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这一诗意的语言道出了教育的本真。近几年,人性化教育备受关注,以人性化理念打造习作新课堂,在习作教学的最根本处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已经成了语文老师共同的追求。然而,反思现行的习作教学,缺乏人性关爱的现象仍比比皆是。请看一组镜头:
镜头1:放学前,老师严肃地说道:“明天的作文课上,我们要写一篇作文:《难忘的一件事》,请大家回去想想,哪件事情是你最难忘的。”顿时,厌倦之色布满学生稚气的小脸。
镜头2:习作课上,老师将习作要求和结构框架一一讲过之后,学生便开始写了。孩子们咬着笔头托着下巴苦思冥想,像挤牙膏似的硬挤出一句句话。
镜头3:作文本发下来了,同学们急忙打开,依然失望:“又是‘及格’!”便丢下作文本,继续埋头写起作业来。
……
从上述镜头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传统意义上的习作教学,没有关注学生作为儿童的独特性,没有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孩子们想一想,只是将老师的意愿、书本的要求强加给学生,让花样年华的孩子过早地承受了生命的压力。
因此我们应该建立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习作教学。在倾注人文关怀的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把孩子当孩子看,要擅长“换位思考”,擅长站在孩子的角度精心预设习作流程,在积累材料、构思行文、习作评价等环节充分尊重学生天真烂漫的特点,引领孩子们丰富个体的体验,享受数不清的梦幻与快乐,培养学生思接千载想落天外的浪漫情怀、悲天悯人脚踏实地的求实精神,给孩子一个鲜活的世界和生命,为他们的精彩人生刷上一层亮丽的底色。
积累素材:把一个童真的世界带给学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作的源头活水是生活,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自由走进属于他们自己的童真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鸟儿追逐的云彩,有随风起舞的花朵,有潜入蚁穴畅游宇宙的快乐,有牛背上横吹短笛的童趣。在这个童稚、真实、流动的世界里,孩子们可以去同小树交流,与燕子对话,可以研究奶奶为什么总是那么唠叨,结婚不久的阿姨的肚子为什么一天天大起来,可以体验妈妈的辛苦,残疾人的艰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调用眼睛、鼻子、耳朵等感官,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冷静观察、仔细回味,体会生动的情境,咀嚼细微之处的浓浓情怀,感受自身的情绪体验,采摘新鲜生动、带着生活露水的素材,让他们的心灵如春天的小鸟般自由飞翔在生命的绮丽王国里,获得真切的体验,为个性化的习作提供丰厚的原汁原味的第一手素材。
镜头4:周六早晨,孩子们早早起床,或跟着母亲一起去鸡蛋加工场剥蛋壳,或三五成群去拣拾废旧物品,或来到田间采摘蚕豆然后拿去卖掉……这些同学都在认真地实践着老师要求利用周六赚取一元钱的“作业”。
镜头5:红红的邻居王奶奶是孤寡老人,腿脚不灵便,平时生活比较拮据。红红和几个同学自发组成了“爱心小队”,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到王奶奶家,给她送去米、油等生活必需品,帮她扫地做饭,为她梳头、掏耳朵。从此,王奶奶的小屋里时常传来欢乐的笑声。
春天芍药花盛开的时候,它的周围挤满了孩子们,钦羡它的美丽,细看它的结构,欣赏它的香气;自家的小猫失踪了,孩子四处寻找,却不见踪影,伤心万分;秋天的田野里蝴蝶纷飞,孩子们在田埂上追捉彩蝶;大年三十,孩子们跟着大人忙忙碌碌:买鞭炮、贴春联、准备年夜饭……
孩子们浸润在生动活泼的生活情态中自由采撷清新的生活露珠,然后回过神来梳理一些有趣的情节,盘点一番自己的心情,很多珍贵的细节和独特的情感便深深烙在学生稚嫩的心坎上,习作时它们便如流畅的旋律在心底轻轻流淌,在笔下自由吟唱。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着自己熟悉的生活,解读着自我,不经意间已放飞了他们的心灵,充盈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丰富了他们感悟生命的情怀。再写起作文来,何愁没有材料?孩子们的脸上怎么会不洋溢着充满生命活力的如花笑靥?
