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引言
指示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间指示是指示的一种。时间指示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提到的时间,必须以说话人的说话时间为依据进行推导。语境不同,说话人使用时间指示表达的信息也不同。在汉语中,时间指示一般有词和短语两种表达形式,前者如昨天、现在、明年,后者如上个星期、这个月、下个季度、这个时候。言语交际中除单独使用一般的词或短语来指示时间外,还存在一类特殊用法,如:
(1)昨天的此时,我们敬爱的陈中伟医生就静静地躺在其中。(朱玉庭《哭陈中伟医生》——《解放日报》2004 4/6)
(2)陈星河哈哈大笑:“洛神,纳兰大人,明年的今天就是你们的祭日。”(御春《饮水情缘》)
(3)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也许就不在世上了。(《与爱滋病人面对面》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频道节目)
(4)两年前的这个时候,他从北大哲学系毕业,被授予哲学硕士学位。(晋永权《国学义工:四百硕士博士的理想主义》——《中国青年报》)
我们看到以上几例中时间的表达形式是:时间指示+时间指示,我们可将其记为:T1+T2。本文将对这一格式作进一步的分析。
1.格式特征
从句法结构上看,T1+T2格式属定心偏正结构,T1修饰T2。二者在语义上构成包含关系,T2被T1包含, T2是T1的一部分。这种关系有时通过时间计量单位表现出来。时间计量单位涉及对时间的划分问题。有些时间指示在表达形式中包含了计量单位,我们称之为计量时间指示,如:今天、明年、五个星期前、三个月后,其中日、年、星期、月就是计量单位;另一些时间指示与时间计量单位无直接联系,称为纯时间指示,如:现在、过去、将来、这个时候、此时。虽然这一类时间指示计量单位不明确,但由于T1包含T2的关系,它们所表时间总长度范围必须T1>T2。
比较下列组合,其中的T1和T2都是计量时间指示,都包含计量单位:
(5)a.去年的今天、下个星期的今天、下个月的这个星期
b.?昨天的今年、?明天的这个星期、?下个星期的这个月
显然,a组时间计量范围T1>T2,格式成立;b组时间计量范围T1 当T2为纯时间指示时,时间长度和单位不十分明确,但因T2受到T1的限制而应实现为比T1小的时间范围。如:
(6)去年的现在、前天的这个时候、下周此时
在理解中,T2都应比T1的长度范围小。
当T1为纯时间指示,比如:
(7)?将来的今天、?过去的这个月
这里T1时间不明确,不能限制T2,无法明确所指的时间,格式不成立。
若T1、T2都是纯时间指示,如:
(8)?过去的现在、?将来的现在
两个纯时间指示表达时间的范围与单位都无法明确,格式也不成立。
综上所述,格式中,T1不能使用纯时间指示,T2则有一定的自由,T1必须大于T2。
2.格式分类
2.1理论上分类
交际中,时间指示须以说话人说话当下的时间为参照点,如“现在”表示说话活动发出的瞬间,或表示包含说话活动在内的一段时间。如果要将说话活动、时间指示以及时间参照系统联系起来,就要先区分以下三种时间联系点:
Ⅰ.说话时间或称编码时间(coding time,CT),简称“说时”。
Ⅱ.收听时间(receiving time, RT),简称“听时”。
Ⅲ.说话者要指示的时间,以“说时”为参照,简称“指时”。
“说时”与“听时”一般都一致,也有个别不一致的情况,比如电台、电视台中播放的节目都是事先制作好的,往往“说时”与“听时”不一致,我们不讨论这种特殊情况。按照“指时”相对“说时”的不同,时间指示分为三类:1)说时;2)说时之前;3)说时之后。根据“说时”的简写CT,其他两个可分别记作:CT前、CT后。理论上,T1、T2分别可以是CT、CT前或CT后中任意一个。于是理论上T1+T2有9种排列组合情况:
CT前+CT前、CT前+CT、CT前+CT后、CT+ CT前、CT+ CT、CT+ CT后、CT后+ CT前、CT后+ CT 、CT后+ CT后。
