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农校语文个性化教学的课堂教学意识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angel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下个性化教学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式上要求转变过去那种一味地接受、机械地训练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而这些正是新课标实施的根本目的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新的教学意识。
  一、学生
  1、尊重主体,灵活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张扬个性的场所。以学生的学来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是有差异的,我们必须承认,问题在于对这种差异,如何变不利为有利。如果能利用这种差异,去开发不同层面学生的多种智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学生就会自主地与老师合作,去探究问题,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 “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即把全班学生看成同一个性,同等水平对待,其结果造成了有的学生“吃不饱”,而的有的学生“饿得慌”,影响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个性化教学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都是平等的机会,使“培优帮差”分类推进变成现实。
  2、调动学生,引发思考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因此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应以引发学生的富有个性的思考问题力作为己任,而不以强调答案的确定性为目的。让课堂充满民主平等的和平气氛,积极调动学生的各种学习因素,尤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调动。现代教学观认为,不应将学生视作容器,而应将其看成有思想的人。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苛勒(Wohgangkohler)认为学习包括知觉经验中旧的结构的改组,以及新的结构的豁然形成。因此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知识重构机會,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教学情景当中,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自己的学习兴趣与教学目标统一起来。
  3、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课堂教学中要强调因人施导,因材施教。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这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智能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他还说:“少之时,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这是孔夫子对人们道德修养方而的论述,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分年龄段实施教育的论述。这都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语文教学中,针对不同的个性施教,在施教中让学生的不同个性得到自由充分的拓展,也是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要根抓每个学生的实际能力,自主地选择布置相应层次的练习。要使所有学生都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个性。
  课堂提问设计应有层次性,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都能“跳起来摘到苹果”。
  二、课堂
  1、创设情景,展示个性
   创设情景,有机教学,给学生展示个性的最佳时机。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设置好内容,让学生上台作演讲,给有表现欲的学生表现一番的机会;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材的知识点,进行迁移和发散思维,点燃学生头脑中储存的生活表象,使他们的多种智力得以发展;可以结合课文意境,让有绘画天赋的同学施展才华……通过情景的创设,使学生们各自的个性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既调动了积极性,又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语言以外的其他智力,从而在老师的点拨下顺利地解决疑难问题
   2、营造氛围,质疑问难
   传统的语文教学,偏废学生个体心理需求和课程基础的差异性,必然本能地视学生为被动、单向接受知识的容器,以致学生思想依附、灵魂萎缩、个性压抑。语文新课标确立了多元、个性的课程观,这就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务必积极营造浓厚的现代民主氛围,在批判继承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联想比较,鼓励学生探究问题、质疑问难、多维发散、系统组合、悦纳异己,使之跳出或超越复制性思维的禁锢,充分地释放其多向探索的潜在激情和突破陈规旧习的思维个性,优化其语言思维品质,发展其自主独立、求新求异的思维能力。多角度的思考方式,独特性的思维方法,是个性发展的最高境地。
  3、巧设问题,张扬个性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智力得以多元发展?巧设问题,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可以通过讲述故事,设置问题让学生去探究,还可以将问题具体化,交给学生去讨论、交流,发表意见。只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得当,巧设问题,不但课堂教学任务能顺利完成,而且还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张扬他们个性的目的。
  4、 课堂生成, 留有空间
   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指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进行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使教师、学生和教材互相碰撞,而产生的新的教学内容。个性化教学强调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而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构建生成性的课堂教学,而不是对学生的突发奇想置之不理。体现教学过程的生成性,首先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师生之间达成沟通,学生介入学习。其次,教师在备课时要给学生留有生成的空间。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他们对同一问题会产生小同的看法,这样在教学中就会生成很多有用的教学资源。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调整预设。在教学中遇到突发问题时,不能置之不理,应适时调整预设,随机应变,顺应学生的思路,关注学生的问题和需要
  三、评价
  1、评价问题,重在激励
  教师应善于利用主观性,多义性的语文材料,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一位教师在讲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一位学生对历来被奉为通感手法经典之作的那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出异议,认为作者把荷香比作歌声似乎并非最好,因为文章通篇的意境都极为宁谧,除了作者,没有一个人出现,而这样的比喻会破坏整体效果。
   2、评价学生,因人而异
