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二十多年前的楼市一崩,不仅刺破了经济泡沫,某种程度上也好像刺破了日本自信,与之对应的是,日本也从高歌猛进转轨成为一个“风险厌恶型”社会。
日本人,不理财。初次听说这事儿,是在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欢迎午餐会上,按照在国内闲聊的套路,我向日本朋友问起他们是不是也做P2P?
翻译刘小姐费了半天劲解释了什么叫P2P,两位同席的基金会领导随即回复:NO、NO、NO,我们不做P2P,不上网理财,不炒股票,也没有某某宝、某某通,甚至不上银行买基金国债,至于倒腾古玩字画、黄金汇率、房产楼花那就更甭提了,总之一句话,我们视理财如无物……
啊?!——我停箸不食。
我告诉他们,在中国,不要说像他们这样年富力强的,上至80祖母,下到黄口小儿,用手机买个基金早已成燎原之势,这种信息化时代的理财早就超越了金融范畴,外延到社交领域,已然成为加深社会连接的重要纽带。
此外,我还语重心长的将“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无私相告,让这句点醒千千万万国人欲望的8字箴言跨海东渐——看着他们在翻译小姐的帮助下,终于把前后两个“理”的意思融会贯通之后,我心里顿时涌起一番对汉字的博大精深和中国式财商的自豪之情。哪知道,他们并没有做恍然大悟状,更没有立时追问如何才能让真金白银“理”上自己,从而日进斗金,大富大贵,反倒淡然回复:这个,刘桑,在日本人心里,理财跟赌博差不多,都属于投机……
听了这话,我不禁暗叹一声,默默端起面前的清酒,一饮而尽,浇熄了我胸中本欲传授中国版致富经的块垒。
后来知道,在日本,说起理财,差不多是个贬义词。绝大部分日本人理财只有两个套路,一个是存银行吃利息,利息是——基本没有(反正多年来他们也不通货膨胀,时不时还紧缩一下子,所以也不像中国人会琢磨负利率这事儿);另一个是买房,但跟中国人不同的是,他们买房不是坐等升值(因为房价差不多一直在降),而是瞄着租金,大概一年是5、6个点——跟买基金差不多(还没扣还贷、房产税和物业费),其余的理财,日本老百姓基本都是敬鬼神而远之。
日本人自己其实早就看出来这种风险厌恶引发的社会动能退化。一次座谈会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感叹,日本两次“有劲”的时代一个是明治维新后,一个是二战结束后,现在日本许多大企业、伟人几乎都是从那两个断代中产生。而现在这种畏惧风险,不愿出头的氛围,多多少少跟20多年前那个泡沫的破灭不无相关……
我们习惯于把中日做某种比较——相隔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相隔30年的房产狂热,之后呢,会不会也有另外一个30年的幽灵在不远处徘徊?
我们总说“前车之鉴”,有时候想,对于中国来说,日本在某种意义上真的很像一辆探路的开道车,我只希望我们不要浪费了他们已付出的代价——现在看来,那不仅仅是经济上“失去的20年”,而且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基因突变。
我们总说“预测未来”,有时候想,对于中国来说,日本在某种意义上真的很像“解忧杂货铺”里那个可以穿越时空的牛奶箱,如果你真心诚意的想获得指点,那你就一定会得到答案。
二十多年前的楼市一崩,不仅刺破了经济泡沫,某种程度上也好像刺破了日本自信,与之对应的是,日本也从高歌猛进转轨成为一个“风险厌恶型”社会。
日本人,不理财。初次听说这事儿,是在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欢迎午餐会上,按照在国内闲聊的套路,我向日本朋友问起他们是不是也做P2P?
翻译刘小姐费了半天劲解释了什么叫P2P,两位同席的基金会领导随即回复:NO、NO、NO,我们不做P2P,不上网理财,不炒股票,也没有某某宝、某某通,甚至不上银行买基金国债,至于倒腾古玩字画、黄金汇率、房产楼花那就更甭提了,总之一句话,我们视理财如无物……
啊?!——我停箸不食。
我告诉他们,在中国,不要说像他们这样年富力强的,上至80祖母,下到黄口小儿,用手机买个基金早已成燎原之势,这种信息化时代的理财早就超越了金融范畴,外延到社交领域,已然成为加深社会连接的重要纽带。
此外,我还语重心长的将“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无私相告,让这句点醒千千万万国人欲望的8字箴言跨海东渐——看着他们在翻译小姐的帮助下,终于把前后两个“理”的意思融会贯通之后,我心里顿时涌起一番对汉字的博大精深和中国式财商的自豪之情。哪知道,他们并没有做恍然大悟状,更没有立时追问如何才能让真金白银“理”上自己,从而日进斗金,大富大贵,反倒淡然回复:这个,刘桑,在日本人心里,理财跟赌博差不多,都属于投机……
听了这话,我不禁暗叹一声,默默端起面前的清酒,一饮而尽,浇熄了我胸中本欲传授中国版致富经的块垒。
后来知道,在日本,说起理财,差不多是个贬义词。绝大部分日本人理财只有两个套路,一个是存银行吃利息,利息是——基本没有(反正多年来他们也不通货膨胀,时不时还紧缩一下子,所以也不像中国人会琢磨负利率这事儿);另一个是买房,但跟中国人不同的是,他们买房不是坐等升值(因为房价差不多一直在降),而是瞄着租金,大概一年是5、6个点——跟买基金差不多(还没扣还贷、房产税和物业费),其余的理财,日本老百姓基本都是敬鬼神而远之。

日本人自己其实早就看出来这种风险厌恶引发的社会动能退化。一次座谈会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感叹,日本两次“有劲”的时代一个是明治维新后,一个是二战结束后,现在日本许多大企业、伟人几乎都是从那两个断代中产生。而现在这种畏惧风险,不愿出头的氛围,多多少少跟20多年前那个泡沫的破灭不无相关……
我们习惯于把中日做某种比较——相隔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相隔30年的房产狂热,之后呢,会不会也有另外一个30年的幽灵在不远处徘徊?
我们总说“前车之鉴”,有时候想,对于中国来说,日本在某种意义上真的很像一辆探路的开道车,我只希望我们不要浪费了他们已付出的代价——现在看来,那不仅仅是经济上“失去的20年”,而且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基因突变。
我们总说“预测未来”,有时候想,对于中国来说,日本在某种意义上真的很像“解忧杂货铺”里那个可以穿越时空的牛奶箱,如果你真心诚意的想获得指点,那你就一定会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