2.2实际分类:可用与不可用
实际上,上文的9种组合在日常交际中并不都能使用,可用的有:CT前+CT、CT后+ CT、CT+ CT。下面先说明其余6种不可用的原因。由于说话人使用CT前或CT后时,听话人必须根据语境先确定CT,再往前或往后推才能得出CT前或CT后。根据类推的次数,不可用的组合还要分成两类:
a.T1和T2都是CT前或CT后,听话人需作两次类推。如:
(9)?上个月的明天 (CT前+CT后)、?下个月的昨天(CT后+ CT前)
?上星期的昨天(CT前+CT前)、?下星期的明天(CT后 +CT后)
CT前或CT后连用导致指示的时间与说话时间距离过远,容易造成听话者判断混乱。因此,例(10)的4种组合都不可使用。
b.当 T1是CT,T2不是CT,听话者类推一次。如:
(10)?今年的昨天=昨天、?这个月的下个星期=下个星期
CT前或CT后本身以CT为参照,单独使用已经达到指示的目的,前面的CT多余。
通过阐释组合不可用的原因也可推知其他组合可用的原因:当T2是CT,T1是CT前或CT后时,只需类推一次,不易造成判断混乱。
另外,当T1和T2同是CT,按照上文的分析T1应该是多余,但实际上,这种组合仍是可用的。具体将在下文加以说明。
3.可用组合的具体分析
3.1 T1+T2=CT+ CT
时间指示本身都以CT为参照,前面本不用再加CT,但CT+ CT例外。它一般要与对应的CT前+CT、CT后+ CT同时出现。如:
(11)去年的今天,香给我做了一顿好吃的;前年的今天,和几个朋友在一家尼泊尔餐厅吃了一顿;今年的今天,自己一个人吃了一顿。(《今天》)
(12)我记得前年的这个时候,那是她第一次来找我。“请你为我杀个人。”我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那是她第二次来找我。我记得今年的这个时候,应该是她第三次来找我。(《请你为我杀个人》)
(13)去年的此刻,我象在座的各位一样在这儿参加报考咨询;今年的此时,我在这儿献上这一己之见,愿能对大家的备考有所帮助;明年的今朝,但愿依旧能在这儿欢迎各位,欢迎你们成为交大MBA大家庭的新成员。(盛源《2004MBA招生咨询会发言稿》)
有时,句中没有出现对应的CT前+CT和CT后+ CT,实际上它们隐含于句子的语义中,如:
(14)那你为什么又会在今年的今天想起你的生日?(《忘不掉的只有失落》)
句中“又”和“生日”语义上说明以前的生日可能忘记,隐含与“今年的今天”对应的“去年的今天”或“前年的今天”等的存在。
由此,我们可以说CT+ CT的出现一般是为了语义上与CT前+CT、CT后+ CT进行对比,揭示这些时间发生的事件之间的关系。有发生事件相似、发生的地点相同,或事件的数额倍增或递减等对比关系。语用上CT+ CT主要也是为了配合突出CT前+CT、CT后+ CT的语用效果而出现,由于用法类似,下面将CT前+CT、CT后+ CT的用例一起分析。
3.2 T1+T2=CT前+CT或CT后+ CT
3.2.1语义特征分析
特征一:在具体语境中整个T1+T2格式与某个绝对时间相对应,T1一般为计量时间指示,而T2只能用可循环的时间划分系统来描述。
由于整个格式对应一个绝对时间,且T1包含T2,T1的范围必须是明确的,可计量的。这样不论T2是哪种时间指示都受到T1的限制,使T2有明确范围。可循环与不可循环时间划分系统可用来划分时间系统。用不可循环时间划分系统为参照来指示时间是自足的、绝对的,如:“2004年5月4日”和“去年的这个时候”,所指时间是恒定的,不依语境而改变。而用可循环的时间划分系统来指示时间是不自足的、相对地,如 :“星期五”和“五月份”,所指是可循环的。若截取不可循环时间的下位部分,如:“5月4日”和“这个时候”,所指也是可循环的。看下面的例子:
(15)前年的今天,去年的今天,《吉林日报》顺利实现了近年来的两次改版。(《吉林日报》2004 4/1)
(16)你下星期一定要给我电话,下星期的今天,我整天坐在电话机边等消息,你无论如何要给我电话!(琼瑶《海鸥飞处》)
以上两例格式中的“今天”是计量时间指示。在具体的语境里, “今天”本该与某一个绝对时间对应,如在(15)中对应“2004年4月1日”,(16)中对应说话时那个星期的星期一。但放入整个格式中,(15)的“今天”就仅对应 “4月1日”,截取了本来对应绝对时间的下位部分。(16)的也只对应了“星期一”,同样是可循环的时间。