  评价具有重要的激励、导向功能。在个性化教学中,要实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考虑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别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以统一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而应使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同学积极主动,很活跃,有的同学处于被动状态,在课堂上很沉默。因此,教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应实施不同的评价。对于处于被动状态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即时性的评价,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对自己有信心。对于中等生的评价教师既要肯定又要指明不足,激励其前进。而对于优等生,教师要严格要求,提高标准,使他们不断超越自己。多样化的评价不仅能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进步,更重要的是张扬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品质。
  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没有读完就经营电脑公司去了,从自手起家发展到拥有几百亿美元的个人资产,靠的也不是文凭,而是特长。社会不要求我们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科学家,但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个个学有所长。如果我们用多元发展观,重新审视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爱好和特长,不拘一格,让学生各领风骚,那么,我们就能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支撑下去设立崭新的育人观念,施展育人才华,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生机勃勃。
  3、评价教法,求同存异
  教学方法,求同存异,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思维与个性.才有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至理名言。才有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众生形象。抛开教参,使自己成为你自己,才能教出你自己的个性,讲出自己的心得。放开学生的手脚,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爱因斯坦说:“让每个人都作为个体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被崇拜的偶像。我自己受到人们过分的赞扬和尊敬既不是自己的过错,也不是自己的功劳,而是一种命运的嘲弄。”因此,对于同一教学内容,我们应允许有不同教法,不能要求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我们的优质课在制定评分条例时,应该把展示教师个性美的因素考虑进去。任何站在讲台上的教师,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教师。一个教师不能两次踏进同一课堂.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个性美,这是一种稳定而自由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
  [2]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阎承利,《教学最优化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4]朱菊芳,《师生关系与教学质量》,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教学论》,1987年第7期
  [5]谢利民、郑百伟《现代教学基础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版
  [6]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7]吴芳,《探索个性化语文教学设计》,《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
期刊
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师独霸课堂,忙于讲解、板书,学生则忙于抄抄写写、背诵,教学过程机械、死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仅有的一点兴趣消失殆尽,成了字、词、句的翻译课,文言课逐渐沦为语文教学中的“鸡肋”。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本文试图从激发兴趣、强化诵读、重视积累、教会方法、鼓励质疑和重视课外阅读等六个方面
古人是怎样读文言文的呢?我们今天又应怎样读文言文呢?  旧社会,书塾中古文的诵读情况,年老的一辈都还有深刻的印象:塾师摇头晃脑的得意吟诵,学童们高声大喊地齐声诵读,真是书声琅琅。鲁迅先生对此就有生动形象的描述,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这样写道:  “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日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
期刊
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不断的发展,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全新的师生观:职业教育是服务行业,教师与学生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这种教育理念,虽然破除了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但也符合国际教育发展规律,是培养符合“三个面向”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必备条件。显然,如果学生生活在教师有意或无意为他们编织的“思想网络”中,生活在教师“至高无上”的环境中,生活在缺乏与教师平等对话、交流思想的自由空间之外,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40例需再造阴道患者所施行的腹腔镜下带血管蒂回肠移植阴道成形术的临床观察,总结了全腹腔镜和腹腔镜辅助下行带血管蒂回肠移植再造阴道两种术式的手术方法及
提及作文,语文基础好、写作素养高的学生总是胸有成竹、跃跃欲试,而学困生则总是束手无策、一筹莫展。因为语文基础差,词汇信息量少,语言表达贫瘠僵化,加之心理不够成熟,临场容易紧张等因素,学困生的作文总会出现病句、错别字、结构混乱、辞不达意等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会闹出笑话。同时由于作文成绩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基本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屡屡碰壁后,这些学困生往往就去抄写作文甚至不写,从而形成了学困生作
期刊
我们都熟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方式一定要具有多样性,要丰富多彩,不能走形式主义,不能单调枯燥,要尽量寻求各种能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并且要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落到实处,具体做法是:  一、激发学生听的兴趣  学生总把语文当作一门课程去死学,当然觉得枯燥乏味,又怎么可能去主动学习它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从
期刊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了当前数字电视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背景和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一个历程,然后就当前国际范围内主流的欧洲、美国、日本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标准的产生和优劣
本文是对农村面上中学多年来作文教学效益偏低所做的一次反思.以教学对象的心理特征为研究焦点,以教学现象作为突破口,旨在探索面上中学作文教学的较为可行的路子,祈望能以个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他的话说明了提问既是学问又是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课堂问题设计的精巧,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反之,课堂气氛有可能如“石沉大海无影踪”,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即使同样的教学内容,但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