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运动之全球化思考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hanxiao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是当今国内外学术界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全球化”是一个可以从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种角度加以辨识、探讨和认知的概念。本文主要是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理解“全球化”的概念。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当今世界一项非常重大的事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可以说,奥林匹克运动的迅速发展是伴随着世界全球化的进程而发展起来的。笔者现就奥林匹克全球化研究中存在着某些认识上误区作以论述。
  将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等同于奥运会全球化:国内的一些学者研究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时,没能够很好的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内涵,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概念认识有些模糊,对它的内涵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将奥林匹克运动等同于奥运会。如,2002年3月由中国人民大学拟定的《北京“人文奥运”战略实施计划》建议稿中说:“‘奥运’可理解为‘奥运会’、‘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与体育运动)、‘奥运文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不仅将“奥林匹克运动”与“奥运会”混为一谈,而且将“奥林匹克运动”与“体育运动”混为一谈,还将“奥林匹克运动”与“奥林匹克匹克文化”两个概念相混淆。
  其实,这是两个有着密切联系差别很大的概念。《奥林匹克宪章》在其基本原则中这样定义:“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照奥林匹克精神——以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奥林匹克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处处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为达到这一目的,奥林匹克运动独自和其他组织合作,在其职能范围内从事促进和平的运动”。奥运会则“是个人或团体竞赛项目中运动员之间的比赛,不是国家之间的比赛”。参赛运动员由国家奥委会选派、国际奥委会同意,并在有关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技术指导下进行比赛。奥运会包括“奥林匹克周期运动会”(即夏季奥运会)及“奥林匹克冬季运动会”(即冬奥会)。奥林匹克运动不等于奥运会。奥林匹克运动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博大精深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有的学者用这样的公式来表达奥林匹克运动的涵义:奥林匹克运动=体育+文化+教育。显然,奥林匹克运动的外延比奥运会要大的多,而奥运会只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个部分,奥运会不等手奥林匹克运动,绝对不能把举办奥运会和开展体育活动与奥林匹克运动等同起来。而有些学者就忽略甚至没有意识到两者之间的差别。他们通过历届奥运会上统计的多少国家或地区、多少运动员参加了奥运会,有多少观众收看了奥运会等方式来说明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说明奥林匹克运动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开展。当然,奥运会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影响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程度,但是将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等同与奥运会的全球化的观点是片面的。
  对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盲目乐观:奥运会是竞技体育走向全球化的一个缩影。1986年首届雅典奥运会,只有13个国家295名运动员参加了9个大项的43个小项的比赛,到了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共有202个国家的11099名运动员参加了28个大项的301个小项的比赛。比赛项目的逐渐增多及越来越多的女性参加奥运会也使得奥运会的影响不断扩大。在大众体育方面,虽然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早在1913年就提出“一切体育为大众”。但是,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社会才开始关注大众体育。1964年国际运动与体育理事会发表《体育运动宣言》,提出“每个人都有从事体育运动的权利”。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并宣布《体育运动国际宪章》,其主要任务是‘促进大众体育”。国际奥委会1985年成立“大众体育委员会”,并从1986年开始举行两年一届的世界群众体育大会。一些国家也颁布了自己的体育法寨,纷纷推出本国的大众体育发展计划,如美国的《2000年健康计划》、日本的《迈向21世纪体育振兴策略》、澳大利亚的《国家体育余暇计划的实施》以及中国的《全民健身计划》等等,各国的大众体育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不能就此认为奥林匹克运动已经全球化或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即将到来。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奥运会本身存在的弊端:从竞技体育来看,奥运会也处于一个变革的、不稳定的时期,奥运会本身存在的弊端以及遇到的众多问题制约着它的进一步发展:首先是奥运会规模越来越大的问题。现在的奥运会的规模已远远超出了国际奥委会认定的控制底线。快速扩张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已成为严重制约奥运会甚至奥林匹克发展壮大的一大障碍。这些不但给国际奥委会的组织管理带来困难和压力,更给主办城市以巨大压力,那些贫穷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是不敢轻易申办也是很难申办到奥运会的,奥运会的举办更多的还是局限于发达国家。其次,奥运会上的违禁药物泛滥。奥林匹克的“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不但指人们在竞技场上面对对手时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又指对自己永不满足,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极限,同时还鼓励人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发展。然而,在“国家主义”和“金牌主义”的思想观念支配下,过分强调金牌的竞争愈演愈烈并演化到至极的追求,把人由享受和发展体育的中心沦落为创造奇迹的工具。当人们发现仅仅依靠刻苦训练不一定能换来成绩突破时,科技的帮助就成了自然的选择。高科技协助人类超越极限、超越自我,但也衍生了体坛恶魔一兴奋剂,短短数十年间兴奋剂的种类就发展到一百多种。这些都使得未来的奥林匹克运动中兴奋剂与反兴奋剂的斗争日益复杂、激烈。