以上分析的T2都属于计量时间指示,当T2是纯时间指示时,虽然无法计量,但是同样也是属于可循环的时间。看下面两例:
(17)一位朋友问我,明年这个时候你还会在中国吗?(《米卢道出心中话:也许明年不在中国过中秋》——《天府早报》2001 10/01)
(18)几个坏人一听有1400块钱,当即答应了,约好明天的这个时候还在校门口“以钱换物”。(《“黑猫警长”来支招》——《中国少年报》第169期)
这两例中的T2虽然精确度和所用计量单位都是不定的,但可依赖语境和交际者具备的知识来估测。(17)中“这个时候”指的是中秋节一天,是可循环的。(18)中的“这个时候”对应大约为某一个时刻点,也是可以循环的。可见,T2只能用可循环的时间划分系统来描述。
特征二:当T2是计量时间指示时,其计量单位的选择与精确度由T1决定。
上文提到(15)中“今天”是从对应的绝对时间 “年/月/日”中截取可循环的下位部分“月/日”来描述的,(16)的“今天”也用可循环的“星期X”来描述。可循环的计量时间词有很多计量单位,如:“5月10日”“10号”“5月份”“星期五”等。T2采用哪一种来描述是由T1决定的,若T1用“年/月/日”,T2可截取“年/月/日”中的下位部分“月/日”“月”或“日”,而不能用“星期”“季度”等。看下面两例:
(19)一月前的今天,我们分手,约定在今天,确定是否真的放弃,一月之期。(石川曦《一月之期》)
(20)八个月前的今天(5月6日),我走下国航的班机,第一次踏上了温哥华这片土地。(黄潇潇《 我被“逼”着学会了生活》)
这两句中T1计量单位都精确到“月”,后面的“今天”就只能截取下位“日”来描述。上文(15)T1精确到“年”,“今天”就截取“月/日”来描述。可见,T1决定了T2时间计量单位和精确度,这样整个格式才能达到完整地对应一个绝对时间。
3.2.2语用分析
在对T1+T2为CT前+CT或CT后+ CT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后,下面我们从语用角度来讨论:
(一)用格式来表达与说话时间距离较远的时间可增强现场感,这主要体现了T2为CT的语用效果。
其实,在英语中,也存在大量这两种格式。如:
(21)I was watching TV this time yesterday.
(22)I will be bathing in the sun on the beach today next week.
以上两句分别采用了过去进行时和将来进行时,格式作状语在英语中描述的是过去或将来正在发生的事情,与用现在进行时描述现场发生的事件相似。
此外,英语动词的现在时还有一种用法,叫做“历史现在时”(historical present),也就是用现在时的动词来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这是一种特殊手法,说话人利用现在时态表示与现时相近的指示方式,把原来有一定时间距离的历史事件“拉回”到现时,人为地缩短实际存在的时间距离,产生栩栩如生的叙述效果,给听话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汉语没有时态,我们讨论的格式正好能帮助达到与英语过去进行时、将来进行时以及“历史现在时”相似的叙述效果。例如:
(23)六年前的今天,江泽民主席代表中央政府在这里庄严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六周年酒会上的讲话》 2003 7/1)
参考英语时态,“在这里庄严宣告……”这一句在英语里应当用过去进行时,是描述过去正在进行的事件。除例句使用的方法,这里表示的时间同样可以用“1997年7月1日”或“六年前的7月1日”来表达,语义相同。但“1997年7月1日”是绝对时间,它与说话当下没有明显关联。“6年前的7月1日”,听话人要先确定“ 7月1日”是与说话当下的日期相同,再判断事件与当下的关系。只有“六年前的今天”的“今天”是完全以说话当下时间为参照,听话人也不用确定说话时间的日期,在心理上人为缩短了“六年”的时间距离,把事件“平移”到“今天”,给人一种好像事情发生在眼前的感觉。