构思行文:让一片心灵的自由陪伴学生
从准备好材料到形成文章,是习作中跨度最大、难度最高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最需要关怀、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构思、剪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习作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孩子的大脑中没有那么多经验、规矩,这使得他们善于从新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我们应该充分挖掘这种闪烁着自由之光的灵动天性,让学生自主安排习作材料,进行自由表达,以求得习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使学生的习作呈现五彩斑斓的迷人色彩。
其次要创设宁静祥和的习作环境,让孩子们敞开心扉,自由倾吐;要照顾习作困难学生,及时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
镜头6:指导写“制作水果拼盘”这一活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制作了水果拼盘,并且评出了优秀作品。这件事情很有趣,你们想和其他人分享吗?
生:(齐答)想!
师:你最想和别人分享的是什么呢?
生:今天的比赛既有趣又紧张,我想把比赛经过和妈妈分享。
生:在评比前我的心情十分紧张,因为由于时间关系,我切的柠檬最后几片太厚了,我真担心会影响比赛成绩,心里像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直到宣布我们组得了第三名时,我的心才平静下来。
生:我要让妈妈教我削苹果。以前我从来没有削过苹果,以为很简单,所以自告奋勇削苹果。哪知道并不轻松,我削了半天才勉强完成,还差点受伤。我觉得我真是笨手笨脚,居然连削苹果都成问题!
生:今天我们组的拼盘获得了冠军,作为小组长我非常感谢我们组的其他三个人。这是我们四个人真诚合作的结果。我明白了只要齐心协力,什么事都能办到。
生:今天我们组的同学带来了很多水果,有香蕉、梨、苹果、桂圆、小番茄等等,多得竟然只用掉了一小部分。我想那些没有派上用场的水果一定在发牢骚呢!
……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好!下面我们就以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为重点写一篇习作,题目由自己确定,可以写体会,可以写过程,也可以写想象作文。一句话,要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写自己觉得有价值的内容。
师:如果觉得有困难,你可以和同桌商量,也可以找朋友、老师帮忙。不过有个要求,如果你要和别人商量,一定要轻声,尽量不影响其他同学。
第二天,习作收上来了,内容和体裁丰富多彩,令人耳目一新:有直接描写活动过程的,有表现自我感触的,也有反映水果王国公民竞选的。虽然有的文章并不很美,有的甚至语句也不够通畅,但篇篇文章均有动人之处,篇篇习作都跳动着孩子与生俱来的灵性。
这样的习作课堂,将写作中最复杂的心理过程——构思、剪裁变得非常简单,学生于不经意间便摆脱了成人的定势思维,完成了对习作材料的合理取舍,创造性地将表象材料组合成了习作;这样的习作课堂温暖如春,学生如沐春风,体验、情感、思维恣意放纵,去感受丰富的生命世界,领悟习作的无穷魅力,表达真实的生命情态;这样的习作课堂弘扬了个性品质,彰显了学生的智慧,点燃了孩子们的创造热情,张扬了人性的光辉。
作后评价:将一份成长的自信送给学生
很多年以前,美国孤儿院里的一个小女孩正对着镜子梳洗。小女孩洗了头,发际间飘着淡淡的香味。保育员走过来,看到小女孩,便止住了脚步,轻轻抚摸小女孩的头,说:“宝贝,你真漂亮!”这个小女孩后来成了美国著名的影星,她就是玛丽莲·梦露。梦露自小就是个自卑的人,但保育员那句话把她从自卑的深渊中拯救了出来,使她获得了自信,逐渐走向了成功。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生)自信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培养和维护。在习作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学生逐渐突破自卑的羁绊,学会欣赏自己的长处,让一份成长的自信始终陪伴左右。
我们不能吝啬鼓励的话语,不能忘了告诉孩子:“你真了不起!”不能不在孩子的习作本上写一些鼓励的话语,让他们在老师的鼓励中看到希望,树立信心;不能不尽量做到人人有“亮点”,篇篇有“亮点”,尤其不能忘了挖掘习作后进生的“亮点”,让一个个亮点串成一条通往成功的“星光大道”,帮助孩子尽情释放生命潜能,将生命演绎得更精彩更辉煌。
镜头7:评讲学生习作《游览沙家浜》
师:我先给同学们读几句从大家的上一篇习作中摘录下来的句子。
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两句比较优美的句子。
师:大家觉得这两句句子写得怎么样?
