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市中考作文题解与佳作展评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824za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考真题】
  题目一:请以“读书 实践 收获”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文题解读】
  这是一道条件式关系型作文题,要从不同层面解读“读书 实践 收获”这三个要素,要辨清三者之间的特定关系——条件与结果,只有认真“读书”,坚持“实践”,才能“收获”。这道题的选材空间很大,考生可以从自己的爱好、生活和学习等角度加以展开。不过,要在选材上出彩,必须准确理解“读书”。乍看“读书”和考生的生活实际接近,选材似乎很容易,但想获高分必须尽量避免中考范围的名著,同时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书,或选择文学性的书来写,或选择自然科学类的书来写。切忌选择“读书”的随意性,它可能埋下题材平庸的隐形炸弹。就“实践”而言,可以是家庭、学校、街道、社会的任何一个角落,选择自己真正地融入生活、做生活主人的事来写。所谓“收获”,即得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提升了什么。要求考生不仅要多看多参与,更要多思多想多总结。总之,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选取自己最熟知、最易驾驭、最有把握、最有话可说的“读书 实践 收获”密切联系的事来写。
  如果写记叙类文章,就得先将关系具体化,再将具体化的关系化为一个具体生动的故事进行描述,并注重以心理、细节传情。假如写议论文,可把具体化的关系作为论点展开论证,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结构模式,并注意论证的层次,切忌平面化展开。总之,不管选用什么文体来写,行文时都必须努力突出选定的文体特征,切勿头脑发热而选择不熟悉的文体来写,进入文体“四不像”的误区。
  【考场佳作一】
  读书 实践 收获
  ◎北京一考生
  我曾经是一个忧郁的女孩。一点生活的不顺、学习上的挫折都会让我情绪低落,独自咀嚼忧伤,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有点像琼瑶笔下的可怜人儿。
  有一天,朋友带来一本书,翻开书页,墨香撩人。她轻轻地读给我听:“登山时,风雨突起,最好的自救,不是迅速躲避,不是向山下跑,而是向山顶走。登山家如是说:‘往山下跑,可能会遇上爆发的泥石流而被淹没;躲起来更糟,大的风雨常会造成泥石流和塌陷,躲避只会让你陷入险境;只有往山顶走,风雨虽大却不足以威胁生命。’”我无语,静静地听着,觉得“我”真的在登山,突遇风雨,两只脚开始向山上攀登。
  朋友见我凝神屏气,陷入沉思,笑着说:“再读一段吧。”我从登山的风雨里又回到倾听中。“东坡居士常与禅友佛印斗智斗嘴。这一日,东坡问佛印:‘你看我如何?’佛印说:‘居士像尊佛。’东坡甚为得意,随口说道:‘禅师像堆屎。’佛印听后,默而不语。回家告以小妹,小妹嗔道:‘兄长不知佛眼中处处皆佛,师父说你像佛,是因他心中有佛,而你的心中都有些什么呢?’东坡面有愧色。只要你心中充满阳光,那么世界也会是明媚的一片。”细细品味这个故事,我的心不觉颤了一下。默默地望着朋友,只见那犹如清泉一般的眸子闪烁着鼓舞的目光。我笑了,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微笑,真实动人,那是释放紧锁的灵魂的轻松。我从朋友手中接过了这本书——《与心灵有个约会》,并慢慢地走进了这本书,边实践边收获。
  一有空闲,我便轻声吟诵,有时也高声朗读。当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一改过去的悲观心理,明白了要迎向风雨,任何的后退与躲避只会使自己深陷逆境,萎靡沉沦。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一改昔日的无能心理,学会了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停一停,另起一行,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找准属于自己的路。另起一行,也就意味着永不松懈,永不萎靡,意味着在困境中重新崛起。当期待某事的结果时,我一改昔日的急躁心理,从享利希那里,学会了耐心等待,去品味人生中难得的惬意,这更让我充满希望。当做事犹豫不决时,我一改过去优柔寡断的心理,学会了毅然斩断退路,背水一战。因为从理查德那里我知道了:当你面对一堵很高的墙,正在犹豫能否翻过它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把你的帽子扔到墙那边……
  这本书中有个受人欢迎的姑娘艾米丽,她告诉我,体恤别人,关怀别人,将自怨自艾抛至一旁,美丽便会不请自来。于是,我也成了书中的艾米丽,改变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坏习惯。同桌病了,我主动帮她找药,再倒上一杯热水;同桌没带棉衣,寒流却突然而至,我将自己的羽绒服让给她……同学们都很喜欢我,在我生日那天,他们竟送给我一个双层大蛋糕,上面写着:“祝我们的阳光女孩生日快乐!”我好感动啊!