(二)一些无现成的时间指示词表达的模糊时间可以通过这种格式来描述,扩大了时间指示的使用范围。如:
(24)难以想象,前天的这个时候自己还在家吃着老妈包的香喷喷的馄饨。(《致命邂逅:手机里的故事》——友人网2004 02/24)
(25)秋闱之后,便是后年的春闱,因而想到洪钧在明年此时,或者已经北上,不知可有便中一聚的机会?(高阳《状元娘子》)
“前天的这个时候”指前天与当下大约相同的时刻,“明年此时”指明年秋天,和说话的当下“秋闱之后”处在一年中同一时间段。这两例中时间都是模糊的,又都与说话时间有一定的时间距离。采用格式表达后,这些本来无法用现成某一个时间指示单独表达的时间也有了新的指示方式,加上与说话时间的联系,同样增强了现场感。
此外,由于格式由两部分组成,可能加重听话者对具体所指时间判断的负担。因此,一旦说话者要求听话者产生现场感的同时也要十分明确具体所指的时间,往往会加上对应的绝对时间作进一步明示。如:
(26)69年前的今天——1932年4月29日,中国上海虹口公园里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大爆炸。(谭明《69年前的今天 侵华日军总司令毙命虹口》——《北京晨报》2001 4/29)
对所指示的时间都有进一步明示,这更说明使用了格式主要是为了增强语用效果。甚至说话者有时对格式所表示的绝对时间都不要求听者判断。如:
(27) “一年前的今天,我就是从这儿跳下去的,被人给救起来了。” (影片《甲方乙方》)
由此可见,增强现场感是可用的几种组合最重要的的语用效果。
通过分析讨论“时间指示+时间指示”格式,我们发现除了对单独的指示语进行研究分析,还可以把着眼点扩展到指示组合上,从而使得对指示的研究进一步深入。除了我们提出的这种组合,还有其他关于指示的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究。
(吴 青,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指示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间指示是指示的一种。时间指示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提到的时间,必须以说话人的说话时间为依据进行推导。语境不同,说话人使用时间指示表达的信息也不同。在汉语中,时间指示一般有词和短语两种表达形式,前者如昨天、现在、明年,后者如上个星期、这个月、下个季度、这个时候。言语交际中除单独使用一般的词或短语来指示时间外,还存在一类特殊用法,如:
(1)昨天的此时,我们敬爱的陈中伟医生就静静地躺在其中。(朱玉庭《哭陈中伟医生》——《解放日报》2004 4/6)
(2)陈星河哈哈大笑:“洛神,纳兰大人,明年的今天就是你们的祭日。”(御春《饮水情缘》)
(3)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也许就不在世上了。(《与爱滋病人面对面》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频道节目)
(4)两年前的这个时候,他从北大哲学系毕业,被授予哲学硕士学位。(晋永权《国学义工:四百硕士博士的理想主义》——《中国青年报》)
我们看到以上几例中时间的表达形式是:时间指示+时间指示,我们可将其记为:T1+T2。本文将对这一格式作进一步的分析。
1.格式特征
从句法结构上看,T1+T2格式属定心偏正结构,T1修饰T2。二者在语义上构成包含关系,T2被T1包含, T2是T1的一部分。这种关系有时通过时间计量单位表现出来。时间计量单位涉及对时间的划分问题。有些时间指示在表达形式中包含了计量单位,我们称之为计量时间指示,如:今天、明年、五个星期前、三个月后,其中日、年、星期、月就是计量单位;另一些时间指示与时间计量单位无直接联系,称为纯时间指示,如:现在、过去、将来、这个时候、此时。虽然这一类时间指示计量单位不明确,但由于T1包含T2的关系,它们所表时间总长度范围必须T1>T2。
比较下列组合,其中的T1和T2都是计量时间指示,都包含计量单位:
