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宰相要“套路”|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mlp1597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俾斯麦一向以强硬著称,人称“铁血宰相”。不过,这位铁血宰相在政坛上并非一味地强硬蛮干,而是很会耍“套路”,懂得妥协,以退为进。在“耍套路”的时候,俾斯麦一不留神,竟然成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祖师爷。
  19世纪中叶以后,德意志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工人人数迅速增加,他们面对的却是极为恶劣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故乡,德意志的工人运动蓬勃兴起。不过,当时,德意志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统一,劳工组织还在发展阶段,尚无力对政府形成冲击。
  德意志统一后,工业革命突飞猛进,使劳工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劳工阶级逐渐组织起来,这让俾斯麦非常不安。1871年5月,俾斯麦听到了某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在议会发表的支持巴黎公社的演讲,他担心社会革命在德国爆发。加之不久后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社会问题变得异常尖锐,俾斯麦觉得必须行动起来了。
  俾斯麦首先以一个工人政党的成员曾尝试刺杀德皇为借口,开始大肆取缔工人政党,其次,他开始尝试建立社会保险为代表的社会福利立法。在回答议会反对派的批评时,他说:“一个盼望将来能得到养老金的人,较为知足,也易于对付,只要我们使得不着遗产的人满意,哪怕花大价钱也值。”
  在俾斯麦执政后期,他力推社会保险的立法。1883年,《疾病保险法》获得通过,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强制性医疗保险制度的诞生。《意外伤害保险法》在次年通过。两年后,农民也被纳入《意外伤害保险法》。
  在俾斯麦所有的立法计划之中,最激动人心也最难通过的是《伤残老年保险法》。俾斯麦曾说:“既然军队士兵残废了,可以领抚恤金,为什么劳工不能?再过不久,这种见解将被火众承认。”在俾斯麦的努力之下,《伤残老年保险法》在1889年获得批准。这部法律的受益者范围更广,工人、农民、工匠、服务员均可享受养老金。与上两部法律的区别是,政府也需要对养老基金投入资金。
  在俾斯麦的社会保险体系之中,最大的特点是国家、企业、个人共同来编织这张安全网。
  最终,这张网罩住了千千万万的贫困者,给德意志澆筑了一道坚实的“城墙”,把巨人炼成了钢筋铁骨。后来,德国科技拔得欧洲头筹,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实体,有实力向工业革命的鼻祖英国
  挑战,在这之中,社会保险体系功莫大焉。不久,这种做法就在欧洲推广开来。二战后,全面的社会福利制度出现在欧洲。
  作为一个保守且强势的政治家,俾斯麦在镇压工人运动的同时,为维护社会稳定,不只是玩硬的,还大耍“套路”,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险体系。以至于今天在德国,一般人在谈到俾斯麦时,对他引以为豪的政治、外交业绩不感兴趣,反而大赞他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一种最具有柔情特色的制度却以一位强硬人物为祖师爷,历史的吊诡往往体现在这里。
其他文献
林纾是近代翻译界的开山祖师,毕生翻译外国作品两百多部,莎士比亚、狄更斯、雨果等文学大咖的名著都是由他首次译成中文的,鲁迅、郭沫若、钱钟书等时代先锋都是他的忠实迷弟。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翻译大家,居然压根不懂外语,那他又是如何端稳这碗饭的呢?  如果不是父亲经商破产,林纾差点就成富二代了。他的少年时代穷得叮当作响,肚子里塞不了多少粮食,却被诗书填满。他在家里的墙上涂鸦,走的却是惊悚路线——画了一具棺材,
从仅三天可见到多长时间可见,再到对部分人屏蔽朋友圈,这是一道围墙。我们在围墙里辛辛苦苦地种植自留地,养花養羊,大水漫灌,奇崛胜景侘寂飘落,快乐满分,悲伤满分。我们会编一些给“某些人”看的内容,企图让他们心领神会;我们会改来改去,成功的时钟在某个错别字处戛然而止。这些都是自我经营,类似网络妆容。没有说不好的意思,但我想逼自己不再关心别人,不再关心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因为我明明有一万种渠道可以了解—