生:第一句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突出了沙家浜芦苇荡里水的清,我觉得写得很好。
生:还有一句进行了想象,由眼前的大炮想到了新四军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的场面,这样写文章非常生动。
师:你们猜猜看,是谁写的呢?
学生凭着自己的感觉猜测着。师微笑不答。
师:过了大约半分钟,师拿出一个作文本,说:“请大家看好,就是这位同学写的。”
学生纷纷离开自己的座位去看作文本上的名字。“是小姚写的。”“是小姚!”同时将羡慕的眼光投向了习作困难学生小姚。小姚望着自己的作文本,甜甜地笑着。
师:同学们,小姚这一段时间在作文方面进步很大,让我们用掌声表达我们对他进步由衷的赞叹,好吗?
生齐声:好!
随即教室里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小姚在掌声中显得那么开心,小小的脸蛋上浮起一团红晕。
是鼓励让小姚体验到了被赏识的快乐,获得了从未有过的自信。当然,他还会反复,还会表现出很多不足,但我会用宽容的胸怀原谅他习作中的不足,用发现的眼睛搜寻他的闪光之处,使他获得一种触及灵魂的愉悦,使这朵娇小瘦弱的生命之花也能灿烂美丽。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得好:“人活在树木和水塘之间,活在劳动和精神的自由之中,活在诗歌和艺术的边缘……”让我们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在习作课堂中营造一汪沐浴心灵的人文深潭,引领学生沉醉其中,使学生感受关怀,咀嚼生活,释放潜能,让习作教学熠熠生辉,闪烁生命的光泽!
镜头1:放学前,老师严肃地说道:“明天的作文课上,我们要写一篇作文:《难忘的一件事》,请大家回去想想,哪件事情是你最难忘的。”顿时,厌倦之色布满学生稚气的小脸。
镜头2:习作课上,老师将习作要求和结构框架一一讲过之后,学生便开始写了。孩子们咬着笔头托着下巴苦思冥想,像挤牙膏似的硬挤出一句句话。
镜头3:作文本发下来了,同学们急忙打开,依然失望:“又是‘及格’!”便丢下作文本,继续埋头写起作业来。
……
从上述镜头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传统意义上的习作教学,没有关注学生作为儿童的独特性,没有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孩子们想一想,只是将老师的意愿、书本的要求强加给学生,让花样年华的孩子过早地承受了生命的压力。
因此我们应该建立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习作教学。在倾注人文关怀的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把孩子当孩子看,要擅长“换位思考”,擅长站在孩子的角度精心预设习作流程,在积累材料、构思行文、习作评价等环节充分尊重学生天真烂漫的特点,引领孩子们丰富个体的体验,享受数不清的梦幻与快乐,培养学生思接千载想落天外的浪漫情怀、悲天悯人脚踏实地的求实精神,给孩子一个鲜活的世界和生命,为他们的精彩人生刷上一层亮丽的底色。
积累素材:把一个童真的世界带给学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作的源头活水是生活,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自由走进属于他们自己的童真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鸟儿追逐的云彩,有随风起舞的花朵,有潜入蚁穴畅游宇宙的快乐,有牛背上横吹短笛的童趣。在这个童稚、真实、流动的世界里,孩子们可以去同小树交流,与燕子对话,可以研究奶奶为什么总是那么唠叨,结婚不久的阿姨的肚子为什么一天天大起来,可以体验妈妈的辛苦,残疾人的艰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调用眼睛、鼻子、耳朵等感官,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冷静观察、仔细回味,体会生动的情境,咀嚼细微之处的浓浓情怀,感受自身的情绪体验,采摘新鲜生动、带着生活露水的素材,让他们的心灵如春天的小鸟般自由飞翔在生命的绮丽王国里,获得真切的体验,为个性化的习作提供丰厚的原汁原味的第一手素材。