(5)a.去年的今天、下个星期的今天、下个月的这个星期
b.?昨天的今年、?明天的这个星期、?下个星期的这个月
显然,a组时间计量范围T1>T2,格式成立;b组时间计量范围T1
(6)去年的现在、前天的这个时候、下周此时
在理解中,T2都应比T1的长度范围小。
当T1为纯时间指示,比如:
(7)?将来的今天、?过去的这个月
这里T1时间不明确,不能限制T2,无法明确所指的时间,格式不成立。
若T1、T2都是纯时间指示,如:
(8)?过去的现在、?将来的现在
两个纯时间指示表达时间的范围与单位都无法明确,格式也不成立。
综上所述,格式中,T1不能使用纯时间指示,T2则有一定的自由,T1必须大于T2。
2.格式分类
2.1理论上分类
交际中,时间指示须以说话人说话当下的时间为参照点,如“现在”表示说话活动发出的瞬间,或表示包含说话活动在内的一段时间。如果要将说话活动、时间指示以及时间参照系统联系起来,就要先区分以下三种时间联系点:
Ⅰ.说话时间或称编码时间(coding time,CT),简称“说时”。
Ⅱ.收听时间(receiving time, RT),简称“听时”。
Ⅲ.说话者要指示的时间,以“说时”为参照,简称“指时”。
“说时”与“听时”一般都一致,也有个别不一致的情况,比如电台、电视台中播放的节目都是事先制作好的,往往“说时”与“听时”不一致,我们不讨论这种特殊情况。按照“指时”相对“说时”的不同,时间指示分为三类:1)说时;2)说时之前;3)说时之后。根据“说时”的简写CT,其他两个可分别记作:CT前、CT后。理论上,T1、T2分别可以是CT、CT前或CT后中任意一个。于是理论上T1+T2有9种排列组合情况:
CT前+CT前、CT前+CT、CT前+CT后、CT+ CT前、CT+ CT、CT+ CT后、CT后+ CT前、CT后+ CT 、CT后+ CT后。
2.2实际分类:可用与不可用
实际上,上文的9种组合在日常交际中并不都能使用,可用的有:CT前+CT、CT后+ CT、CT+ CT。下面先说明其余6种不可用的原因。由于说话人使用CT前或CT后时,听话人必须根据语境先确定CT,再往前或往后推才能得出CT前或CT后。根据类推的次数,不可用的组合还要分成两类:
a.T1和T2都是CT前或CT后,听话人需作两次类推。如:
(9)?上个月的明天 (CT前+CT后)、?下个月的昨天(CT后+ CT前)
?上星期的昨天(CT前+CT前)、?下星期的明天(CT后 +CT后)
CT前或CT后连用导致指示的时间与说话时间距离过远,容易造成听话者判断混乱。因此,例(10)的4种组合都不可使用。
b.当 T1是CT,T2不是CT,听话者类推一次。如:
(10)?今年的昨天=昨天、?这个月的下个星期=下个星期
CT前或CT后本身以CT为参照,单独使用已经达到指示的目的,前面的CT多余。
通过阐释组合不可用的原因也可推知其他组合可用的原因:当T2是CT,T1是CT前或CT后时,只需类推一次,不易造成判断混乱。
另外,当T1和T2同是CT,按照上文的分析T1应该是多余,但实际上,这种组合仍是可用的。具体将在下文加以说明。
3.可用组合的具体分析
3.1 T1+T2=CT+ CT
时间指示本身都以CT为参照,前面本不用再加CT,但CT+ CT例外。它一般要与对应的CT前+CT、CT后+ CT同时出现。如:
(11)去年的今天,香给我做了一顿好吃的;前年的今天,和几个朋友在一家尼泊尔餐厅吃了一顿;今年的今天,自己一个人吃了一顿。(《今天》)
(12)我记得前年的这个时候,那是她第一次来找我。“请你为我杀个人。”我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那是她第二次来找我。我记得今年的这个时候,应该是她第三次来找我。(《请你为我杀个人》)
(13)去年的此刻,我象在座的各位一样在这儿参加报考咨询;今年的此时,我在这儿献上这一己之见,愿能对大家的备考有所帮助;明年的今朝,但愿依旧能在这儿欢迎各位,欢迎你们成为交大MBA大家庭的新成员。(盛源《2004MBA招生咨询会发言稿》)
有时,句中没有出现对应的CT前+CT和CT后+ CT,实际上它们隐含于句子的语义中,如:
(14)那你为什么又会在今年的今天想起你的生日?(《忘不掉的只有失落》)
