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三期功能耳再造技术在先天性耳廓畸形伴耳道狭窄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7年9月至2017年6月,对53例先天性耳廓畸形伴耳道狭窄患者完成三期功能耳再造手术;同期,对445例先天性耳廓畸形患者行常规二期全耳廓再造手术,未行外耳道成形。在三期功能耳再造手术中,一期采用改良的植埋技术,植入耳廓支架,并为二期外耳道成形预留一定的耳甲腔空间;二期在耳甲腔内创新性应用耳内耳甲切口技术,完成外耳道
【机 构】
:
200031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研究院眼耳鼻整形外科,200031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研究院眼耳鼻整形外科,200031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三期功能耳再造技术在先天性耳廓畸形伴耳道狭窄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2007年9月至2017年6月,对53例先天性耳廓畸形伴耳道狭窄患者完成三期功能耳再造手术;同期,对445例先天性耳廓畸形患者行常规二期全耳廓再造手术,未行外耳道成形。在三期功能耳再造手术中,一期采用改良的植埋技术,植入耳廓支架,并为二期外耳道成形预留一定的耳甲腔空间;二期在耳甲腔内创新性应用耳内耳甲切口技术,完成外耳道成形以形成新的健康外耳道,根据鼓室内情况开展鼓室成型及听骨链重建;三期采用改良的立耳技术,完成全耳廓再造。若患者表现为外耳道胆脂瘤或感染,可一期行外耳道成形术,若患者已完成全耳廓再造并立耳,可三期行外耳道成形术。
结果三期功能耳再造术后53例患者中听力提高到实用水平者41例(77.4%);外耳道成形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9%;耳廓再造并发症发生率为5.66%。二期全耳廓再造手术的445例患者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43%,与三期功能耳再造中耳廓再造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长期随访结果显示经三期功能耳再造后患者可获得良好的耳廓外形和健康外耳道,多数听力恢复达到实用水平。
其他文献
利用组织工程技术进行耳廓再造一直是我们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1997年曹谊林教授等报道了将人耳形组织工程软骨移植于裸鼠皮下的研究,之后科学家们在支架材料的制备和种子细胞的选择和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我们根据大量自体肋软骨耳廓再造的临床经验分析移植到受区后耳支架的营养环境及受力特征,并提出残耳软骨做种子细胞的可能性,与曹谊林基础研究团队合作,制备以残耳来源的种子细胞和PCL-PGA-PLA复合材料为支
目的评估肋软骨切取术后半年内通过坚持佩戴弹性胸带限制呼吸幅度,是否能够降低肋软骨切取术后胸廓畸形的发生率。方法通过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对肋软骨切取术后1年左右来院接受耳再造第三期手术的患者胸廓形态进行评估。统计并比较术后半年内是否坚持佩戴胸带,分别统计患者胸廓畸形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两者差异的显著性。结果共38例患者符合条件进入研究。按要求坚持佩戴胸带半年的患者术后胸廓畸形的发
试图从心理学视角探讨追求外表美的动机及社会心理因素对审美标准的影响。首先从社会认知、进化心理、择偶行为等心理学角度分析个体追求外表美的动机,提出晕轮效应影响人们的美感认知,进而使人们对认知对象产生美好的期望效应,这种期望效应又形成自我实现预言,从而达成人们对美的追求意愿;然后通过对外表吸引力、合成照片、跨文化面孔等系列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分析,得出外表美的几种标准,提出曝光效应、熟悉感等社会心理因素往
目的探讨应用第2趾侧方皮瓣转移修复FDA2趾创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根据FDA2趾创面大小于第2趾胫侧设计皮瓣,皮瓣的轴心血管为胫侧趾底固有动脉,旋转点位于趾蹼间。临床修复13例FDA2趾创面,足部供区采用小腿全厚皮片植皮。结果13例术后皮瓣均成活,足部供区植皮均成活,伤口一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时间为6~48个月,平均18个月。皮瓣颜色、质地接近周围组织,外形不臃肿。结论第2趾侧方皮瓣操作
目的探讨应用足背外侧动脉链岛状皮瓣修复足踝及足跟后部创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6月至2016年2月,采用足背外侧动脉链岛状皮瓣修复足踝及足跟后部创面11例,其中7例以外踝前动脉降支为蒂、3例以外踝后动脉跟外侧支为蒂、1例以第4跖背动脉为蒂。皮肤缺损面积为1.5 cm×2.0 cm~6.0 cm×13.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2 cm×3 cm~7 cm×15 cm。皮瓣供区均取腹部全
目的探讨下睑缘下置术的方法,以增加睑裂纵向高度及改善内倾型眼形,使面部更加美观。方法根据下睑牵引系统原理,通过对下睑板与下睑缩肌进行折叠行下睑缘下置术79例。在下睑外侧1/3处沿睫毛根部设计切口,逐层切开皮肤至睑板前眼轮匝肌,在眶隔脂肪后找到睑板缩肌复合体,在睑板下缘将睑板缩肌折叠缝合,去除部分多余皮肤约2~3 mm,观察下睑下移程度,调整至满意后缝合切口。结果本组共79例,有效随访70例,随访时
目的探讨外耳再造术后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及其家属心理行为状况的变化,以及外耳再造术在改善患儿及家属心理状况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2004年9月至2007年3月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共72例,于术前及第二期手术6~12个月后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Achenbach′s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对患儿的心理及行为状况进行测评,同时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
目的探讨肋软骨CT等比例二维重建打印在耳廓支架构建中的辅助作用。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共收治5~7岁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73例。术前应用肋软骨CT等比例二维重建打印,直观分析患者肋软骨情况,设计个性化的肋软骨耳廓支架制作方案。结果本组73例中,15例经术前评估,肋软骨发育未达手术需要,推迟手术;58例行耳廓再造手术。术后随访6~12个月,均未出现耳廓支架变形、感染及胸廓畸形,52例再造
目的探讨外置耳廓畸形矫正器矫正先天性耳廓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外置耳廓畸形矫正器对先天性耳廓畸形进行非手术治疗。按佩戴起始年龄(<1月龄,1~3月龄,3~6月龄)分为3组,治疗后定期随访,根据耳廓形态改善情况分为正常(e),接近正常(g),有改善但不正常(f)及无改善(p)4级,并根据e和g的比例计算有效率。结果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应用外置耳廓畸形矫正器治疗并参加随访的6月龄内的
目的探讨应用数字化外科技术制作赝复体即刻修复上颌骨BrownⅡ类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对2016年8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5例上颌骨原发肿瘤或累及上颌骨恶性肿瘤的患者,术前应用计算机辅助外科设计手术导板及赝复体,术中在手术导板引导下及手术导航验证下完成手术,并戴入赝复体即刻修复上颌骨BrownⅡ类缺损。对术前与术后2周CBCT数据行计算机图像融合并作偏差分析,评价手术精度。术后1个月行三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