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改造”让废弃矿山重现生机

来源 :中国农村金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yuan8146067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山半水秀春妆,半乡半市家兴旺,半文半武竞风流,半耕半读写诗章.”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的美丽乡村东衡村风景秀丽,走进村庄,映入眼帘的便是青山绿水映衬下的江南水乡.rn然而,十多年前的东衡村还是矿产大村,是尘土飞扬、水体污染、噪声大作的“无生态”村庄.自2009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来,作为县域乡村振兴主办银行的德清农商银行积极探索金融支持矿场改造新模式,助力废弃矿山向美丽乡村的华丽蝶变.
其他文献
在20年的时间轴上洞察一场深刻的蝶变别有深意——n2001年,张家港、常熟、江阴三家农商银行正式挂牌成立,拉开了农商银行改革改制的序幕.n20年栉风沐雨,20年砥砺奋进,农商银行改革改制取得巨大成果,再也不是体制不清、机制不明、历史包袱沉重的“旧模样”,资产规模、资产质量、业务发展、风控能力、品牌形象实现了大幅跃升.
期刊
2021年底,资管新规过渡期宣告结束.进入业务发展新阶段,银行保险机构资管业务如何书写新篇章?2022年1月15日,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海苏河湾峰会上,中国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曹宇表示,资管行业服务高质量发展要积极服务产业升级转型、不断强化养老保障、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期刊
2001年11月,以张家港、常熟等农商银行为代表的一批农商银行挂牌成立,成为全国首批在农信社基础上改制组建的农商银行.自此,农信社股份制改革的序幕正式拉开.rn改制后的农商银行,带来更为完善的治理结构和经营思路,一改以往“不正规”的面貌,逐渐成为地方金融主力军,焕发出新的生机.
期刊
案例背景rn金融系统逃废债行为不仅影响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也会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构成威胁,因此,打击逃废债行为是防范金融风险和强化诚信体系建设的必然举措.随着时代发展,为了洗白债务,逃废债手段已经不单单是“跑路”、转移资产等,花样也在不断翻新,银行机构要及时进行关注并予以防范.
期刊
岁月更迭,沧海桑田,农信社步入农商银行已走过20个年头.回眸20年来农商银行在金融舞台书写的巨变篇章,在感叹农商银行改革发展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时,更惊叹于20年来快速发展的科技为农商银行转型变革、经营管理、业务创新所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rn毫无疑问,如今金融科技已成为驱动农商银行金融创新的支点.金融科技飞速发展的20年,让我们真实地看到了什么是“科技驱动发展”,并且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科技定义未来”的趋势.从金融电子化到金融信息化、互联网金融,再到金融科技,科技在金融行业,在农商银行经营管理、业务发展的应用
期刊
激励约束机制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发动机”和“刹车器”,其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直接关系到银行的战略执行和稳健运行.近年来,山东银保监局综合施策,持续开展激励约束机制纠偏,取得了积极效果.但是从监管实际看,银行激励约束机制的改进完善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期刊
“十四五”期间,中国银行将包括县域金融在内的“八大金融”明确为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将县域市场作为全系统体制机制优化的“试验田”.在总行层面,成立乡村振兴金融部,强化政策研究、产品创新、服务提升,制订《中国银行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方案》,实现各类资源系统性配置,立足乡村资源盘活与融合,探索数字化、场景化、平台化、特色化服务模式.在分行层面,配置专门力量,以县域为乡村振兴业务发展主战场.通过总分行协同,凝聚业务发展合力,满足县域乡村多元化金融需求.
期刊
强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盘活农村生产要素,深入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是国家和福建省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决策部署.近年来,福建农信深入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抓好激活农村要素市场的关键环节,创新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经营理念,打好金融助力乡村资源开发“组合拳”,以“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长效机制合力盘活乡村资源,以产品创新解决乡村资源担保难问题,以产业振兴延伸金融服务链,以科技支撑打通“非标”资源信息壁垒,全力推进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期刊
在“十四五”开局、现代化新征程开启的历史性时刻,被时代选中的浙江,肩负起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历史使命.一年之计,惟在于春,新的一年,浙江只争朝夕,凝心聚力,努力在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跑道上推动共同富裕,答好新时代考题.
期刊
从资不抵债到盈利能力显著提升,从不良贷款占比近40%到不良率保持1%以下低位运行的机构越来越多,从内部治理混乱到现代化的公司治理体系日臻完善,回首2001~2021这二十年,农商银行逐渐将“历史包袱重、风险高、内部治理混乱”的标签一个个撕掉,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用实际行动写好了一个“稳”字,用“金融稳”护航“经济稳”,擦亮了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底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