句中“又”和“生日”语义上说明以前的生日可能忘记,隐含与“今年的今天”对应的“去年的今天”或“前年的今天”等的存在。
由此,我们可以说CT+ CT的出现一般是为了语义上与CT前+CT、CT后+ CT进行对比,揭示这些时间发生的事件之间的关系。有发生事件相似、发生的地点相同,或事件的数额倍增或递减等对比关系。语用上CT+ CT主要也是为了配合突出CT前+CT、CT后+ CT的语用效果而出现,由于用法类似,下面将CT前+CT、CT后+ CT的用例一起分析。
3.2 T1+T2=CT前+CT或CT后+ CT
3.2.1语义特征分析
特征一:在具体语境中整个T1+T2格式与某个绝对时间相对应,T1一般为计量时间指示,而T2只能用可循环的时间划分系统来描述。
由于整个格式对应一个绝对时间,且T1包含T2,T1的范围必须是明确的,可计量的。这样不论T2是哪种时间指示都受到T1的限制,使T2有明确范围。可循环与不可循环时间划分系统可用来划分时间系统。用不可循环时间划分系统为参照来指示时间是自足的、绝对的,如:“2004年5月4日”和“去年的这个时候”,所指时间是恒定的,不依语境而改变。而用可循环的时间划分系统来指示时间是不自足的、相对地,如 :“星期五”和“五月份”,所指是可循环的。若截取不可循环时间的下位部分,如:“5月4日”和“这个时候”,所指也是可循环的。看下面的例子:
(15)前年的今天,去年的今天,《吉林日报》顺利实现了近年来的两次改版。(《吉林日报》2004 4/1)
(16)你下星期一定要给我电话,下星期的今天,我整天坐在电话机边等消息,你无论如何要给我电话!(琼瑶《海鸥飞处》)
以上两例格式中的“今天”是计量时间指示。在具体的语境里, “今天”本该与某一个绝对时间对应,如在(15)中对应“2004年4月1日”,(16)中对应说话时那个星期的星期一。但放入整个格式中,(15)的“今天”就仅对应 “4月1日”,截取了本来对应绝对时间的下位部分。(16)的也只对应了“星期一”,同样是可循环的时间。
以上分析的T2都属于计量时间指示,当T2是纯时间指示时,虽然无法计量,但是同样也是属于可循环的时间。看下面两例:
(17)一位朋友问我,明年这个时候你还会在中国吗?(《米卢道出心中话:也许明年不在中国过中秋》——《天府早报》2001 10/01)
(18)几个坏人一听有1400块钱,当即答应了,约好明天的这个时候还在校门口“以钱换物”。(《“黑猫警长”来支招》——《中国少年报》第169期)
这两例中的T2虽然精确度和所用计量单位都是不定的,但可依赖语境和交际者具备的知识来估测。(17)中“这个时候”指的是中秋节一天,是可循环的。(18)中的“这个时候”对应大约为某一个时刻点,也是可以循环的。可见,T2只能用可循环的时间划分系统来描述。
特征二:当T2是计量时间指示时,其计量单位的选择与精确度由T1决定。
上文提到(15)中“今天”是从对应的绝对时间 “年/月/日”中截取可循环的下位部分“月/日”来描述的,(16)的“今天”也用可循环的“星期X”来描述。可循环的计量时间词有很多计量单位,如:“5月10日”“10号”“5月份”“星期五”等。T2采用哪一种来描述是由T1决定的,若T1用“年/月/日”,T2可截取“年/月/日”中的下位部分“月/日”“月”或“日”,而不能用“星期”“季度”等。看下面两例:
(19)一月前的今天,我们分手,约定在今天,确定是否真的放弃,一月之期。(石川曦《一月之期》)
(20)八个月前的今天(5月6日),我走下国航的班机,第一次踏上了温哥华这片土地。(黄潇潇《 我被“逼”着学会了生活》)
这两句中T1计量单位都精确到“月”,后面的“今天”就只能截取下位“日”来描述。上文(15)T1精确到“年”,“今天”就截取“月/日”来描述。可见,T1决定了T2时间计量单位和精确度,这样整个格式才能达到完整地对应一个绝对时间。
3.2.2语用分析
在对T1+T2为CT前+CT或CT后+ CT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后,下面我们从语用角度来讨论:
(一)用格式来表达与说话时间距离较远的时间可增强现场感,这主要体现了T2为CT的语用效果。
其实,在英语中,也存在大量这两种格式。如:
(21)I was watching TV this time yesterday.