  奥林匹克运动在20世纪为世界体育的发展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奥林匹克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开展和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的发展不能仅仅体现在奥运会的规模(参加的国家、人数、投入的巨大等)的不断扩大,而且,还体现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内容的不断丰富方面,体现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传统体育走向奥运会这一趋势;体现在奥林匹克运动组织制度的不断完善等方面;体现在各国政府更加重视奥运会。
其他文献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培育得到了愈来愈广泛的关注与重视。初中政治是一门人文社会类学科,对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道德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初中政治课程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学生道德修养、提升学生人文情怀、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为最终教学目标的。因此,在初中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自身引领作用,以形式多样的活动润泽课堂,提
期刊
王君,是青春的,因而,她的語文也是青春的。无论是她顾盼生辉的眼睛,还是宛如黄莺般灵动的语言,都准确无误地向人们传达着这一点。作为“青春语文”的掌门人,王君老师以其灵动、独特、奇崛的课堂教学,让众多语文教师对“青春语文”仰之弥高。课如其人,此言不虚。王君老师的课就像她自己一样,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课堂上到处溢满灵秀和奔放。  今天,通过网络直播,又一次被她精妙的课堂设计、独特的切入视角所震撼,被她
期刊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内涵丰富,情感细腻,能够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让人难以用语言形容。因此,诗歌教学难就难在这个无法言说的美感上。你可以在阅读或朗读中感受它的美,却很难分析鉴赏美的意境。有时候,你教了,诗歌就失去了那份独特的美。就诗歌教学而言,我以为这种意境就在于“歌咏”,能够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这样一来,教学似乎也变得更加简单一些了。  笔者以《诗经》中的抒情名篇《蒹葭》为例,对
期刊
群文阅读的“群”字,顾名思义就是多的意思,也就是用多个文本比较的方法进行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其种子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生根发芽,各种研究思潮纷至沓来,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中产生了广泛影响。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是尹祖琴老师的“议题宽泛说”,还是蒋军晶老师的“提高思维论”,都是群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拓展形式。通过“同”文阅读,体现阅读的真实性,借助“异”文赏析,体现阅读的灵活度,与此同时阅
期刊
2020年春季学期,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各地延遲开学,教育部提出了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酒泉市教育局以年级为单位组建了在线教学团队和技术团队,要求在线教学内容不涉及教材具体内容,且各学科都要进行一定的拓展。七年级生物教材内容是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人是以人体的八大系统为教学单元的,主要介绍人体各器官的组成结构与功能。基于此,我们以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人体各系统为主线,从人体健康的
期刊
学生时代第一个重要的“毕业升学季”会给六年级的学生带来很大压力,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六年级的数学教材中,除了新授课知识点外,还专门设置了整理与复习的章节,教师要利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对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点进行复习梳理,在查漏补缺中使学生巩固数学知识,为小升初的数学学习做好衔接准备。然而,复习课如果设计不得当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必然不高。多年的教學实践证明,复习课只有上出“
期刊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至六年级的课文由原来的三十几篇减少到二十几篇,但是阅读量却增加了,增加的地方就在课外阅读上,具体说就在“和大人一起读”和“快乐读书吧”。这套教材把课外阅读作为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课外阅读课程化。同时,从中年级开始每个年级编排了一个阅读策略的单元,三年級叫“预测”,四年级叫“提问”,五年级叫“阅读与速度”,六年级叫“有目的的阅读”,呈现层层递进的规律。如何引导学生将阅读策略
期刊
策划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读整本的书”。整本书阅读是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过程。整本书阅读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展示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紧密联系。那么,教师如何精心设计,引领学生完成整本书阅读,提升阅读的层次是值得教师们探讨的。本期独家策划,呈现了西安市教育科
期刊
近年来,随着西安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部分区域出现了学位紧缺、上学难等问题,“名校+”模式的建立为现阶段教育发展不均衡开出了一剂良药,有效缓解了择校热,并治理了大班额。自2018年西安市教育局实施“名校+”工程以来,各区扎实实践,积极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不断优化“名校+”模式的组建,更好地发挥了“名校+”工程的“效用”,进一步明确了“名校+”工程的运行机制,促进了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了“名校+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认为:中学生至少要阅读四种经典作品,其中之一就是“鲁迅作品選读——这是现代思想文化的开创”。但时下中学生却普遍怕读鲁迅的作品,认为深奥犀利、晦涩难懂。鲁迅先生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初中学段必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