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和转归的影响

来源 :中华肝脏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AJFASDJFASDJF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及转归的影响。

方法

65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介入(经肝固有动脉或门静脉)和静脉灌注途径将制备的4×108 hUCMSCs分2次输入患者体内,其余基础治疗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内科常规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观察组术前、术后1周血清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0、转换生长因子(TGF)β水平与对照组入院时、入院1周后血清IL-6、TNFα、IL-10、TGFβ水平;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观察组术前、术后1周与对照组入院时、入院1周后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另外,观察住院期间两组患者转归情况和主要并发症,并随访24周观察两组患者死亡数。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用χ2检验。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移植hUCMSCs后1周血清IL-6、TNFα水平明显下降,血清IL-10、TGFβ水平明显上升(P值均< 0.001),T4细胞、Treg细胞明显升高,T8细胞、B淋巴细胞明显降低(P值均< 0.05),T3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住院期间患者病情进展至肝衰竭的概率(6.45%)较对照组(14.71%)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7)。

结论

UCMSCs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时,可能通过抑制T、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T8细胞分化,而上调Treg细胞,促进抑制性细胞因子分泌,减少炎性细胞因子产生,从而减轻肝脏炎症反应和肝细胞的破坏,降低肝衰竭发生概率。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饮食及生活习惯对海军某部官兵高脂血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海军某部现役官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官兵进行空腹血脂化验。其中高脂血症官兵设为高脂血症组,血脂正常官兵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官兵在饮食及生活习惯上的差异。结果调查海军官兵5 972名,其高脂血症患病率为27.51%。高脂血症组进食高脂肪食物频率≥2餐/d的比率为35.61%,进食高蛋白食物频率≥2餐/d的比率为79.
目的通过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及血清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1)水平,探讨2种细胞因子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ES-NSCLC)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上海市浦南医院呼吸科ES-NSCLC(Ⅰ期和Ⅱ期)患者48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III期和IV期)45例、肺良性结节42例及对照组30例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血清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在缓解大鼠心肌梗死(AMI)过程中对机体炎症反应和心肌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4周龄的SPF级雄性SD大鼠30只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HBO组。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构建大鼠AMI模型,通过超声心动图和血流动力学检测大鼠左心室射血分数(EF)、短轴收缩率(FS)及左室内压上升/下降段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的变化。采用ELISA、qRT-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主要传播途径,特别是在高地方性流行地区。给婴儿在出生时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并随后完成全程接种,可预防约95%的HBsAg阳性母亲将HBV传播给其婴儿,但仍可有5%~10%高水平病毒血症母亲所生的婴儿为免疫预防失败。现已证明,在孕晚期给高病毒载量的孕妇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可进一步降低HBV母婴传播的概率。下文讨论了抗病毒治疗预防母婴传播的
2014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县局组织的全县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大讲赛活动,这次听课,给了我一个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使我受益匪浅。17位老师的授课,各具特色,亮点纷呈。他们以新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