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护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合自身在医护专业任教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对高职护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家校共育”理念,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高职护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家校共育 高职 护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212-01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护生的素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其自身的学业、就业及未来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护理工作的质量和医护队伍的稳定。因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高职院校护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符合高职院校要求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变得愈发迫切。
一、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一)生源类型
护理专业学生的生源主要来自于普高起点高考招生、中职起点自主招生以及五年制大专三种。由于生源数量的减少,在生源争夺中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下降趋势明显,最突出的问题是学习能力较弱,压力感、焦虑感较高。
(二)学业阶段
大量实证研究均显示,高职护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不同特征。具体来讲,新入校的护生往往出现环境不适应问题,大多数学生在中学时期都是由父母包办衣食住行,社会生活经验严重欠缺,一旦离开父母在学校过集体生活,很多学生都会产生严重的落差感。
(三)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也是影响高职护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家庭教养方式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定势作用。研究发现,高职护生在家庭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城乡、以及父母文化程度的差异。性别方面,由于女性护生在成长过程中需面对较多生理心理困扰,调查显示女性护生感受的家庭关爱较男性护生更多,甚至有过度保护倾向,这也导致女性护生在人际交往中易出现胆怯、敏感等特点,并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问题;相较农村护生,城镇护生感受的情感温暖理解较多、感受的偏爱被试、粗暴惩戒与过分干涉较少;同时,护生感受到的情感温暖理解也随着家庭文化程度的增高而增多,而拒绝否认、偏爱被试和过度保护则随着家庭文化程度的增高而减少。可见,家庭教养方式对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直接或間接影响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共育的优势
(一)时空延续性
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两大主阵地,家庭和学校在时空上呈现出相互交织、相互嵌构的特点,而如何实现在互为延续的时空中做好“无缝对接”,使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保持承接性与一贯性就成为家校合作的主要研究内容。在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顺应此规律,加强家校联系,以免产生脱节。
(二)优势互补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个极为细致、复杂的任务。”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方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也各有优势,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引导,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则具有师资团队专业化、教育内容模块化、教育资源多样化等优势,侧重于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二者应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服务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一总目标。
(三)目标一致性
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及其家庭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的良性发展。以开展毕业生就业心理教育为例,高职院校旨在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生源绝大多数来源于中低收入家庭,家庭就业意愿普遍比较明显,就业的需求比较迫切。因此,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向社会迈出关键性的第一步成为护生家长和高职院校共同的目标。这种目标的一致性使得对于高职护生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能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共同承担起指导学生就业的责任。
三、家校共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搭建多渠道交流平台
一个立体化、多渠道的交流平台应包含有:纸质平台,包括联系卡、期末报告、调查问卷等;声讯平台,包括电话、手机等;网络平台,包括QQ群、微信群、微博、班级邮箱等。这些方式各有其优缺点,纸质平台覆盖面较广但发放回收等成本较高;声讯平台简单快捷但覆盖面太窄;网络平台便利高效,覆盖面广,但存在使用门槛,一些家长对于网络沟通存在畏难心理。正所谓没有“最好的”交流平臺,只有“最适合的”交流平台,况且再好的交流平台也离不开家校双方的积极配合,否则只能是流于形式。
(二)提高家校共育合作层次
笔者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发现,目前家校合作内容单调且质量不高,家校交流多为短期行为,主要围绕课业成绩提高与问题学生转化两个主题,带有有着明显的程式化、功利性等特点,对学生心理健康等长远问题的关注远远不够。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着眼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强化社会生活适应能力。
(三)抓住关键期形成合力
1.入学期。新入学的护理专业学生往往新鲜感十足,尤其是穿上洁白崭新的护士服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正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忠诚度培养的绝佳时期。开学之初发放护生迎新专刊,向入学新生,特别是家长们,介绍护生在校三年所需学习的专业课程,师资简介以及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引导护生家长帮助孩子树立起作为“白衣天使”职业自豪感,并充满信心的开始三年护生生活。
2.实习期。医护学生的临床实习在护理专业教育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实习单位的安排问题,高校方面往往本着机会均等的原则,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选择相应数量的护生。由于很多学生实习医院与其就业意向匹配度不高,导致很多学生在实习中三心二意,既不能很好的完成所在医院安排的实习任务,又没有机会充分了解其心仪医院的具体情况。为解决这一矛盾,笔者建议在进入实习前,学校方面需要家长配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其做好角色转变的准备。有了学校和家长的双重护航,学生们将为自己实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3.就业季。三年级的护生,在实习结束后,择业成为主要问题,兼具恋爱、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问题。此时,学生焦虑心理加重。这一时期可根据学生各方面心理趋于成熟和更讲究实际的特点,对他们进行职业选择、职业道德心理健康准备教育等。除了对护理专业毕业生开展就业讲座引导护理专业毕业生树立现实的就业理念外,还应着力转变家长传统的就业观念。