我是沙僧,成名是因为参与西天取经。不过,有人说我是最没存在感的取经人,甚至总结我只有三句台词:“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大师兄,二师兄和师父都被妖怪抓走了!”“师父,大师兄会来救我们的!”  这三句的确是我的口头禅,但其实我的本领一点都不差,可我在西行路上从不出位、抢镜,能吵吵就不动手,能当啦啦队就不打冲锋。  即便最后修成正果,也不过得了个“金身罗汉”的封号。二师兄对“净坛使者”的封号不满
崇祯十三年(1640年)二月,清军铁骑包围锦州,关乎明朝国运的宁锦大战一触即发。紧急时刻,崇祯忙召集群臣商讨对策。本来会议是探讨如何增兵添饷的,谁知礼部右侍郎蒋德璟却一番话雷倒全场,“难道二三百年来并无一兵,到皇上这时才要设兵;本无一饷,到皇上这时才要加饷?”  在蒋德璟看来,只要崇祯能恢复朱元璋时期的卫所制度,明朝的军事实力转眼就能大涨。且不论这个观点放在明末根本不现实,就是放在辽东大战火烧眉毛
公元220年的春天,曹操终于要挂了。准治丧委员会的人围着曹老板,心情激动:曹总英雄一世,临走之前,肯定有什么一句顶一万句的英明指示,不是指示我们要砍死躲在四川盆地的大耳朵刘备,就是指示我们去消灭南方的小白脸孙权。  谁知,曹总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的那些小老婆们这辈子辛苦了,以后让她们住到铜雀台去,没事组织她们跳一下广场舞(辄向帐中作伎乐),乐和乐和。”  曹总,您在逗我们吗?这都到什么时候了,还
19世纪时,管道系统发生了创新性变革,城市里第一次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下水道,住宅内有了带陶瓷马桶、浴缸和洗面池的浴室。这一时期,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精神病院也不甘落后,发展出了水疗法—用水流来治疗精神病。  这种不寻常的想法并非横空出世。早在17世纪,一位弗兰德地区的医生—范·海尔蒙特就曾将病人推入池塘或海中,他的灵感源自他听过的一个逃走的“疯子”跳进湖里的故事。“疯子”差点溺亡,但当他清醒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为混入美军内部搜集军情,不惜投入大量财力和精力,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情报人员。为了让每位情报人员都能天衣无缝地进行情报搜集活动,德国军事情报局特意聘请了研究过美国国情的专业人士对情报员进行特训,特训内容小到美国的方言特色,大到美国的地理版图。但也正是这种近乎完美的知识训练,出卖了这些经过特训的德国间谍。  起初,德国情报员的谨慎与“全美化”训练一度助他们顺利混进美军内部,即便美
林语堂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怎样做个好丈夫?就是在太太喜欢的时候,你跟着她喜欢;可太太生气的时候,你不要跟她生气。他一辈子也是这么做的。  林语堂性情憨直,有文学大师特有的温和、随性,而他的太太廖翠凤平实精明,又喜欢热闹。两个完全不相似的人生活在一起,难免会有摩擦。  一次,廖翠凤在厨房做饭,林语堂心血来潮跑进去看,并纸上谈兵地指指点点,“风啊!一定要左手拿铲子,做出来的饭菜才香呢!”廖翠凤当时正和
一家人共同居住在一个“大盒子”里,是怎样一种景象?没有客厅、卧室、厨房等功能分区,所有的活动都在同一个空间进行。在房子的一个角落搭起炉子做饭,油烟还未散去,就在另一个角落给孩子洗澡,毫无卫生可言,当然也没有隐私。  这是20世纪20年代德国很多家庭的真实生活场景。原来一向精致体面的德国人,也曾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终结这种局面的是奥地利建筑师玛格丽特。  1897年,玛格丽特出生于维也纳一个中产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是北宋词人贺铸为亡妻赵氏作的悼亡词《半死桐》,读来让人心有戚戚。  贺铸是宋太祖、贺皇后的族孙,他生活的时代历经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和宋钦宗,他们全部是赵光义的直系后代,和宋太祖、贺皇后没有半毛钱关系。所以,贺铸虽是皇族,却一生都在低头保命,日子过得落魄不堪,唯一庆幸的是,他有一个相爱的妻子赵氏。  贺铸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