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惮关山远 年华抒清音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hg54h446jn6gf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主办的“2006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颁奖晚会2006年11月25日在天津举行,河南电视台法制频道《法制时段》主持人程云获得了金话筒奖提名奖。在全国评奖改革后,金话筒奖第一次成为全国性奖项的形势下,能够获得金话筒奖提名奖,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河南电视台对于播音主持工作的重视和节目创新方面的突破。日前,记者在她紧张的工作之余对她进行了采访。
  
  意料之中的惊喜
  
  记者:获得金话筒提名奖是在自己的意料之中,还是在意料之外?听到这一消息的直观感受是什么?
  程云:惊喜是肯定的,当时参赛节目寄出去后,就做自己的事去了,因为全国只有二十个名额,觉得自己可能没戏,就没去想它。但说实话,从事播音主持工作以来,自己心中是有目标的,虽然不是太具体,但始终存在,所以一直在向这个目标迈进。应该说,这个奖项只是个路标,它告诉我,走过一个阶段了,还是挺欣慰的,因为路并没有想象中难走,特别感激引领我并与我一路同行的领导与同事们。
  记者: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下,知道自己获得了金话筒奖提名奖的?
  程云:法制电视栏目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必须经常在新闻现场采访。接到来自北京的电话通知时,我和同事正在外面工作,当时是在采访焦作山区一位绿化荒山的七十多岁老人,他告诉我,他这辈子什么都不想,只喜欢种树,看到满山的绿就什么都有了。我觉得,我们有相似之处。
  
  爱好成就梦想
  
  记者:人们常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走到主持人的岗位上,是不是年少时的爱好成就了今天的梦想?
  程云:很早以前我在一篇文章中提过:有人问我,如果不做主持人,你会做什么?想想,只能更无奈不会更精彩,因为我对这份职业有太深的爱、太久的渊源。在老家,我父亲是当地的第一代播音员,可以说,我从小是在播音间长大的。由于家庭的熏陶,话筒对我而言并不陌生,同时有一种特别的神圣感。2000年,我来到河南电视台,主持过《乡村》栏目,那时候也正是栏目红火的时期,一年后从事法制节目的主持工作。当时主持人是有节目任务的,每月除主持工作外,还要完成一期15分钟的专题片。我除了摄像没做过,其他包括策划、外采、撰稿、非线性编辑甚至字幕都是自己独立完成的,很累,但很充实快乐,因为你的劳动会被媒体放大,传播给更多的人,关键是它能影响和帮助更多的人,这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关于职业思考
  
  记者:河南电视台现在有九个频道,近百位播音员主持人,作为他们其中的一员,你是如何思考这个职业的?
  程云:我认为主持人首先得是人,真实的人,我们中的一些人在下面谈笑风声轻松自如,可到了镜头前一说话就上纲上线把自己扮成高大全形象,总觉得不说出真知灼见就对不住江东父老,多累啊。谁都不是全知全能、先知先觉,总有露怯的时候,况且还可能常常露怯,引来嘘声一片。倒不如说自己看到的、知道的、感受到的,只要是真实的,真情流露,错了也无妨,因为谁都会原谅“人”犯错误,但要是“神”犯了错误,那就不好说了。当然说“人”话的前提是,你是个怎样的人?既然从众人中被选择出来放在这个位置,你就必定要对身后的传媒和眼前的观众负责,你要更加注重自身修养,要有足够的敏锐,有更广博的阅历,更独到的见地以及爱心、良知和正义。
  总觉得,全台主持人的起点与平台是一样的,没有谁高人一头或低人一等。如果说,我们周围确实存在着大家公认的比别人更优秀的人的话,只是因为他(她)在这个过程中比别人更多了一份辛苦,更多了一份思考,从而更多了一份积累,更多了一份对这个职业认知的勇气。但谁又能说,明天的你不能比别人更优秀?只要你敢于付出,敢于思考,敢于真诚地表现自己的见地,错了又何妨?当我们每天早晨醒来,感到今天的太阳与昨天的不同,敢于尝试,敢于直面失败,何尝不是一件快事。其实选择了一种工作,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我们都应该感谢我们的职业,因为传媒的作用使我们每个人的努力都放大了,能够影响更多的人,所以我觉得,当别人赞美你的时候千万别太当回事,当想到你的工作成果有千万人在关注着的时候,千万别不当回事。
  而且要时不时地提醒一下自己: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追求与期待
  