参考文献:
[1]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版。
[2]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家校共育 高职 护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212-01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护生的素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其自身的学业、就业及未来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护理工作的质量和医护队伍的稳定。因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高职院校护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符合高职院校要求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变得愈发迫切。
一、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一)生源类型
护理专业学生的生源主要来自于普高起点高考招生、中职起点自主招生以及五年制大专三种。由于生源数量的减少,在生源争夺中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下降趋势明显,最突出的问题是学习能力较弱,压力感、焦虑感较高。
(二)学业阶段
大量实证研究均显示,高职护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不同特征。具体来讲,新入校的护生往往出现环境不适应问题,大多数学生在中学时期都是由父母包办衣食住行,社会生活经验严重欠缺,一旦离开父母在学校过集体生活,很多学生都会产生严重的落差感。
(三)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也是影响高职护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家庭教养方式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定势作用。研究发现,高职护生在家庭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城乡、以及父母文化程度的差异。性别方面,由于女性护生在成长过程中需面对较多生理心理困扰,调查显示女性护生感受的家庭关爱较男性护生更多,甚至有过度保护倾向,这也导致女性护生在人际交往中易出现胆怯、敏感等特点,并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问题;相较农村护生,城镇护生感受的情感温暖理解较多、感受的偏爱被试、粗暴惩戒与过分干涉较少;同时,护生感受到的情感温暖理解也随着家庭文化程度的增高而增多,而拒绝否认、偏爱被试和过度保护则随着家庭文化程度的增高而减少。可见,家庭教养方式对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直接或間接影响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共育的优势
(一)时空延续性
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两大主阵地,家庭和学校在时空上呈现出相互交织、相互嵌构的特点,而如何实现在互为延续的时空中做好“无缝对接”,使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保持承接性与一贯性就成为家校合作的主要研究内容。在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顺应此规律,加强家校联系,以免产生脱节。
(二)优势互补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个极为细致、复杂的任务。”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方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也各有优势,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引导,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则具有师资团队专业化、教育内容模块化、教育资源多样化等优势,侧重于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二者应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服务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一总目标。
(三)目标一致性
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及其家庭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的良性发展。以开展毕业生就业心理教育为例,高职院校旨在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生源绝大多数来源于中低收入家庭,家庭就业意愿普遍比较明显,就业的需求比较迫切。因此,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向社会迈出关键性的第一步成为护生家长和高职院校共同的目标。这种目标的一致性使得对于高职护生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能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共同承担起指导学生就业的责任。
三、家校共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搭建多渠道交流平台
一个立体化、多渠道的交流平台应包含有:纸质平台,包括联系卡、期末报告、调查问卷等;声讯平台,包括电话、手机等;网络平台,包括QQ群、微信群、微博、班级邮箱等。这些方式各有其优缺点,纸质平台覆盖面较广但发放回收等成本较高;声讯平台简单快捷但覆盖面太窄;网络平台便利高效,覆盖面广,但存在使用门槛,一些家长对于网络沟通存在畏难心理。正所谓没有“最好的”交流平臺,只有“最适合的”交流平台,况且再好的交流平台也离不开家校双方的积极配合,否则只能是流于形式。
(二)提高家校共育合作层次
笔者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发现,目前家校合作内容单调且质量不高,家校交流多为短期行为,主要围绕课业成绩提高与问题学生转化两个主题,带有有着明显的程式化、功利性等特点,对学生心理健康等长远问题的关注远远不够。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着眼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强化社会生活适应能力。
(三)抓住关键期形成合力
1.入学期。新入学的护理专业学生往往新鲜感十足,尤其是穿上洁白崭新的护士服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正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忠诚度培养的绝佳时期。开学之初发放护生迎新专刊,向入学新生,特别是家长们,介绍护生在校三年所需学习的专业课程,师资简介以及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引导护生家长帮助孩子树立起作为“白衣天使”职业自豪感,并充满信心的开始三年护生生活。
2.实习期。医护学生的临床实习在护理专业教育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实习单位的安排问题,高校方面往往本着机会均等的原则,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选择相应数量的护生。由于很多学生实习医院与其就业意向匹配度不高,导致很多学生在实习中三心二意,既不能很好的完成所在医院安排的实习任务,又没有机会充分了解其心仪医院的具体情况。为解决这一矛盾,笔者建议在进入实习前,学校方面需要家长配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其做好角色转变的准备。有了学校和家长的双重护航,学生们将为自己实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3.就业季。三年级的护生,在实习结束后,择业成为主要问题,兼具恋爱、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问题。此时,学生焦虑心理加重。这一时期可根据学生各方面心理趋于成熟和更讲究实际的特点,对他们进行职业选择、职业道德心理健康准备教育等。除了对护理专业毕业生开展就业讲座引导护理专业毕业生树立现实的就业理念外,还应着力转变家长传统的就业观念。
参考文献:
[1]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版。
[2]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