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写作:写作形式、价值取向与教学策略r——基于统编版语文教材写作编写的思考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xtronnp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写作是有助于思考、学习和研究的写作,是一种外向型的探索知识、认知社会、解决问题型的写作形态,不同于我国传统中小学的写作教学形态.统编版语文教材写作的编写,在继承传统真情实感类写作的基础上,彰显了鲜明的认知写作取向,呈现了丰富的认知写作形式.研究发现:梳理教材中丰富的认知写作形式,可以更准确地关注到教材中新的写作教学内容;揭示认知写作教学的价值取向,可以更好地理解认知写作的本质和价值.有效实施认知写作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开发认知写作教学知识”和“综合推进写作过程中的认知历程”两个方面.后者主要包括四个操作要领:一是创设写作情境,凸显认知困惑;二是直面写作任务,强化任务解决意识;三是夯实写前“研究”,推动“认知”发展;四是结合任务解决的需要,灵活匹配“写作技能”.上述研究将为中小学写作教学开辟新的实践空间,也可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重要的学科支撑.
其他文献
人体生命体征监测传输系统可以满足特殊需求.基于nRF2401人体生命体征监测系统采用性能稳定、价格低廉的STC89C52单片机担当MCU,搭配射频模块nRF2401作为无线传输单元,完成患者体温和脉搏的实时采集、无线传输和动态显示.实际测试证明该系统能有效地反映患者部分身体状况,满足特殊病区的需求.
了解新时期我国语文教育的研究现状,掌握其研究趋向,不仅是学术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语文教育教学全面建设的需要.通过对“十三五”期间《复印报刊资料》语文教学系列刊转载论文情况的分析发现: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现实挑战与落实路径、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阅读素养的培育、写作教学的承继与拓新、统编教材的研究与使用、思维的理论研究与培养路径、“互联网+”视域下的语文教学创新等,是“十三五”期间语文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展望未来研究的深化,应着眼于语文教育发展的理论视域、语文学科知识的除旧纳新以及语文研究范
中学历史教育学是学科教育发展的时代产物,其源于历史教学法又超越历史教学法,本质上是创立中学历史教育的实践理论.研究认为: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中学历史教育学应整合历史学和教育学两种研究取向,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中学历史教育理论体系,以着重解决历史教育实践的原理性问题,发挥历史学教育功能,提升历史教育的专业水平.这是建构中学历史教育学和解决历史教育深层问题的必由之路.
1996年,新中国第一部《职业教育法》出台.时隔25年,2021年《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首次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法审议程序.本次修法草案强化了党的领导、明确了类型定位、突出了体系建设、完善了保障条件.但宏观上还存在管理体制、修法机制、配套制度、法律刚性等四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微观上看,还存在很多细节问题需要调整.具体归纳为四类问题:一是理念上法律定位不够准确;二是逻辑上整体思路不够清晰;三是内容上重大制度不够明确;四是形式上法条表述不够严谨.提出四条修法建议:一是确立修法机制,明确修法周期,提高修法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