的月色融入滔滔江水,营造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意境,恰似一幅中国水墨写意画,恬淡悠远的心志融入了明月山水之间。
  月亮意象作为音乐教学的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音乐教学尤其是器乐曲欣赏中的因抽象而难以理解和接受的状况。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不能望文生义、按图索骥,音乐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作为音乐入门的向导,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世界的经验,因为音乐本来就与生活紧密相联。
  
  (周冰洁,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211171)
其他文献
在英语复习课中摸索更加实用、高效、有吸引力的游戏教学形式,优化学习策略与技能,从情、知、意、行方面拓展学生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探索学生能够接受并喜爱的英语复习课的具体形式,从而让学生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中接受复习课,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从语言知识到语用能力的发展。  [正文]  小学生喜欢新鲜的事物,对新课的期望值较大,学习的热情也很高,但一到复习巩固时,学生没有兴趣,目前英语
一、引言  传统艺术中饱含着我国文化艺术的精髓,美术作为一种视觉文化承载了人类文化与思想的发展过程。作为美术教师要引领学生在美術学习中追寻历史根源,知其所以然。然而传承不是复古,教师要巧妙运用传统艺术元素激活课堂,拓宽学生视野,并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此更好地体现美术课堂的人文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本文将从挖掘传统艺术元素激活课堂教学的意义,并结合
半年前,我应邀到一所乡镇小学作《拉萨的天空》一课的教学观摩。课前10分钟,我走进该校的电教室,第一次与即将共同学习40分钟的学生见面。虽然我准备的是第二课时,但因为借班上课的缘故,第一课时是与该班语文老师商量后请他代劳的。教室里50多位学生在挤满一堂的教师的注视下鸦雀无声,端坐肃然。看来,这个班学生很是文明守纪啊,相信今天会有一次良好的合作。  为了活跃气氛,兼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照例我要走一遭
教学的高效性,是指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有效的时间内取得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这不仅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也是小学数学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性呢?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实,我们的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也有生活。如果将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例引人数学教学,促使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