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配电及其用电工程自动化的应用分析

来源 :电气技术与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sha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电力输配电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加快自动化建设进程时,使自动化技术能够作用于用电工程项目中。根据当前的配电网运行情况,实现对电力资源的合理调配,保障电力输配环节的科学性,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使电力资源能够持续供应,以满足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用电需求。为促进电力输配质量全面提升,需要在控制配电网的过程中,达到精准、全面的控制要求,并实现电力自动化运行目标。在输配电及其用电工程的运行期间,基于自动化技术的支持,提出有效应用建议,形成标准化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发挥输配电的效能。
其他文献
为了解决研磨型氮化铝(AlN)基板制备的氮化铝活性金属钎焊(AlN-AMB)覆铜板剥离强度低的问题,采用浓度为0.25 mol/L的NaOH水溶液,在50℃条件下,对研磨型AlN基板表面进行腐蚀,开展腐蚀前后AlN基板表面微观形貌及AlN-AMB覆铜板界面剥离强度等的对比探究。结果表明,研磨型AlN基板表面存在大量破碎晶粒和微裂纹,所制备的AlN-AMB覆铜板气孔率较高,界面剥离强度只有5.787
期刊
密码学是保障网络安全的核心基础,其在数据保护、身份验证、加密通信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5G和物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网络安全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对密码学性能的要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GPU能够利用数以千计的计算核心并行化加速复杂计算问题,这种并行化特性非常适用于密码学算法的计算密集型特性.鉴于此,研究人员广泛探索了在GPU平台上加速各种密码算法的方法,与CPU、FPGA等平台相比, GPU展
期刊
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是我国电力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自动化水平来说具有促进作用,能够在保证输配电系统运行效率的同时,对输配电及用电工程实施全面监督。基于此,先确定自动化技术中包含的技术类型,再分析自动化技术在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中的运用,加强对电力输送的管理水平,最终达到促进我国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良好发展的目的。
期刊
自动化技术在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施工中的运用可促进电力企业输配电管理的智能化,保障施工安全。此外,该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为企业转型和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保障。文章从资源合理分配、安全保障等方面研究了自动化技术在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中的运用效益,提出重视培养管理人员和加大技术研发力度等措施,旨在探究自动化技术在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中的运用策略,促进电力企业发展。
期刊
伴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对电力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相对于输配电及用电工程,则面临较大的压力。当前形势下,输配电及用电工程拥有自动化运作方式,由于大众需求更迭速度较快,因此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中,自动化技术应用存在一定缺陷,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自动化技术在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中的应用,希望给予相关人士借鉴,以供参考。
期刊
颅脑损伤是一种因外部撞击或摔伤所致的常见疾病,严重情况之下可危及患者生命。认知障碍是颅脑损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基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可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生活,是人类智力残疾的重要病因之一。颅脑损伤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且随着病情发展迅速,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形成了较大威胁,及时有效地开展治疗是提高康复效果的重要保障。文章以颅脑损伤、认知障碍、影响因素、发生机制、研究进展等为关键词,从知网、万方
期刊
本文对输配电及其用电工程的自动化运行维护展开了研究,旨在促进自动化运行维护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实现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目的 研究虚拟现实康复锻炼(VR-RE)在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术后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择2020年7月—2022年6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TBI患者86例,男性64例,女性22例;年龄28~60岁,平均46.6岁;道路交通伤62例,高处坠落伤18例,打击伤4例,其他2例。依据锻炼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RE组[43例,行常规康复锻炼(RE)]、VR-RE组(43例,行常规R
期刊
目的:研究马尾藻多糖(SP)对抗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极化和铁死亡,以明确SP是否存在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分离、提纯和鉴定SP,建立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SP对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巨噬细胞极化相关指标CD80、CD163、IL-6、IL-10、精氨酸-1(
期刊
X高炉(2 500 m~3)通过增加鼓风量的方式提高产量水平,并在加风过程中对装料制度、热制度、造渣制度、送风制度等上下部操作制度进行优化,以提高风速和鼓风动能为切入点,通过采取缩小风口面积、提高炉顶压力、扩大矿批、定富氧、提煤比等一系列工艺操作措施,活跃炉缸工作状态,稳定煤气流分布,高炉炉况稳定性得以大幅改善,实现了长期稳定顺行,高炉产量逐步提升,在生铁含钒由0.258%升高至0.28%的高炉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