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语文课堂“东施效颦”

来源 :软件·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uro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许多课堂“忽如一夜东风来”,呈现出许多酷似新课改的局面。教师学生异常活跃,或效仿名师,或移花接木,把课堂变成了“作秀场”。收效微乎其微,因此,我们要打破这种虚伪的借鉴,还语文课堂真实的面容。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新课改 缺失 方法
  当今的语文课堂,许多教师对名师名课的钻研却只停留于表面,对名师名课中的许多做法的效仿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取其形式而未得其真味。所以有了课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高潮迭起,构思独特、设计新颖,或者看似行云流水、流畅自如,而实质却经不起推敲,教学过程花哨繁琐,于学生的发展则是毫无意义,收获甚微。
  一、审视“议论纷纷”之美,谨防“价值引导”的缺失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议论纷纷的课堂氛围,不仅是学生与文本对话中个性化感悟的展示,还是实现与教师与同学对话的有效途径。因而许多教师精心设计话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字斟句酌激发学生感悟,多元解读引发学生观点碰撞,设置矛盾鼓励学生质疑解难;课堂上尊重学生,顺势利导,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学生畅所欲言、表达与思维共进的同时,也有一些老师忽视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主导作用:面对学生的唇枪舌战,却含笑点头不置可否;面对学生自相矛盾漏洞百出的见解,却一概肯定;面对学生虚假夸张的情感表白,却大加赞赏。
  1、教师要敢于否定。一位老师教学完《狐狸和乌鸦》,鼓励学生谈谈与众不同的想法,学生纷纷发言,其中一人说:“你想得到一样东西,如果直接向爸爸要,爸爸可能不给,你得想办法和他兜圈子,哄爸爸高兴,然后爸爸就会给你买了。”老师笑着说:“哈哈,你的想法有创意,能联系生活解决问题,不错。”很明显这位学生的想法存在着价值取向的错误,教师却因为要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而作了肯定,这显然是不妥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引导的作用,主导的地位绝不可轻易放弃。
  2、教师要善于引导。教师从学生的疑问中及时生发了一个话题,在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下学生对这个问题形成了多种答案,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教师就此放弃引领,那么学生的见解就不会深入。而这位老师则及时引入柳宗元生平简介,使学生在多元解读中和“知人论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学习方法的熏陶,很好地体现了教师在价值取向上的导向作用。
  3、教师要适时提升。笔者教学六年级上册课文《最后一头战象》,引导学生对战象嘎羧“摩挲战鞍”、“凭吊战场”、“重伴战友”等场面文字细加品读,在学生充分感受到嘎羧具有灵性,对战友、对战斗生涯充满留恋后,适时总结提升:“我不禁想起这样一句话‘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嘎羧在它生命的最后时刻也在回首往事,它为它曾经是一头战象而骄傲,为它曾经的英武豪迈而自豪,为它生命中曾经如此辉煌而义无反顾。嘎羧的灵性有了人性的光辉!”教师的总结使学生在已有认知上获得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二、审视“情意浓浓”之美,谨防“个体体验”的缺失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而阅读教学首先要采取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恰到好处的音乐,美轮美奂的图片,加上教师饱含激情的连珠妙语,往往能创设出理想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使学生的情感达到预期的饱和状态,或潸然泪下,或深思默想,或愤怒激昂,或怅然感慨。情动而辞发,此时学生的所感所思往往成为课堂的点睛之笔。但所有情感的生发应该是建立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前提上的,而有些教师过分迷信“情感渲染”的作用,动用声、画、乐多种媒体,本人情感激昂,情绪饱满,滔滔不绝地运用自身语言的优势,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排山倒海地压向学生,单单忽略了“文本”这个前提,忽略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习得,这就成了“舍本逐木”,“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1、创设情境要把握好时机。一位教师在教学《慈母情深》时,仅仅初读了课文,概括了主要内容:同学们,我们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沐浴着母爱的恩泽。
  一堂好课,学生应该是“渐入佳境”,趟过了水,走过了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而后“豁然开朗”。如此,学生的情感才能水到渠成,课文给予学生的影响才能深入而持久。而在此课例中,学生对于文本还刚刚进入,还未经历独自体验情感独立咀嚼言语的过程,就接受了教师的“情感强暴”,这与阅读的本意(是读者对文本的叩问、质疑、充实、延伸,是从自己之意出发,经过对文本的言语感知,与作者沟通、交流、碰撞。)是相冲突的,这就造成了学生个体情感体验的“无自主”,虽偶能被教师感染,但却并非“出于衷”,即使“纷纷表达自己对母爱的理解”也只是学生的学前体验,而非源于课文学习的体验。
  2、教师的情感体验不能取代学生的情感体验。通常教师教学是建立在自己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对文本的深度开发上的,但教师的理解水平因着人生经历,认知水平的差异,与学生的理解、感悟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而音乐、图片、语言营造出的情意融融的氛围,往往会掩盖学生体验的真实状态。而那些独特的与教师不同的情感体验,也随之消散在音乐的旋律和语言的泡沫中。《课标》中所倡导的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教师还要留出空白允许学生发表个体感悟。
  总之,我们要避免导致教师们在听课看课时只关注教师本人听感上、观感上的享受这种错误的现象发生,还语文课堂的平静与美丽的真实面容,让学生的情感、思维、认知得到全面的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学生对音乐兴趣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越来越被人重视,但一些学校的音乐教学并不容乐观,学生在课堂上并不是认真的聆听音乐,有的交头接耳,有的昏昏欲睡,更有甚者偷偷地用耳机听流行歌曲。  【关键词】 职高音乐 欣赏教学 教学策略  学生喜欢音乐,但不愿上音乐课,那么为什么会出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舵手,是学生成才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又是德育工作。班主任是经师,更是人师。班主任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