  记者:人因为梦想而伟大。曾经的辉煌是昨天的华章,未来的机遇才是崭新的起航,诗人的语言让人不由自主地思想,面对电视发展的总体格局,作为主持人,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未来之路的?
  程云:未来很遥远,没有人能看清楚并清晰规划。索幸的是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职业,这是件让人幸福的事。有这么一句话:“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我想这应该是对责任的诠释,没有想过未来会如何,只要心怀责任,走好当下就可以了。
  如果真要说理想和目标,上一届评选我获得的是“金话筒百优”奖,记得当时写了一篇文章叫《金话筒离我们有多远》,而今天,我体会到了:只要心怀目标、勤奋努力,金话筒触手可及!
  从程云的访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成长、进步的点点滴滴,感受她的荣誉、聆听她的心声,河南电视事业美好的未来期待着更多的播音员、主持人脱颖而出。
  编校:杨彩霞
其他文献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之前,全国的形势可以说是百业兴隆,国泰民安。  走上记者岗位之后,为了开阔视野,体验各地风情,我曾到三晋大地、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小兴安岭采访,与当地的护林人、伐木工人、牧民促膝攀谈。那些日子里的采访见闻,就仿佛一幅幅风格迥异的风景画,镌刻在了我的记忆中。  1963年秋季的一天,我与新华社山西分社记者莎荫一道,从太原出发,来到辽阔富饶的晋南平原。在闻喜县东镇公社,采
期刊
吴晓霞,武警河南总队政治部新闻工作站副站长、人民武警报特约记者,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全军、武警部队和河南省大型摄影艺术展。1994年,其作品《小花》荣获河南省摄影艺术展二等奖;1998年,作品《兵贵神速》荣获河南省摄影艺术展一等奖;2004年,作品《裁判》参加纪念建国55周年全军摄影艺术展;2005年,作品《对弈》荣获全军摄影艺术展二等奖,并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展出。她不仅是2006年河南省十大女杰之
期刊
2001年9月11日,美国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遭到恐怖分子袭击此次袭击所造成的伤亡人数之多损失之大,在美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对9·11事件的报道也立刻成为美国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作为美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新闻周刊之一,《时代周刊》(《TIME》)在9·11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即9月14日,出版了9·11恐怖袭击事件特刊,全面地再现了灾难现场在之后的几乎每一期《时代周刊》中,我们都可以看到9·11事件的
期刊
一、选材标准:从“唯政治性”向“多元化”的转变    受时代政治、文化发展的局限,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封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对典型人物报道中人物的选择标准只有一个,即政治标准,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强烈的时代特征,二是鲜明的党性原则,三是坚定的人民性原则。“预定”报道的人物身上是否具有这三个特点是决定其最终能否成为报道对象的关键。①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文化多元化的渐进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事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出现,有人大胆预言:传统媒介——报纸将被取代甚至消亡。如今,更多的新的传播媒介出现,如博客、手机、MSN、QQ,可报纸却依然很精彩。  究其深层次原因,还是内容为王。但从传播手段、传播效果来说,作为平面媒体的报纸,在新技术变革到来之时,借鉴、嫁接新媒介,则会如虎添翼。    报网互动,成就最美女记者    2006年7月10日下午,13岁女孩王孟珂不慎落入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西30
期刊
从2003年非典爆发,2004年禽流感事件,2005年四川猪链球菌事件、松花江河水污染事件,到2006年一次比一次强劲的台风的侵袭,一次又一次的矿难,仿佛都象征着我国已经进入了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期。突发公共事件的频频发生既考验政府的应急反应能力,同样也向各大媒体提出了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课题,那么,媒体怎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受众对媒体过去在报道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表现有何评价和看法呢?带着以上
期刊
当下的新闻传播业界有一种怪现象:一方面是长期脱离新闻一线采访实践的编辑在指导记者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的稿件也大加斧砍,常常使原本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新闻丧失价值与鲜活性。一些新闻媒体高管把这种做法名曰“大编辑,小记者”,且说现在新闻传播已经进入“编辑时代”,即编辑是新闻报道采访策划的中心,记者要无条件服从,编辑可以不到现场,但却可以“运筹帷幄,指挥记者进行采写”。笔者对这种“大编辑,小记者”的激进做法不
期刊
刊登在《人民铁道报》2005年5月3日上的消息《海拔4161米:总理跟我们合影》一稿,在第16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消息一等奖。这是一篇充分展现国家总理与铁路工人之间深情厚谊的佳作。文中字字句句反映了总理亲民爱民为民的工作作风和务实形象,如文中写的:“来,我们一起合个影。”“和大家在工地上过节,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建设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难度最大的铁路,非常不容易。”“我向大家表示致敬和
期刊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讲就是做人的工作,是团结广大职工自觉投身经济建设和战胜各种困难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当前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思想多样化成为新时代赋予的新特色。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是摆在企业党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因此,将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做活、做实、做新显得尤为重要。    努力拓展领域,把思想政治工作做
期刊
都市报财经新闻报道与生俱来的四大困惑及其缘由    在都市报风光红火的背后,一大“软肋”与生俱来,至今依然——那就是在财经新闻报道上普遍存在着诸多困惑,没能找寻到属于都市报系自己的叙述方式,报道的力度和宽度与都市报的影响力不相匹配。  困惑首先表现在财经新闻与广告经营的碰撞上。众所周知,像《大河报》这样的都市类报纸,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不能不直面残酷的市场竞争。竞争就是如何经营和生存,如何投入最小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