  顾城说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 我说:“读《与心灵有个约会》,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好心情。”
  读书、实践,改变了我!读书、实践,让我收获多多!
  【评点】
  这篇考场作文的最大亮点是选材精当,详略有致。全文紧扣“读书 实践 收获”,精心选择了大量的事例来表现“我”这个“可怜人儿”,通过“读书”“实践”,逐渐变成书里的“阳光女孩”的经过。另外,语言朴实流畅,真情动人,感染着阅卷老师,也感染着每一个读者。
  【考场佳作二】
  读书 实践 收获
  ◎北京一考生
  脚蹬“安踏”,头戴遮阳帽,背起行囊,带着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骑一辆“老凤凰”,向乡村出发。转过曲曲折折的道路,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终于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呼吸着自由而清新的空气,拥抱着绿色的大地。
  初三的时间走得太过匆忙,总喜欢这样停下自己的脚步,读点书,收获好心情。
  “老凤凰”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缓缓前行,路旁参差不齐的树木苍翠欲滴,以自己的方式生长着,阳光投下的绿阴铺满了整条小路。树上偶尔传来无名鸟儿的鸣叫声,那声音像山涧的清泉汩汩流过幽深的山谷,像淅淅沥沥的雨丝轻轻落在黛黑的砖瓦上。这是来自内心对快乐的追求,这是来自灵魂对自己的坚守,因而才会唱出如此美好的歌声吧!田野里茁壮生长的庄稼,在蓝天、白云、黑壤的衬托下,色彩相间、层次分明。仿佛是大地孕育的精灵,载着沉甸甸的喜悦,空气中飘荡的是那种满足的味道。我感叹大自然的无限魅力,它让我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在身心疲惫的时刻,读着《痛并快乐着》,出来走走。
  路向远方延伸,车轮滚向前方,我累了。停下“老凤凰”,躺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柔软的草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后背,静静地闭上眼睛,野花的幽香夹杂着泥土的芬芳,微风吹来,像远处高楼上飘来的歌声似的。我从包里取出那本《痛并快乐着》,倚着树坐下,淡淡的墨香在空气里迷漫。虽然现在流行电子书,然而我还是喜欢这样看书的感觉。虽然《痛并快乐着》已看了十多遍,但我还想看,特别是在乡村独自旅行时,静静地坐着,静静地看着书,收获颇丰,更能感悟到平淡中透着人生的哲理。
  平日里戴着世俗的面具,紧闭心门,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却变得越来越不像自己了。来到这里,不是为了躲避现实,而是在实践中寻找生活的答案,为了追求真实的自我,回到生命最初的美好。这里的一花一草,一叶一木,都以自然的状态生长着,实实在在的原生态,让我回到了生命初始的时候,找到了生命的本真。在这里,我的心平静而真诚,渐渐感悟到人生是快乐的,也是痛苦的,都是一种心灵的交融。
  纸页在指缝间翻转,从清晨到黄昏,该整理行装回家了。远方传来厚重的歌声,一个老汉和一头牛由远而近,歌声里没有对生活的抱怨,也没有对贫穷的哀叹,只有简单而真实的快乐。他一定和我一样得到心灵的洗礼,痛并快乐着。
  夕阳的余辉照在返回的小路上,洒在我的脸上,也洒在《痛并快乐着》上。读书,实践,收获,温馨而美好……
  【评点】
  这篇作文巧选角度切入,选材新颖而独特。作者读书、实践,其收获是心灵得到洗礼,精神得以升华,中心明确而深刻。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小作者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手法,文中浓墨重彩地写了乡村小路、田野之美景,描写了“我”读书的情态与心情的变化,令人称妙。
其他文献
一盏一盏街灯,挑开夜色  也挑开一个接一个垃圾桶盖子  一根铁制的钩,伸进去  手电筒的光和垃圾一起被钩来钩去  当一些可换钱的东西被钩出来  女人脏兮兮的脸也会钩出一丝笑容  不知何時,才能钩出好日子  女人就想着,能把夜早点钩亮起来  立雪,本名徐子飞,建筑工,江苏扬州人,诗歌爱好者。文字散见《诗刊》《延河》《读者》《星星》《青春》《绿风》等,出版个人诗集《扬州十月》《成都有雨》。