镜头4:周六早晨,孩子们早早起床,或跟着母亲一起去鸡蛋加工场剥蛋壳,或三五成群去拣拾废旧物品,或来到田间采摘蚕豆然后拿去卖掉……这些同学都在认真地实践着老师要求利用周六赚取一元钱的“作业”。
镜头5:红红的邻居王奶奶是孤寡老人,腿脚不灵便,平时生活比较拮据。红红和几个同学自发组成了“爱心小队”,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到王奶奶家,给她送去米、油等生活必需品,帮她扫地做饭,为她梳头、掏耳朵。从此,王奶奶的小屋里时常传来欢乐的笑声。
春天芍药花盛开的时候,它的周围挤满了孩子们,钦羡它的美丽,细看它的结构,欣赏它的香气;自家的小猫失踪了,孩子四处寻找,却不见踪影,伤心万分;秋天的田野里蝴蝶纷飞,孩子们在田埂上追捉彩蝶;大年三十,孩子们跟着大人忙忙碌碌:买鞭炮、贴春联、准备年夜饭……
孩子们浸润在生动活泼的生活情态中自由采撷清新的生活露珠,然后回过神来梳理一些有趣的情节,盘点一番自己的心情,很多珍贵的细节和独特的情感便深深烙在学生稚嫩的心坎上,习作时它们便如流畅的旋律在心底轻轻流淌,在笔下自由吟唱。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着自己熟悉的生活,解读着自我,不经意间已放飞了他们的心灵,充盈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丰富了他们感悟生命的情怀。再写起作文来,何愁没有材料?孩子们的脸上怎么会不洋溢着充满生命活力的如花笑靥?
构思行文:让一片心灵的自由陪伴学生
从准备好材料到形成文章,是习作中跨度最大、难度最高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最需要关怀、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构思、剪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习作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孩子的大脑中没有那么多经验、规矩,这使得他们善于从新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我们应该充分挖掘这种闪烁着自由之光的灵动天性,让学生自主安排习作材料,进行自由表达,以求得习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使学生的习作呈现五彩斑斓的迷人色彩。
其次要创设宁静祥和的习作环境,让孩子们敞开心扉,自由倾吐;要照顾习作困难学生,及时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
镜头6:指导写“制作水果拼盘”这一活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制作了水果拼盘,并且评出了优秀作品。这件事情很有趣,你们想和其他人分享吗?
生:(齐答)想!
师:你最想和别人分享的是什么呢?
生:今天的比赛既有趣又紧张,我想把比赛经过和妈妈分享。
生:在评比前我的心情十分紧张,因为由于时间关系,我切的柠檬最后几片太厚了,我真担心会影响比赛成绩,心里像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直到宣布我们组得了第三名时,我的心才平静下来。
生:我要让妈妈教我削苹果。以前我从来没有削过苹果,以为很简单,所以自告奋勇削苹果。哪知道并不轻松,我削了半天才勉强完成,还差点受伤。我觉得我真是笨手笨脚,居然连削苹果都成问题!
生:今天我们组的拼盘获得了冠军,作为小组长我非常感谢我们组的其他三个人。这是我们四个人真诚合作的结果。我明白了只要齐心协力,什么事都能办到。
生:今天我们组的同学带来了很多水果,有香蕉、梨、苹果、桂圆、小番茄等等,多得竟然只用掉了一小部分。我想那些没有派上用场的水果一定在发牢骚呢!
