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诗歌的教学效率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d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动力,还能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次体验。而千篇一律的传统型教学方式只能让教师口水飞扬,学生索然无趣,把诗歌的美感全部破坏掉。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增强自己对作品的主观体验。因此,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诗歌;教学;审美;朗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如何在45分钟的时间内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的效率,是面临的一个非常艰巨的课题。而对于诗歌教学,由于其独特的语言特征,必须通过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来加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一般来说,可以通过朗读、想象、互动三个步骤来创建:
  一、朗读——顿悟诗歌的韵味
  诵读是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方法之一,是通过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的综合性、协同性的运动体验语言的韵律美。与阅读相比,诵读诗词更能感悟诗词真谛,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和韵律美,从而让学生领悟诗词的韵味。
  在学生诵读诗歌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融入到诗歌的意境当中,这样学生会被诗歌所感染,会随着诗歌韵味的变化心潮起伏,情随文走,心为情动,诗歌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因而可以顿悟出来。以唐王昌龄《出塞》为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在讲授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先进行朗读,为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教师朗诵的时候一定要融入感情,把自己想象成诗人,痴情陶醉,进入诗歌意境,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心境,从而让学生产生联想,顿悟出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想当年,遥想秦人汉卫,镇守边关,在荒野寥廓的明月下,挥舞身体,竭力呐喊,他们洒下了多少热血,为的就是不让胡马度过阴山,为的是保卫祖国完整河山……由此联想,必然会使得学生思维拓展,从而想象力喷涌而出。通过有声有情的诵读,会让诗歌中的景象变得有生命力,内容形象丰满,潜移默化,不仅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还会顿悟出诗人当时的情感体验。由此可见,诵读是引发学生与诗人情感共鸣的武器,是激发诗歌情境的重要方式,“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诗歌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诵这个途径。
  二、想象——启发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指作品中的诗人主观的思维思想与景象描绘的交融而体现出来的一种意象。它采用情景交融的方式,以鲜明的艺术形象为基础,引领读者进入诗人所创造的独特的氛围中,从而让其有一种身临其境、欲罢不能的感觉。在古诗词中,意境的变现相当丰富:可以是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也可以是奔腾豪放的艺术意象,还可以是宁静祥和的田园生活。
  由此看来,感悟境界要比感知韵味更上一层楼。明代著名诗人徐渭曾提出:“只要把诗拿来一读,如突然一震,惊然呆住”便是好诗,“如其不然,可以休矣”。著名美国女诗人艾米利·迪金森在谈到诗的艺术感染力时,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要是我读一本,如果使人全身冰冷,无论烤什么火都不觉得暖和,我便知道这就是诗。”由此可见,诗歌意境的激发必须是从心底由衷的鉴赏,必须是让心灵真正的感触,让心灵去体悟,从而才能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才能全面感知诗词的整体内容,把握住诗词的意境美。如《天净沙·秋思》中写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通过想象,仿佛眼前就是这样的一个情景,独自一人,走在夕阳西下的道路上,那么的孤独,那么的无奈。
  三、互动——感知诗歌的美感
  互动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教学方式之一。有效的互动能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成长,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对诗歌进行了朗读、想象之后,第三步就要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进一步感知诗歌的美感,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很多诗歌,由于受到知识掌握程度和心理成熟程度的影响,学生可能无法全部理解和掌握,这个时候如果通过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合作、沟通和交流,必然能起到豁然开朗的效果。比如有的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诗句中,为什么诗人能做到看到明月就能想起故乡呢?我天天见到明月,也没有想到故乡啊,明月和故乡有什么联系吗?此时,教师可以用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的歌词,用深入浅出的一两句话就可以在“明月”与“故乡”间架起一道相关的桥,让学生理解月亮是故乡的象征。学生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确实需要与教师互动,教师更应该拓宽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可以说,有信息交流只是互动的浅层次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互动师生之间有情感的交流,而情感交流对理解诗词,感知意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例如针对音乐智能发达的同学可以采用美学入门法和学生互动。以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为例,教师完全可以把这些诗词的歌曲拿过来,一边唱一边读,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心中引起愉悦之感,给学生一种宽松的心境,让古诗词无尽之美默默地随情潜入心,充分体现古诗词的那种飘渺的美感。
  参考文献
  [1] 刘真福.建国以来中学文学教育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11(6).
  [2] 熊国华.开拓诗歌教学的新视野[J].中学语文教与学,2010(12).
  [3] 于漪.古诗词阅读指要[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6).
  [4] 许丽萍.咬定素质不放松[J].中学语文,2010(2).
  (责任编辑:郭颖)
其他文献
【摘要】人的一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各种教育,而教育一般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这些教育中家庭教育不但是教育的起点,而且对于人的崇高理想的形成、美好品质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等都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榜样;氛围;目标;交谈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人的一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各种教育,而教育一般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这些教育中家庭教育不但是教育的
【摘要】古诗词对我国当代青少年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本文从几个方面出发,探讨了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的若干要点。  【关键词】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古诗词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髓,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财富。在经过了
【摘要】学习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发展个性,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自我;学习情境;激发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曾听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怕只怕驯养绳索羁绊的宠物,悲则悲
本文通过对舟曲县峰迭新区中学布局调整的调研,分析了我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相应对策。
格赖斯指出,为了保证交谈的顺利进行,交际双方都要遵守"合作原则",即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但是在实际的日常交谈中,人们往往由于特定原因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
【摘要】新课程给教师和学生呈现了一个广阔的天地,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更加努力地耕耘,深入学习,领悟课标、新理念,刻苦钻研教材,巧设教学情境,以实现品德与生活教学的高效性,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品德;生活教学;高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十余年,广大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践行着新课程的要求。教师由原来的知识灌输者向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转变