当你遇到一条满是荆棘的路时,是挥舞起手中的长剑奋力闯过,还是另外选一条适合前进的路?  澳大利亚的一家老店——“玩具医院”因为时代的发展,几乎是举步维艰,店主决定改变经营思路:由千方百计使顾客微笑变为努力使顾客流泪——主修那些属于成年人的“带有顾客童年记忆”的玩具。结果这家店的生意更红火了,很多成年人带着自己的玩具前来修理。在这里顾客带有感触的眼泪就是对他们工作的最高赞许。  有时候,当一个方向走
摘要:范小青有多部涉及城市建设、城市生活的小说,以此建构了范氏融合古韵与现代色彩的都市小说系列。范小青的都市小说叙述的焦点是文化古城遭际现代都市时所产生的冲突及忧虑。在现代化与城镇化已成趋势的语境下,如何在古城的基础上兴建新城,旧有的传统如何融汇当下,当下如何迎接过往,这是范小青都市小说直面的问题。流着古城血脉的范小青在都市小说中展现的古城改建,更多的是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建设新城的构想。这种想象充满
又是一年的七月了,天气闷热无比。但这也是一个特殊的月份,对于广大高考学子和家长来说,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啊!  这是一个寻常的下午,天气又闷又热,屋外的蝉鸣十分刺耳,使人感到心烦意乱。  门外一声又一声急促的敲门声响起,把我从床上惊醒。我略为生气地前去开门,一看是爸爸,我便像平时一样叫了声:“爸。”父亲却不同以往沉闷地回答了声:“嗯。”只见爸爸眉头紧锁,手里紧攥着的手机似乎都能捏出汗来。他要打
一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八十年代  徐勇:在您和钱理群、陈平原老师提出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范畴或框架中,八十年代文学是处于一种什么位置?  黄子平:我们当时就身处“八十年代文学”之中,所以才能回溯性地设想一个叫做“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相当粗糙的文学史叙述框架。八十年代文学是出发点,立足点,为了理解自己的当代,解释它,不仅需要新的理论、新的批评,而且需要“文学史”知识的支援;更重要的是,正是自以
林莽,原名张建中,1949年生于河北徐水。在北京读小学和中学。1969年到白洋淀(安新县北何庄)插队,同年开始诗歌写作。“白洋淀诗歌群落”的主要成员。1974年底回到北京,先后在中学和大学工作,后任职于中华文学基金会文学部和《诗刊》编辑部。北京大学诗歌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协理事。出版过诗集、诗文合集、诗画集10余部,编辑和主编诗歌选集、專辑几十种,撰写诗歌评论和序言等文
佛罗里达的海滩和蓝天,对一个来自北方的游客来说显得格外迷人。游客要去游泳,就问导游:“你能肯定这里没有鳄鱼吗?”  “没有。”导游微笑着回答,“这里没有鳄鱼。”  游客不再担心,他步入海里,畅游起来,而后又问导游:“你怎么那么肯定没有鳄鱼呢?”  “鳄鱼精得很,”导游答道,“它更怕鲨鱼。”
【模拟金题】  行走在人生旅途上,你总会走过许多地方。也许,有一个地方,凝聚着你的感动和期盼;也许,有一个地方,记录着你的欢乐和笑容;也许,有一个地方,镌刻着你的伤痛和泪痕……这个地方,会勾起你刻骨铭心的记忆,会牵动你连绵不绝的情思,会触发你褒贬扬抑的议论。每当你从这里走过,你就会心潮澎湃,浮想联翩……  请以“每当我从这里走过”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角度自选,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引
来到夏天,鼹鼠老师这一期要给大家奉上几位平凡女性的故事。她们虽然只是茫茫人海中的普通一员,却都有着一颗强有力的炽热之心。她们力量微小却执着地做自己,她们用慈悲、温柔、坚忍、耐心去温暖身边的人,温暖整个世界。这期的几个故事告诉我们:再微小的努力也会爆发大能量,一句贴心的话语、一张温暖的笑脸、一份坚持的努力,最终都会产生温暖全世界的力量。  光荣的残缺  美貌与力量并存的女性才是美的主旋律,艾米·穆林
《骆驼祥子》自1939年第一次出版,到现在已经由多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几十版,而从20世纪40年代起,这部巨著被译成英、日、法、德、俄等多种文字,享有较高的国际声誉。这部小说曾先后被改编为戏剧、电影、电视剧,也捧红了斯琴高娃、张丰毅等演艺明星。  从提升我们青少年文学素养的角度来看,即使你惊叹于“奥斯卡”获奖作品的不可思议,也不及亲自阅读文学作品来得更有营养,更何况是《骆驼祥子》这部举世公认的经典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