……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好!下面我们就以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为重点写一篇习作,题目由自己确定,可以写体会,可以写过程,也可以写想象作文。一句话,要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写自己觉得有价值的内容。
师:如果觉得有困难,你可以和同桌商量,也可以找朋友、老师帮忙。不过有个要求,如果你要和别人商量,一定要轻声,尽量不影响其他同学。
第二天,习作收上来了,内容和体裁丰富多彩,令人耳目一新:有直接描写活动过程的,有表现自我感触的,也有反映水果王国公民竞选的。虽然有的文章并不很美,有的甚至语句也不够通畅,但篇篇文章均有动人之处,篇篇习作都跳动着孩子与生俱来的灵性。
这样的习作课堂,将写作中最复杂的心理过程——构思、剪裁变得非常简单,学生于不经意间便摆脱了成人的定势思维,完成了对习作材料的合理取舍,创造性地将表象材料组合成了习作;这样的习作课堂温暖如春,学生如沐春风,体验、情感、思维恣意放纵,去感受丰富的生命世界,领悟习作的无穷魅力,表达真实的生命情态;这样的习作课堂弘扬了个性品质,彰显了学生的智慧,点燃了孩子们的创造热情,张扬了人性的光辉。
作后评价:将一份成长的自信送给学生
很多年以前,美国孤儿院里的一个小女孩正对着镜子梳洗。小女孩洗了头,发际间飘着淡淡的香味。保育员走过来,看到小女孩,便止住了脚步,轻轻抚摸小女孩的头,说:“宝贝,你真漂亮!”这个小女孩后来成了美国著名的影星,她就是玛丽莲·梦露。梦露自小就是个自卑的人,但保育员那句话把她从自卑的深渊中拯救了出来,使她获得了自信,逐渐走向了成功。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生)自信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培养和维护。在习作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学生逐渐突破自卑的羁绊,学会欣赏自己的长处,让一份成长的自信始终陪伴左右。
我们不能吝啬鼓励的话语,不能忘了告诉孩子:“你真了不起!”不能不在孩子的习作本上写一些鼓励的话语,让他们在老师的鼓励中看到希望,树立信心;不能不尽量做到人人有“亮点”,篇篇有“亮点”,尤其不能忘了挖掘习作后进生的“亮点”,让一个个亮点串成一条通往成功的“星光大道”,帮助孩子尽情释放生命潜能,将生命演绎得更精彩更辉煌。
镜头7:评讲学生习作《游览沙家浜》
师:我先给同学们读几句从大家的上一篇习作中摘录下来的句子。
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两句比较优美的句子。
师:大家觉得这两句句子写得怎么样?
生:第一句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突出了沙家浜芦苇荡里水的清,我觉得写得很好。
生:还有一句进行了想象,由眼前的大炮想到了新四军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的场面,这样写文章非常生动。
师:你们猜猜看,是谁写的呢?
学生凭着自己的感觉猜测着。师微笑不答。
师:过了大约半分钟,师拿出一个作文本,说:“请大家看好,就是这位同学写的。”
学生纷纷离开自己的座位去看作文本上的名字。“是小姚写的。”“是小姚!”同时将羡慕的眼光投向了习作困难学生小姚。小姚望着自己的作文本,甜甜地笑着。
师:同学们,小姚这一段时间在作文方面进步很大,让我们用掌声表达我们对他进步由衷的赞叹,好吗?
生齐声:好!
随即教室里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小姚在掌声中显得那么开心,小小的脸蛋上浮起一团红晕。
是鼓励让小姚体验到了被赏识的快乐,获得了从未有过的自信。当然,他还会反复,还会表现出很多不足,但我会用宽容的胸怀原谅他习作中的不足,用发现的眼睛搜寻他的闪光之处,使他获得一种触及灵魂的愉悦,使这朵娇小瘦弱的生命之花也能灿烂美丽。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得好:“人活在树木和水塘之间,活在劳动和精神的自由之中,活在诗歌和艺术的边缘……”让我们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在习作课堂中营造一汪沐浴心灵的人文深潭,引领学生沉醉其中,使学生感受关怀,咀嚼生活,释放潜能,让习作教学熠熠生辉,闪烁生命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