(22)I will be bathing in the sun on the beach today next week.
以上两句分别采用了过去进行时和将来进行时,格式作状语在英语中描述的是过去或将来正在发生的事情,与用现在进行时描述现场发生的事件相似。
此外,英语动词的现在时还有一种用法,叫做“历史现在时”(historical present),也就是用现在时的动词来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这是一种特殊手法,说话人利用现在时态表示与现时相近的指示方式,把原来有一定时间距离的历史事件“拉回”到现时,人为地缩短实际存在的时间距离,产生栩栩如生的叙述效果,给听话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汉语没有时态,我们讨论的格式正好能帮助达到与英语过去进行时、将来进行时以及“历史现在时”相似的叙述效果。例如:
(23)六年前的今天,江泽民主席代表中央政府在这里庄严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六周年酒会上的讲话》 2003 7/1)
参考英语时态,“在这里庄严宣告……”这一句在英语里应当用过去进行时,是描述过去正在进行的事件。除例句使用的方法,这里表示的时间同样可以用“1997年7月1日”或“六年前的7月1日”来表达,语义相同。但“1997年7月1日”是绝对时间,它与说话当下没有明显关联。“6年前的7月1日”,听话人要先确定“ 7月1日”是与说话当下的日期相同,再判断事件与当下的关系。只有“六年前的今天”的“今天”是完全以说话当下时间为参照,听话人也不用确定说话时间的日期,在心理上人为缩短了“六年”的时间距离,把事件“平移”到“今天”,给人一种好像事情发生在眼前的感觉。
(二)一些无现成的时间指示词表达的模糊时间可以通过这种格式来描述,扩大了时间指示的使用范围。如:
(24)难以想象,前天的这个时候自己还在家吃着老妈包的香喷喷的馄饨。(《致命邂逅:手机里的故事》——友人网2004 02/24)
(25)秋闱之后,便是后年的春闱,因而想到洪钧在明年此时,或者已经北上,不知可有便中一聚的机会?(高阳《状元娘子》)
“前天的这个时候”指前天与当下大约相同的时刻,“明年此时”指明年秋天,和说话的当下“秋闱之后”处在一年中同一时间段。这两例中时间都是模糊的,又都与说话时间有一定的时间距离。采用格式表达后,这些本来无法用现成某一个时间指示单独表达的时间也有了新的指示方式,加上与说话时间的联系,同样增强了现场感。
此外,由于格式由两部分组成,可能加重听话者对具体所指时间判断的负担。因此,一旦说话者要求听话者产生现场感的同时也要十分明确具体所指的时间,往往会加上对应的绝对时间作进一步明示。如:
(26)69年前的今天——1932年4月29日,中国上海虹口公园里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大爆炸。(谭明《69年前的今天 侵华日军总司令毙命虹口》——《北京晨报》2001 4/29)
对所指示的时间都有进一步明示,这更说明使用了格式主要是为了增强语用效果。甚至说话者有时对格式所表示的绝对时间都不要求听者判断。如:
(27) “一年前的今天,我就是从这儿跳下去的,被人给救起来了。” (影片《甲方乙方》)
由此可见,增强现场感是可用的几种组合最重要的的语用效果。
通过分析讨论“时间指示+时间指示”格式,我们发现除了对单独的指示语进行研究分析,还可以把着眼点扩展到指示组合上,从而使得对指示的研究进一步深入。除了我们提出的这种组合,还有其他关于指示的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究。
(吴 青,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